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3-16阿斯娜朝目日丽格郭大顺阿鲁司
陈 晗*,阿斯娜,朝目日丽格,郭大顺,阿鲁司
(1.内蒙古医科大学团委,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为了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社会形势,在“转化医学”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应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专业能力的医学人才作为重要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学校医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强监督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建设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研究变革[1]。用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以创新促内涵提高,加快一流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文是在改革创新医学教学模式思维下,探索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需要的模式,有效将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衔接在一起,从而高质量培养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
1 “转化医学”的临床医学教学理念
1.1 “转化医学”概念
“转化医学”又称为转化研究,是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科研思路,是通过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进行有效互通和整合,实现双向转化模式,简称“B to B”,即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frombedside to bench)的正反馈过程[2]。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将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用于患者治疗,转化生命科学领域临床实践过程中收集的重要数据和反馈,推动未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1.2 “转化医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转化医学”是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前沿的教育理念,它避免了专业学位与学历的相对“隔离”,培养了科研与临床实践并重、学术与专业技能与素质相结合的医学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将创新型科研与基础临床实践相结合,实现全面人才培养与医学进一步发展的双向共赢。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也将在未来“转化医学”概念的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力探索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3]。
2 当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理论及临床无法得到有机结合
纵观国外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我国医学院校基础年级教育阶段,整个课程设置缺少对相关临床病例的研究与探索,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仅限于教材上深奥的名词与复杂的图画,没有结合临床实践应用的过程和系统化理解的知识链,从而产生“背了前,忘了后”和“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处境。而在高年级教学阶段进入到轮科学习,临床教学后,实际情况是学生面临着毕业或考研的压力,将大量的实习时间用来复习备研,出现“脱产”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临床学习资源允许的这段实习时间里得不到理论知识的实践和临床操作技能的提升[5]。
因此,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本科阶段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都得不到有机结合和有效的培训强化。
2.2 欠缺立足于临床进行科研探究的能力
目前在我国医学科研与临床教学相对独立,一方面医学高校对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和成熟的政策保障,学生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于本科期间,各科成绩的考核标准是以笔试成绩为主,少量的平时分也只由课后作业和通勤组成。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立足于临床实践科研的重视。
研究生阶段的职业规划导向使科研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性,“重临床,轻科研”的问题持续存在。临床学术型三年研究生学习基本都是在实验室做基础实验,毕业后再进入临床进行三年的临床规培计划。离开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真正进入临床工作后再想重新接触科研就难上加难,而基础科研能力的缺乏无法满足三级医院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不符合培养技术过硬、学术渊博的医学人才。
2.3 培养周期短不利于全面发展
在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四证合一”培养模式[4]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医院临床工作中有33个月的规培轮转学习,期间要完成资料收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范化培训考试、毕业论文等工作,导致部分培养单位及导师重视其临床操作的培养而忽略结合科研的能力培养。此外,临床专硕三年,学生需要花费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去各个科室轮转,对于平衡临床实践与科研项目,更显得力不从心,众多的因素加剧此现象的产生。然而,专硕并非学硕,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实验项目中。以至于当前国内的医学教育模式下,许多研究生只能以完成的Meta分析或者系统综述作为毕业课题[5],甚至3年的研究生科研生涯,最终仅以一篇毕业论文结尾。这种培养模式周期过短,技能型人才无法伴随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得到全面发展。
3 “转化医学”理念的一体化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发展原则,探索迎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建立一体化的临床科研+临床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3.1 创新理念的建设
要避开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建立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根本是培养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相辅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应用价值所在。改变传统理念需要学生首先建立科研的重心,平衡好分量,更需要教课老师理念改变和带动,灌输科研思想。
本科阶段,一是可有方向的拓宽学生阅读文献的数量,找到新的方法和热点,重点掌握临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的知识,并围绕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展开讨论,提出有创新点的建议或结论。二是引导参加学术讲座,了解前沿成果及技术,加入教师项目的科研小组或团队,尝试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处理数据等基础研究。
在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有更多的契机捕捉到临床工作中的难题和争议点,这时候以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通过思考、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此阶段也更容易接触到科研渠道和资源。
3.2 教学弊端的改进
结合本科实验和医学科研实际,要侧重于改革和完善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拓展实践性教学的创新和变革。可采取的途径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方法教学的改革;以兴趣为导向的实验项目建设研究;以医学虚拟仿真技术拓展的实验教学实践等。
基础理论课程的完善需要着侧重实践教学,可采用以病人案例为线索的课堂讨论教学(case-basedstudy,CBS)[6],通过教师指导,进行分堂讨论、查阅文献、虚拟仿真等调动学生研究。可以加强多维度、多类型的互动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开展现代医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7],互动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实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双轨式”科研能力培训,使本科学生尽早接受科研启蒙,积累经验。建议开展线上教学培养科研思想,以录播的形式保存下来,课程内容建议以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Meta分析、医学统计学方法及作图软件应用为主,这样能够有针对性、更高效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
3.3 发展条件的完善
加强和完善临床教学质量的互动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科研的交融性,保证医学教育的全面和品质逐步提高。学校层面应重视顶层的设计和规划。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多为教师提供培养、进修、与海内外的本科教学交流研讨的机会。管理中,建立培训和经费立项等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基础与科研和临床的综合项目;鼓励开展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下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培养造就优秀年轻骨干队伍。
二是进一步加强虚拟和床旁教学,尤其要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科研渠道资源和机会,比如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建立虚拟操作仿真教学基地等,对于学生科研成果应形成激励、提升科研能力的良好政策环境,体系化与标准化的条件[8]。
三是改善进化人才考核评比制度,针对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应制定从思想政治、临床技能、社会实践、科研成果四大方面着手的全面考核。
在“转化医学”的教学理念下,临床科研+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要不断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教育模式围绕社会需求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本文提出以理念为支撑,教学为主体,发展为助力,由多方相辅相成的培养模式,是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全面推动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