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时期下“原理”课在线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16王林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原理育人课堂

王林凡

(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特殊时期,为实现教育部出台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学质量有保障”的总目标,各地区各学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作为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己任。需在时代大背景之下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1]。特殊时期下“原理”课在线教学策略探究,主旨在于当外部环境和教学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之下,“原理”课在线教学应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学、如何管理等问题。策略经验将有助于思政课“互联网+”教学模式等新的探索。

1 特殊时期下“原理”课在线教学认知

1.1 线上教学价值取向

在特殊时期下,如何解决跨时空问题并秩序有效地进行在线教学,首先能想到的是技术,利用技术有效链接在不同区域的师生,因此互联网和各类学习平台是师生正常在线教学的有效技术保障。首先,技术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在线教学离不开技术,技术起着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去实现教学目的,但并不代表技术起决定性和颠覆性的作用。技术不能代替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技术只有与教学深度融合、服务于师生,学生在技术的帮助下实现更好的学习,老师在技术的帮助下实现更优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价值,才是技术的价值凸显。

1.2 线上教学理念

1.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特殊时期下的线上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线上教学模式中体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即教师在线上教学时要思考学生学什么、学生怎么学、学生怎么才能学得好、学生最终都学到了什么等问题而展开线上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即以学习者效果为导向,聚焦学生需求、注重课程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效果反馈,让技术和教学有效融合,打破空间的束缚,加强师生间的线上互动,深化理论认识,实现价值认同,创造更融洽的教学生态。例如,“原理”课在线教学要注意理论逻辑的把握,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抽象、综合、论证等思维方法使整个课堂具有逻辑性,体现“原理”课在线教学的严密逻辑性。在课程环节方面,注重每个环节设计的环环相扣,体现教师指引的层层递进。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加强授课语言、授课风格、授课载体的创新,将深刻的理论与鲜活的案例、感人的故事、生动的影像相结合,实现教学艺术与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对价值的认同。在效果反馈方面,要及时与学生在线上进行交流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学习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做出调整以利于学生学习。真正做到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1.2.2 树立“三全育人”的理念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那么,“三全育人”理念在线上教学中可以如何应用呢?

其一,构建全员育人团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员育人模式。从学校层面来讲,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党政管理干部、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都是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育人共同体,发挥育人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应主动承担育人责任,扣好学生的第一粒扣子。由于在线教学不能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良好家庭教育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利用QQ、微信建立家校长效沟通平台,有效发挥家长的育人作用。从社会层面来看,应充分挖掘社会育人资源。利用社会资源成为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结合社会中的故事,呼吁大学生在保护好自身的前提下,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笔者所教“原理”课的班级为例,经同学反馈,有同学主动做小区防控志愿者、有同学志愿帮助小学生补习作业等。

其二,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从横向来看,应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育人。特别是注意课后,一般传统课堂都注重课中往往忽略了课后的育人引导,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微信、QQ等及时通信软件与学生交流社会热点话题和学生困惑问题。既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升华,也可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从纵向来看,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期间,有其成长规律,应分阶段和连续性的展开不同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三,创建多种多样的全方位育人格局。第一课堂是主渠道,需打造精品第一课堂。同时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开展第二课堂,让同学们做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打造线上线下的第三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特殊时期下“原理”课线上教学策略

特殊时期下“原理”课线上教学策略,是以提高实效性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聚焦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在特殊时期以一线“原理”课教学为例探索线上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实效性。

2.1 体现内容为王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线上“原理”课教学亦要强调内容的地位,而非本末倒置。在特殊时期下,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疫的实践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作为原理课,要指导广大青年用“原理”课的理性思维来分析诸多现象的本质。在讲好中国故事、讲清国家利益至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广大人民齐心协力、英勇奋战的同时,还要讲清中国速度、中国制度优越性的本质。指导青年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当下暴露出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2 凸显教学设计

在特殊时期下,线上教学成为教育界教学的一大亮点。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授课有很大差异,仅仅只有直播或录播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线上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线上教学设计要注意课前—课中—课后链条式衔接。

课前:充分做好学情分析、梳理并上传优质课程资源、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话题、发布视频学习任务、了解学生关注点和困惑点。

