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中药制药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思路

2022-03-16李敏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制药中药材药材

李敏敏

(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定西 748400)

1 中药制药专业学科与核心课程及培养目标

中药制药是中药学专业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类别为生化与药品类,学科为制药技术类。是在学习现代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中药制剂各环节的一个学科[2]。

专业核心课程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一个专业中开设的富有该专业特色的,以该专业中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

课题组立足当地丰富中药材产业资源,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和制药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为依托。本着更新中职教育观念,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内涵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改革学生评价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打造产业型性“双师型”教师。从而有效促进中药制药专业与地方中药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开放式专业发展理念。依据现有中药制药专业“基地共享、学训交互、人才共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中药制药专业中药栽培、鉴定、炮制加工、制剂制备、质检和行业管理、营销等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把中药制药专业建设成为在定西市具有示范作用的中药制药和中药材加工技术人员的培养基地,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的能力。达到“以产业促学业,以产业促就业,以产业促专业”的专业发展新模式。

2 当地药材产业与人才需求现状

岷县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质量好,产量大。2016年全县中药材总产量达到9.19万吨,其中当归3.65万吨、黄(红)芪3.72万吨,党参1.76万吨,其他药材0.06万吨。全县以中药材为主的专业市场12个、农村集贸市场18个。当归城中药材交易市场和梅川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量9万吨,年交易额23亿元,从业人数近2万人。现有药材粗加工企业如顺兴和等12家,制药厂1家,本地药材主要经过粗加工进行贸易流通,产品附加值低。随着市场对中药制药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增长,当地制要人才严重不足(见附表1、2)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工作,积极与省内外中医药高等院校、制药企业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中高层次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队伍素质,增强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实现药材的精加工,提高药材资源的附加值,使当地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发展首位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

3 人才培养模式给专业人才锻型

一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制药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具体分析;二是结合中药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现核心课程与企业岗位能力对接;三是组织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四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以生产经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五是结合当地中药材特色产业,组织专业教师完善《药品检验技术》等核心课程标准[3]。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有效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元素,重点申请增加中药材种植员、中药调剂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中药购销员等4个工种,组织学生考取2-3个资格证书,即目前广泛实施的“1+X”证书。为学生宽口就业奠定基础。

4 项目式课程体系建设给专业人才淬火

“以生产经营过程为主线”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建设能有效结合地方特色中药材产业。以中药制药项目工作任务为核心,将专业能力培养、学习过程与中药生产经营工作过程融为一体,把中药制药的职业能力、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以及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与有规模经营的制药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开发能够密切结合当地中药材产业的课程资源,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组织教师积极对接中药制药产业,开展地方特色专业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微课制作及课例、习题库、典型案例收集,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工学交替实训教学,并将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等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实践,同时,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文化进校园[4],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依托省、市、县、校技能大赛,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中药饮片识别、中药鉴定、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加工工艺等项目技能大赛。

5 产业与专业协同创新发展新思路

(1)认证道地药材,主打“岷归”品牌,做好道地药材的产地标志。问卷显示,此项工作占70%;强化加工与制药仅占了23%;当地孵化或引进制药企业占7%。说明近年来中药材尤其是当归种植与加工,产地泛化严重,这些地方种植的当归都先运输到岷县,再以低价出售给药贩与加工小企业,粗加工后以次充好,以岷归之名卖给大的药厂或经销商。这种恶性竞争,严重损害了当地农户与药厂和广大患者的利益。产地标志与认证,需要专业知识,中药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2)精致加工,创新收入的途径。问卷显示,把中药当茶用,当糖果用,都有很高的认同,分别占80%和74%,茶和糖果都容易让人们接受,怎么做出有特色的中药材糖果和茶品,通过食疗和保健途径,扩大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影响,这是中药制药专业的中药制剂需要解决的课题。

(3)成立当归种苗繁育基地,培育优质种苗。当归抽薹现象是困扰当归产业的一个拦路虎,严重时会导致药农绝收。尽管曾有多家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研究,似有成果论文发表,但由于药农种植分散,研究资料也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和运用。学校中药制药专业师生和县中药材科研单位联合成立一个当归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科学管理,规范培育。验证和创新种苗繁育理论,增强科研与田间的联系。通过该基地,科研与生产两不误,充分锻炼师生,促进产业发展。

(4)加强科研工作。学校中药制药专业和县中药材局联合成立试验组,重点研究解决当归、黄芪等药材的麻口病与根腐病等病害,公关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理实一体,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给当地产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5)拟单独或联合创建中药材种职园,供学生实习与教师课题研究。中药制药专业申请学校独自租赁适宜中药材种植场地,广泛动员师生,采挖本地野生中草药,在田间驯化种植繁育,收集资料和标本,深化当地中药材资源的研究。

(6)请行业、企业、协会专家进校园,讲解相关中药材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知识,开拓师生视野,指导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方向与目标,培养用得上的中药材人才。

(7)创新“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企业员工培训等,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引入校园,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及药材加工协会的支持,建立多层次校外实习基地。

(8)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一体”运行机制,建设校内和拓宽校外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学生赴合作企业开展见习、工学交替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等活动,提升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5]。

6 目前体制内存需突破的瓶颈

(1)沟通协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协会、企业、学校协同创新发展运行机制尚待建立,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出力,制定当地中药材产业科学长远发展远景。促进地方中药特色产业与中药制药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与的协同发展。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与实训过程管理。当地制药企业规模小,技术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带动与示范作用不强,与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制药专业发展引领示范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够;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套的教材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教师专业团队的数量、结构、学历、素养、能力等难以支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制药中药材药材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