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探析

2022-03-16刘乔丹翟牡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机制

刘乔丹,翟牡丹,刘 苗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高职院校的育人使命是要培养过硬专业素养和过强综合素质的未来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型精英。心理育人是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引导和潜能开发,进而提升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1]。这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立了清晰目标,给出了明确定位,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具体参照。

1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时代要求

1.1 理论要求

2021年2月23日,为大力提升心理育人质量,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颁发了《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进一步加强和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适应和满足大学生合理心理诉求。《实施办法》深入明确了心理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1.2 现实要求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即对每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地看待,深入挖掘其潜在优势,并通过唤醒激励,让其潜在优势得以成型和强化。但大多数高职学生由于高考失利输在了起跑线上,在步入校园后,产生了入学适应不良、学业发展困难和人际交往困惑等心理问题而进入了“心理失衡期”,鉴于此,高职院校普遍开始完善心理育人机制,这是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2]。

2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发展意义

2.1 初级意义:防治心理疾病

当前高职学生正处在变革和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他们在此阶段面临较大心理冲突又长时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时,就可能会引发严重心理危机,甚至会伤己伤人[3]。学院心理组织机构通过主动排查,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或潜在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干预。

2.2 中级意义:完善心理调节

在现阶段,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机、个性叛逆武断、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在生活中常会遭遇挫折,由此产生心理困扰。由于高职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导致其负面情绪波动强烈。他们只有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式,才能增强社会适应力。于是,通过心理育人完善高职学生心理调节,已成为高职院校育人机制中的现实需求。

2.3 终极意义:促进心理发展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终极意义是健全每一位高职学生,努力做到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时期适应校园,在就业时期适应社会,塑造健康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发展。当代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阶段,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但自身局限常会影响其适应发展。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终极意义就是帮助高职学生在正确认识并接纳自身不足的前提下,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从而充分发现自己、展示自己、开拓自己、完善自己[4]。

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机制

3.1 构建三重目标机制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应确立三重目标机制,即第一重以促进心理发展为目标,注重全体学生的优势潜能开发和良好心态培养;第二重以解决心理困惑为目标,注重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与咨询;第三重以预防心理疾患为目标,注重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及转介诊断治疗。三重目标机制能够贯穿宏观到微观,实现全体、部分和个别的深度融合

3.2 构建四级服务机制

高职院校可根据学院特色构建“学院—系部—班级—寝室”四级服务机制来保障心理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级为学生工作处及其隶属部门,主要为学院心理中心;第二级为各系心理辅导老师及心理部门学生干部;第三级为各班辅导员、心理委员及朋辈辅导员;第四级为各寝室联络员。该四级服务机制能贯穿学院全员整体,深入学生内部,保障信息传达渠道通畅,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最新心理动态。

3.3 构建三方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的系统工程,三方必须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学校享有独特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在心理育人过程中应承担主要责任。当前的高职学生在成长中被过度呵护,虽有摆脱家庭管束、自力更生的期待,但在学校和社会,独立生活起来却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育人工作时,要坚持“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理念,实现育人效益最大化。

3.4 构建四种促进机制

对于当前的高职学生而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其心理诉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沿用传统育人模式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干部日常管理,定期对他们进行团体辅导或集体授课,加强对其心理状态的监控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应将视角聚集于学生热情参与的课外活动和普遍关注的网络媒体,以学生喜闻乐道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课堂—管理—活动—网络”四种促进机制,实现心理育人工作入脑入心入行。

4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创新思考

4.1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主要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基础,旨在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培养学生健康心态,应比其他课程更注重过程性考核,不能单以学生期末成绩为衡量标准,要将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良好习惯养成作为教育目标[5]。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研究探讨和自省自悟,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形成“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模式,有效发挥心理课程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主要渠道作用。

4.2 强化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发挥引领导向作用

要推进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朝纵深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以心理专职教师为主力,辅导员为主体,教学行政人员为补充的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心理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确保心理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可掌握学生最新动态信息;全体教职工应在教学管理中自觉运用心理学方法,将心理育人理念渗透到各项工作环节。此外,还可从学生团体中挑选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学生组成朋辈辅导小组,创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心理育人格局。

4.3 引导高职学生自我教育,发挥个体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必要条件,内因是关键基础。在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中,教育者是外因,受教育者是内因,心理育人成效主要是由受教育者的主观意识决定。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我价值,又坦然接受自身不足。其次,心理育人工作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以自拟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自评成长效果为主的“五自成长模式”,使学生自觉成长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5 结语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充实和完善既是对当前高职学生心理状态的积极应对,也是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通过强化心理育人实践机制,可促进广大高职学生自觉培养健康心理素质,自觉提升育人创新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