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对就业形势的影响研究
2022-03-16李洋
李 洋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1 数字经济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发展概况及研究
数字经济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时期,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市场和新动能,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正向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各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创新进行共同推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中国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互联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不仅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将数字经济作为代表着新的生产力与新的发展方向。
依据大量文献和实验数据表明,劳动力市场会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加入,而产生深远影响。在2017年Acemoglu与Restrepo发表的论文中,通过分析1990至2007年间,美国劳动力市场与工业机器人使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发现随着在每千名工人之中增加一个工业机器人,工资则下降0.25-0.5个百分点,而就业人口比率则降低约0.18-0.34%。得到了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影响劳动力整体就业,以及工资水平的同时,也将可能长期影响未来的工资和就业结构。但在他们2018年的研究数据中又指出,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虽然对相关岗位进行了替代,但从多个方面又扩大了就业的总体规模,因此对于新劳动力的岗位需求将不断增加。
在我国,2017年王君教授针对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进行了相关分析,做出了数字技术所催生的人工智能以及工业机器人等,就业的替代效应在我国当前尚不明显,但从长期情况来看,对就业的挤出风险不容忽视的判断。王俊和苏立君在《互联网资本主义下西方国家去工业化的强化趋势及就业问题》中认为互联网对西方国家生产资料网络的影响促进了去工业化的进程,降低了就业稳定性,从而减少了就业机会。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普通人民拥有进行生产活动工具的同时,对于在自由分配工作时间的需求上也得到了满足,并在劳动力市场中让更多人选择以自雇的方式进行参与。
2 研究目标概述
确立数字经济背景下,影响我省劳动力的就业因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以及对国家所出台的关于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行动计划和文件,确定相关因素。提取关键因素,通过梳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阶段、相关特征和总体趋势,并结合相关背景,确定我省劳动力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下产生的就业影响,以及需要进行发展的背景原因。通过对石家庄市地区,与人工智能有较多接触的从业人员为主要研究范围。扩展和验证相关理论。提出较为科学和有效的提升我省劳动力就业发展的对策。
3 人工智能下人力资本就业替代效应的理论检验
3.1 样本选取及问卷设计
为深入了解基于数字经济环境下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本就业替代效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次调研以石家庄市地区为主,与人工智能有较多接触的从业人员为主要研究范围。根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因素,参与调查的样本要依据自身真实情况进行填写。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关职业替代风险测评,涉及内容包括:感知和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参与调查的样本也需要依据自身真实情况进行打分,其中能力突出为5分,能力优秀为4分,能力一般为3分,能力较弱为2分,能力欠缺为1分。
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电子问卷的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号、钉钉、网页界面等渠道,主要是考虑到通过该方案能够更直接地统计相关各项数据,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基于当前网络环境下人们更青睐于电子填写形式,对他们的正常工作开展不会造成影响,也能促进其认真填写,避免因流程过于烦琐而随意回复,从而影响统计结果。
3.3 替代效应的分析结果
为了对替代效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次调研次收回的调查问卷的121份,有效问卷为103份,有效率为85.12%。其中男性人数为35人,女性人数为68人。从收集的基本信息统计情况来看,目前在我省数字经济环境下,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下的就业有以下几个特质:
(1)在性别方面,其与职业替代是呈现关系为正向变动。根据访谈结果显示,女性劳动力受到来自人工智能等技术方面的就业冲击性较小,其职业替代要低于男性。通过分析可能大量重复性体力操作将会被人工智取代,导致在劳动力体能方面上,由性别所产生的不均衡差距被缩小了。而在情感类的劳动力中,女性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2)在年龄方面,所从事职业与劳动力年龄以正向变动的方式对风替代险值进行呈现,在学习能力、创新力、数字技术综合运用等方面,年龄较轻的劳动力处于优势,在当前智能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上较为符合,因此年轻的劳动力被替代的概率较低。
(3)受教育年限、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数值与职业替代风险关系呈反向变动。本次受教育年限设定为研究生及以上、本科、专科、高中(包括职业高中)及以下,4个阶段,在调查者中研究生及以上的 14人,占比为13.59%,本科45人,占比为43.69%,专科25人,占比为24.27%,高中(包括职业高中)及以下 19人,占比为18.45%。所设计的内容基于数字经济环境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感知和操作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指标,而感知和操作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两个方向,创造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原创性、艺术性两个方向,社交能力上包含社交洞察力、谈判能力、说服力、协助和关心他人等方面。根据数据分析,可得出在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表现上,受教育年限较高的人数据较为优秀,能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互补,并达到对其技术进行优势发挥的效果。通过访问的形式,目前拥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多数人,对其职业的现状和未来有较深的专业理解和较强的认知能力。这说明通过对加大对劳动力专业教育的提高,或对相关职业创新性培养的投入,有助于降低人工智能的替代风险,即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进行有效减缓。
4 关于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政策建议
(1)截至2019年,我省第三产业为17988.82亿元,所占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比例 51.3%。这体现出其接收能力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在我省处于较强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该产业中低端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较大,未来这方面的劳动力可能会被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取代。
因此促进中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并加大对该产品支持,扩大其就业容量。在发展过程中制定相关政策,在发挥产业优势、找准定位点并突出其产业特点的同时,对市场进行适时调整,避免同质化的过度竞争。
(2)要对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所带来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进行重构。人工智能也绝对不是节省人力成本这么简单,品牌、规模化、场景这些关键要求也将影响未来的长久发展。因此政府可在中小学校率先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鼓励在相关教学软件的研发及制作过程中,使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便于人们较早地接触智能观念。在政府的主导及大力支持下,加强对劳动力有关专业学习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机构中要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在我省数字经济背景下,具备能够跨领域工作、跨部门协同、跨学科开发的综合素质,达到相关工作要求。
(3)研究对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征税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等产品的研制成本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广泛的使用而以逐渐下降,所占资本在总资本的比重也将不断加大,对劳动力的替代会产生直接影响,这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力内在机制的影响。通过对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进行一定比例的征税,其资金可用于实现收入二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