课前需注意:其一,利用超星(学习通)合理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学情。其二,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例如,慕课中的“国家精品课程”,也包括光明网、人民网等权威主流媒体的与“原理”课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其三,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发布视频学习小任务,让学生们通过“闯关”式进行答题。其四,整理学生关注热点和学生在测试中的疑惑点,在课中讲解时,合理设计重难点。

课中:课堂导入、课堂直播、互动答疑、问卷调查、课堂测试、作业布置。

课中需注意:其一,合理设计课堂导入。其二,在直播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回应学生关注热点。其三,设计问题时,注意思政课问题链有效衔接,注重启发性探究。其四,重难点讲解,注意课堂节奏变换。

课后:辅导答疑、延展性探究、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课后需注意:其一,热心为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其二,继续探究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不同学生的困惑点和关注点进行深度引导。其三,客观进行教学评价及深度反思。

2.3 发挥平台优势

为了流畅地开展线上学习,不受平台的缺陷的阻挠。可利用1+1+1模式发挥网络在线平台优势。1+1+1模式即“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QQ模式”。利用腾讯会议直播功能进行线上直播教学,利用超星(学习通)进行视频学习,利用QQ即时通信功能进行即时互动答疑交流。

如何有效运用 1+1+1教学平台达到良好效果。首先,对一线教师展开有针对性的线上培训,使每位老师都熟练操作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的各项功能。熟练操作创建会议、直播、签到、选人、随堂练习、主体讨论、抢答、投票等功能。其次,在超星(学习通)中有针对性性地选取优质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再次,教师可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录制一些正能量的微视频,增强师生体验感,代入同一气场。当师生能进入到同一种境界,其交流和沟通的“脉搏”才真正有效打开,当学生领会了教师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感受,也将促进学生将老师的教诲内化于行。

2.4 用活特殊时期教材

把握育人契机,抓住特殊时期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用活特殊时期教材。在“原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特殊时期教材进行精准分类,适用于不同的理论知识点,此外更应抓住特殊时期教材的重点、亮点、泪点,激荡出学生内心世界的浪花,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要用好此过程中为思政课提供天然的“无字之书”,抓住育人良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深入剖析、科学总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领。例如在“原理”课线上教学中,“原理”课(2021版)中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讲好最美逆行者的感人故事,深度挖掘感人背后舍生忘死的精神,深度讲解普通群众的无畏坚守,同时讲好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90”后“00”后勇于担当的故事。讲好大学生们身边知晓的故事,例如,讲好我校计科学院2016级学生刘景昊及家人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故事,以此激励大学生可以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带来温暖,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2.5 讲透“原理”真谛

“原理”课学理性较强,具有丰富的理论性,鲜明的时代政治性,灵活的创新性,批判的实践性,要讲透原理真谛,不能就理论论理论,就现象说现象,应注重在理论上讲透规律,要让学生学会用“原理”的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分析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会用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6 加强人文关怀

高等学校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原理”这门课程作为当前高校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理应加强人文关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可见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3]上述报告指出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心理、思想也会遇到困惑,他们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对人文关怀的渴求也是很强烈的。在特殊时期,学生难免会受大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焦虑、忧心、浮躁等情绪。这就需要在“原理”课中课后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一,细化学生需求。由于大学生存在层次性和差异性,人文关怀也应该具有多样性。教育者就应该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差异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充分了解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例如,在笔者的课堂中某学生两次请假,在课后,细问其原因,是因做兼职而旷课。笔者再继续追问其深层原因,却是因为遇到感情问题想以此逃避而去兼职。其次,针对不同特点的大学生用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则加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对于“厚脸皮”的学生则要寻找良机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对于“急性子”则批评尺度要把握分寸,用词得当。例如,对于这位因感情问题而困扰的女大学生,笔者则先了解她感情中面临的困惑,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多次信件和微信方式的疏导,引导她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其二,加强心理疏导。在特殊时期下,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问题程度较深的大学生,则应更加关注。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立场、处境,让学生保持对教师的亲切感。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析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后,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觉醒,给他们带来黎明之光。其次,坚持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的结合,即强调“授之以渔”。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深入思考,明晰其背后的深层人格体征,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生活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人格健全和完善。

猜你喜欢

原理育人课堂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