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自我价值实现

2022-03-16陈辰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陈辰星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 杭州 310058)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根据社会需求合理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1]。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文化引领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在志愿服务行为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见识,提高了各方面能力素质,实现了自我价值[2]。

1 志愿服务概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指的是在校大学生出于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社会需要或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3]。一般而言,在校大学生都具备参加志愿服务的素质,志愿服务内容涉及范围广,主要集中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各类社会公益服务。教育部于2020年1月印发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志愿服务也是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亿人次,全国标识志愿服务组织1.2万余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2亿小时[4]。

2 大学生志愿服务下的自我价值实现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和各类公益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还能提升个人在技能、素质、心理等各方面的自我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的落脚点是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的责任。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行动中,引导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中来,进而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在具体志愿行动中,以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为例,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区义工参与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入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收获经验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扩大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融入一个团体,并实现与团体成员的融洽相处。志趣相投、兴趣相近的人相对来说更可能会选择同样的服务项目和内容。这个过程是扩大社交网络的绝佳途径之一。新一代的大学生被称为“Z世代”,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宅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风靡,部分大学生过于宅懒,缺少运动,损害身体健康;过度沉迷于网游,陷入虚拟世界圈套,影响正常社会交往能力。对良好心态的养成带来消极影响[5],志愿服务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志愿服务行为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分享知识、情感、技能,共同关心同一目标和克服困难,增强集体意识,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巩固社交圈的忠诚度、亲密度,进而赢得他人认同,获取满足感。

(3)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参与志愿服务,服务的对象通常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或是社会服务中亟须的领域。在参加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通常能收获满足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帮助大学生处理内心的矛盾、无助感以及社会认同的焦虑、感情的需要等问题。这对于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手段。同时,有一些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本身所渴望经历的一种体验,在此过程中,实现其体验某种类型生活的愿望和理想。

(4)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伴随着体力上和精神上的挑战,大学生通过经历并克服这些挑战,自身能力便能得到提高,增加了社会阅历经验,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的能力。据有关机构对部分志愿者的抽样调查表明:现阶段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员中,大学生、研究生的比例最高,占38.8%[6]。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技能磨炼甚至可能是职业培训,是积累工作经验的绝佳机会。如今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火爆的选调生考察,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而在基层工作,更要求应试者具有较强的一线工作能力,志愿服务则是非常适合的平台。

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依托于各高校团委及院系团委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志愿服务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如下几种:一是官方机构组织的志愿服务工作,由组织方招募志愿者,定期组织相关志愿者前往组织机构进行志愿服务,如运动会、峰会等大型活动,敬老院、图书馆、博物馆、医院等社会公益机构,由组织方提供统一的任务及培训,此类型的志愿服务对志愿服务者数量或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因此志愿服务通常有效期限相对较长;二是大学生个人联系的志愿服务,这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通常的特点是成熟度较低,自由度较高,并且有效期限相对比较短,如大学生假期返乡参与当地公益服务、特殊时期的社区志愿者、交通引导等工作,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比较低,但是都能在特定时间发挥出社会服务功能;三是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志愿服务,教育部2020年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面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大学生也应组织参与校内外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的工作需纳入志愿服务的组织体系中。

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及思考

每个大学都由团委直接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但是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行政化的现象,使大学生在活动中独立自主的能力大打折扣。第二,志愿者招募随意不规范,造成高比例的注册会员无法真正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受创,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三,志愿者培训机制不完备,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往往只是在志愿者招募后进行短期的培训,且培训多是流于形式,导致志愿服务的技能储备存在严重不足[7]。

而目前想要真正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仍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在几个点上可以做到一定的改进。第一,将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工作考核绩效脱钩,更多地引导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避免因为行政手段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第二,进一步完善全国志愿者工作系统联网,做到信息互通,无论在任何高校,本科生或是研究生,每一次的志愿服务工作都能做到全过程追踪,目前高校推行的“志愿汇”系统已经初步实现目标,但是仍存在不同地区和高校的系统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等问题。第三,将就业工作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加完善,真正使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第四,要将志愿服务的成果体现在大学生评价激励体系中,不仅定期举行表彰,还要根据工作劳动强度及完成情况评选星级志愿服务者、“年度优秀志愿服务”,同时颁发荣誉证书及相应加学分,星级志愿服务者或优秀志愿服务者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应体现出一定的加分和优先权。第五是保障社会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可,就业过程中应引导企业关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同时在社会上开展各种无偿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