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精准化服务
2022-03-16邓启湘
邓启湘
(南华大学图书馆,湖南 衡阳 42100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急需转变,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学科服务与学科相关资源建设这两个密切相关的环节,为“双一流”建设服务(吴利俊等,2021)。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虽然经过20余年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科服务内容单一和平台建设模式化等,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科服务对用户的定位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图书馆无法主动、定向地为用户投放有针对性、互动性的学科服务(李莘和李纪,2013)。
图书馆精准化服务是一种具有效率高、凸显个性化特征的知识服务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图书馆把复杂的资源进行分类、简化和细化,然后依据读者的需求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何雨芮,2018)。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逐渐成熟,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数据融合技术对读者数据进行搜集、调查、综合分析,能够深入了解读者的知识需求,并预测读者的偏好,以此来变革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方式,评估预测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并为读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马岩等,2020)。
1 优化学科资源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在“双一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精准化的学科知识服务可以有效推动一流学科的快速发展。“双一流”建设离不开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及可研成果。因此,高校图书馆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高效的、精准化的学科服务,将有助于提升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科研水平(赵雪岩,2019a)。优化学科资源建设,避免以“大而全”的原则来采购馆藏资源,导致图书馆花费了大量资金购买的资源却并不符合读者的需要,利用率极低,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张鹏,2018)。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务必要关注资源的使用效益,要注重一流学科相关人员的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客观评价馆藏资源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数据挖掘与调研等方法分析调查一流学科师生对学科资源的需求、意见和建议,明确馆藏学科资源的具体数量和利用率,评估一流学科文献的保障率,以服务和效益为中心进行资源建设(肖希明和尹彦力,2018)。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准确分析和明确师生的需求,开展高效的学科服务,也就是说图书馆只有开展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的学科服务,做到学科服务的精确和精准,才能真正赢得师生满意,为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赵雪岩,2019a)。
2 改善服务方式
建立起便捷高效的外借、推荐、分享、管理操作系统,着力实现馆藏文献信息的多样化、数字化、电子化,使得馆员在流通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引导者、推荐者、协理者的角色,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在文献传递、读者培训、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期刊平台运用、智慧云学习等方面能够满足读者的切实需求(徐惠芳,2021)。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借助对用户的搜索记录分析其潜在需求,推进服务方式个性化。精准化服务除了开展文献传递以外,也可以为发表学术论文的师生编辑相关的专业期刊、学科信息导报等,还可以开展微课、微博、微信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精准服务(赵雪岩,2019a)。
3 加强服务管理
为了满足师生的学科服务需求,确保在实施层面的标准化水平和一致性,必须先设置一个单独的内部管理部门和岗位,确保工作分工明确、流程顺畅、责权清晰而且能协作配合,并引入经验丰富、有学识的馆员,采集、处理和分析读者信息,力争保证学科服务层面的精准性和匹配度适宜,精准化学科服务的高效运转(王宏波,2018;冀晓宏,2020)。此外,还要确定良好的激励与绩效考评机制,增强馆员服务积极性,鼓励馆员积极参加培训项目,学习新技术、新工具、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促进馆员的职业发展(赵雪岩,2019;邢娟娟,2020)。
4 防止完全否定普适化服务
精准化学科服务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方面都要尽力做到以读者需求为根本开展精准化的学科服务(王宏波,2018)。普适化服务缺乏效率,但维护了阅读公平,精准化服务提高了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公平。目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能全盘否定普适化,因此,现阶段的精准化服务不是否定普适化服务,而是对其完善和改进。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普适化服务的边际效益处于递减状态,精准服务的边际效益则处于递增状态,二者之间是动态消长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准服务的需求和优势将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当前需要开展相关研究的原因(牛勇,2016)。
5 加强读者的隐私保护
在精准服务中,图书馆必须能够保证涉及的读者个人信息安全,例如个人项目信息、科研信息等,避免出现信息泄露(赵雪岩,2019a)。图书馆需要从软、硬件两个层面,利用独立的隐私安全模块和信息管理系统来保证读者的信息安全,做到分析、管理和决策拆分(王宏波,2018)。隐私保护可以增加读者的安全感,才能有好的阅读体验,进而使读者认可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并赢得良好的口碑(刘淑娟,2018)。
6 构建精准化服务评估反馈体系
精准化服务为用户带来更人性、更个性的优质体验,但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更为精细、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来进行评价、督促,可及时发现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使精准化服务能够被不断优化(张汝昊和杨志萍,2019;谭少丽,2021)。在这种配套的评估反馈体系下,精准化服务才能够长久维持,并形成良性的更新循环,而非仅仅停留于单次、单方面的精准化服务(张汝昊和杨志萍,2019)。就目前来看,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备的精准化服务反馈评价体系,无法直接地了解用户满意度,不能对服务及时作出改进和调整,进而对精准化服务的顺利开展产生阻碍。
7 结论
高校图书馆精准化的学科服务不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而是在现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学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读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科服务方式(赵雪岩,2019b)。为此,图书馆需要逐渐从普适化服务向精准化服务模式转变,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科学配置图书馆资源性,实现服务的逐步升级(张鹏,2018),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