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16李景鸿
李景鸿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20)
高校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党团组织的学生骨干及班级学生骨干等,他们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大学生实现“四自教育”的主力军,在学校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选拔和培养一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学生骨干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1 新时代高校学生骨干的角色定位
1.1 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
学生骨干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个人能力突出,愿为同学服务,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而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和支持,在思想、学习和工作发挥着模范作用,通过自身感染着周边同学,对大学生实现“四自教育”及营造良好的学生工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学生骨干培养,在学生中实现“四自教育”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1]
1.2 学生工作的桥梁纽带
在学生工作中,学生骨干发挥着连接学生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桥梁纽带作用,他们与广大同学一起学习生活,能深入到普通同学中去与他们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和反映他们情况,充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参与者,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及时代表学校正面发声,带领同学共同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因此,要加强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好他们连接学生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桥梁纽带作用。
2 新时代高校学生骨干应具备的能力
2.1 理论运用能力
理论运用能力是学生骨干在掌握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并指导实践的能力。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才能正确把握国家的政策方针,才能促进自身成长成才,引导同学共同进步。学生骨干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坚定自己的信仰,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2 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学生骨干要承担起辅助老师、带领学生群体开展工作,对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的要求较高。学生事务较多,如果没有规划好,将工作条理化清晰化,就可能造成工作陷入混乱状态,这就需要学生骨干能够将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区分开来,能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组织和管理自己的事务。新时代,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使得高校学生骨干在开展工作时要协调各方,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各团队、各组织配合协调与沟通合作。在活动前,不能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协作,就会出现分工不明、工作缺位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
2.3 创新能力
时代的发展需更具有创新的人才,需要发挥人才的潜力,就学生工作,学生骨干需要创新能力,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创新能力需要有创新方法与创新意识,在处理问题中能联系实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学生骨干要结合学生特征开展工作,如当前活动主要是一些比赛或者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实践中没有多少新意,而且一些活动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骨干要利用创新能力,举办创新性活动。
2.4 服务意识能力
高校学生骨干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学生骨干增强服务意识能力,可以为广大同学提供优质服务,使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特别是大一学生,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增强组织的信任感和凝聚力。如果学生骨干利用自己的职权牟取个人利益,将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生骨干的榜样形象。高校学生骨干的服务意识能力不是简简单单的为同学提供服务,更需要注重在服务中的方法和技巧,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工作方式,将服务落到实处,真正让大学生感到集体的力量。
3 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涉及群体基数大、难度大、个体性强等特点,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大方面:
(1)思想理论学习时间少,学生骨干发展不平衡。“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缺钙'”。目前,学生骨干普遍存在着政治站位不够高,思想觉悟不突出,部分学生骨干关注自身利益,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和大局观念不足,不能高效地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担当精神,不能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也难以取得较高的信服力和公信力。
(2)学生骨干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学生骨干工作的开展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过硬的素质,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注重专业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骨干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学生骨干自愿参加一些学生组织、团体或者社会实践而获得相应能力的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用”轻“养”现象。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方式较单一,未能针对各层次学生骨干分类培训,培训内容与形式主要是专题讲座、分享交流等,学生骨干在开展工作时,较少接受系统性、针对性培训,他们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学生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工作原则,存在工作敷衍,不能带头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学习任务,不能较好地团结同学,学生骨干成长速度和能力难以满足发展要求。
