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3-16佘艳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路基路面道路

佘艳华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20版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强烈的民族自信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规范的工程伦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建设要求和课程思政的综合教育理念,开展了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专业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1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增强学习效果,助力于道路工程师人才培养

道路工程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路基路面工程作为道路工程的主体其品质极大程度决定了道路工程的使用体验。《路基路面工程》是关于如何研究、设计、建造和管理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包括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两大部分知识,知识点多,且分散和复杂,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理解和记忆。除了科学知识,该门课程教学也比较注重实用技能方面的培养,使得教师在教授时无形中只关注知识本身的讲解传授,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就会容易使学生浮躁,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沉闷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形成为了考试而学的死结。基于此种现象,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思政教育,在路基路面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列举相关的社会情怀的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认知,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中蕴含丰富思政元素,有利于道路工程师素质全面培育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影响路基路面结构性能的诸因素(行车荷载、环境条件、材料特性等)分析、一般路基设计、路基稳定性分析和支挡结构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等内容[2]。路基路面工程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大量的思政元素蕴含其中[3]。有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和提炼,进而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让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目前的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中对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较为重视,而对于育人工作方面做得甚少,因此有必要进行基于课程思政的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改革,助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未来道路工程师。

2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实践

2.1 贯彻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1.1 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

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中,既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也对路基路面工程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行介绍,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专业知识面。并且结合我国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过程形象地描述我国的快速发展历程,从交通大国到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2.1.2 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同时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良好配合。学生能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对学习有高度的兴趣,并且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积极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教学,能够给学生明确、合理的反馈,并经常鼓励和肯定学生,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肯定。

2.2 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在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中国优秀文化、职业素养、生态文明教育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4]。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结合工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的。比如在讲授路基设计三要素这一节内容时,引入以下案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运营多年后,野外调查发现,根据“填挖平衡”等原则及风洞试验成果而设计的路基断面形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能考虑更大范围的地形起伏及固沙带积沙导致的地面上升等因素,致使路基高度设计过低,造成风沙害越来越重,防治难度及成本也越来越高;此外,路基边坡均为1∶3也不太合适,尤其是当路堑较长较深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探讨更为合理的路基断面形式,如路基高度应提高45~80 cm,平均60 cm左右,有些路基边坡可为落沙坡等,以能更好地指导流动沙丘分布区的沙漠公路建设。通过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应具备踏实认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全面看问题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做好长远发展规划。

2.3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结合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如西宁路面坍陷事故、厦门路面坍陷事故等)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利用所学的路基路面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如西宁路面坍陷事故的发生是否是因为路基路面结构设计不当造成?我国多个城市频现道路塌陷事故,有些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本该平坦安全的城市道路,为何频繁上演“步步惊心”?塌陷事故到底因何而致?为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化解脚下之危,道路建设和城市建设及管理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等。要求学生制作成 PPT进行课堂汇报,并对一些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讲解,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与打分,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工程素养。此外在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好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如在讲解到挡土墙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时,向学生介绍BIM+VR虚拟仿真的应用,并用仿真软件建立路面结构模型,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4 建设教学团队

以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团队教师教授的课程包括《土力学》《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等理论课和相关实验及实践课。教学团队以研究思政教学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优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为抓手,不断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一是注重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提高师德修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鼓励群众教师向党员教师靠拢,鼓励群众教师申请加入党组织。二是抓好“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设计院、施工企业学习路基路面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做到走进现场、零距离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获取各类技术等级或资格证书。目前,长江大学该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拥有注册岩土、注册结构和注册道路工程师资格证书。

2.5 搭建教学平台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建设独立于传统实践教学之外,又与传统实践教学资源相互共享的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实训平台。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对原有路基路面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配套能力加强。对实验室的场地进行了规划布局,实训基地建成后均实行开放式管理制度,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3 结语

如何培养新时代道路建设人才,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中,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标准,以优化课程体系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内容深度融合,引领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品质,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道路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路基路面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用艺术修补路面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一款透水路面养护车
BFRP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配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