(3)服务奉献精神欠缺。“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提升和锻炼自己”本应是学生骨干从事学生工作的初衷,但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同伴协作意识和服务奉献精神略显不足。作为一名学生骨干,应具备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同学排忧解难,带领同学共同成长,为同学树立一个好榜样。但现实中,部分学生骨干价值观偏差及自身定位不当,他们的官本位思想严重,“端架子”、有甚至凌驾于同学之上。
(4)学生骨干选拔制度有待细化、选拔体系有待优化。高校学生担任骨干的热情逐渐降低,骨干的选拔标准逐渐降低,学生骨干对工作角色定位存在偏差,不能权衡工作任务对于各受益群体的实际需要,在信息反馈中加入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信息失真和工作返工现象时常存在,难以达到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高校设立的学生组织,工作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部分学生组织建构不完善,人员短缺,出现学生骨干配备不齐或者临时拼凑的现象,久而久之,整个学生组织的活力与执行力都远远达不到应具备水平,学生组织运行状况不佳。所以强化学生骨干选拔标准,加强对人才的挖掘与动员,选拔出一支能干实事的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队伍是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5)学生骨干培养缺乏规范性、监督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学生骨干主要是按“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成长”的理念去发展的,缺乏规范性,在学生骨干培养中以零星式的实践锻炼培训为主,重视日常谈话、工作任务布置等常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骨干政治能力、工作技能等关键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激励与监督制度不完善,奖励机制重短期、轻长效,过多使用正强化激励,忽视负强化激励,在激励标准上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公平原则受到质疑。在监督方式方面上,更多的是老师监督,自我监督和学生监督少,更多是对工作内容的监督,学生骨干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监督少,未能达到激励和监督作用。高校培养学生骨干应激发学生骨干潜能,对学生骨干采取多方位、多技能、多实践的培养,健全规范化、系统化培养机制,以满足全部学生骨干的需求。[2]
4 新时代高校学生骨干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
4.1 创新选拔培养观念,加强学生骨干先进性建设
加强学生骨干思想建设,主要是加强学生骨干对重要时政内容的深入了解,加深对世界局势和国情社情的认识,提升学生骨干的政治理论素养。一是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学生骨干的先进性。党团组织要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班级要通过班团会等形式定期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时事和政策,学生会组织要通过定期组织讲座,培训增强学生会骨干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力。二是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学生骨干的先进性。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强化全程监督和教育反馈,以保证思想建设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骨干队伍的基本行为规花和管理的各个基本环节。学校针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品质,道德情操,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合理地规划学生干部的培养问题,系统全面的管理理论,通过沟通式的讲解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扶正,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拓展。
4.2 健全选拔方式,搭建锻炼实践平台
学生骨干培养,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学生骨干选拔机制。一是细化选用标准,高校要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学生骨干选用准则,选用标准要公开、公平,接受广大师生监督;二是量化选拔过程。在选拔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采用学生自荐、团学组织推荐和辅导员举荐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在班级、党团组织、社团组织中选拔思想水平高、学业成绩好、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充分挖掘、培养学生骨干的才能和综合素质。[3]
学生骨干培养,要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为他们搭建锻炼实践平台,激发学生骨干的活力。一是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依赖教师组织活动,变为“自下而上”共同推进,实现活动目标。二是依托第二课堂,创新育人途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都为学生骨干提供了了解国情、深入实践的活动机会,是助推学生骨干成长的重要平台。
4.3 创新培养方式,实现动态管理
学生骨干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高校要重视学生骨干培养,以培养学生骨干为着力点,协调推进各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培养合力。
首先,要有长期的规划,学生骨干培训要因材施教,因工作性质,工作能力的不同划分几个区域,由不同的教师或不同内容的教育形式进行教育工作。坚持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培养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同时,还应注重理论水平、个性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方面根据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岗位职责,量化培养标准和学习任务,强化日常考核与项目考核,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引导学生骨干的行为规范,要严格培训考核,以学生骨干工作核心素质体系为基础,结合培养机制中的量化培训标准,对学生骨干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测。[4]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奖惩激励制度、拓宽激励途径,积极探索分层激励机制、共同愿景激励机制、荣誉激励机制、批评激励机制等的交叉融合运用。第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强调多渠道、全方位监督,通过自我监督、组织监督与普通学生监督等方式,加强对学生骨干的政治思想、生活作风、工作表现和学习表现等各方面的监督,建立线上线下意见建议征集平台,坚决防范治理功利庸俗化和“小官僚主义”等问题,切实聚焦主责主业,把师生的满意信任度作为检验工作是否达标的主要标尺。[5]
5 结语
新时代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模式研究,不仅是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也是方法问题。高校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骨干、怎样培养学生骨干、为谁培养学生骨干”这一根本问题。选拔和培养一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学生骨干队伍,以实现大学生“四自教育”,高校学生骨干的培养更应顺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培养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贡献,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