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应对策略研究
2022-03-16靳天姣
靳天姣
(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近年来特殊时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且在毕业生中慢慢出现“慢就业”的情况[1]。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就业观,有利于改善高校毕业生被动慢就业的情况。高等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每一门必修课都应该起到教书育人的功能,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品质,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自始至终贯彻于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推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要求学校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在先育德在后,使育人与育德有机融合,延续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就业观,提高学校教师对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的培养,努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合格的经济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被动选择慢就业问题。
1 为高校毕业生解决慢就业问题营造良好氛围
(1)建立学校—政府—家庭三位一体育人路径。承担起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应尽的责任,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积极促进就业[1]。一方面强化思想教育与课程教育育人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慢就业的自身原因问题;另一方面增加责任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平台,保持毕业生就业趋势稳定,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精准帮扶工作。
政府要起到掌控全局、把握方向的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大学生就业,针对“慢就业”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帮扶。高校应具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变化的洞察力,打造校、院两级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就业思想教育、意识引流、职能培训、就业服务、提供平台等工作。
家庭与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二者起重要作用。家庭和学校做好沟通及信息联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改正就业心态,从而积极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创业的效率。同时家庭在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过程中起到正向积极作用,家长如果及时认识到“慢就业”给学生个体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和指引,"慢就业"现象将逐步改善。
(2)坚持把思想政治教学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不能将所有关于就业的教育全部放在毕业季,此时,过量的就业信息会使学生进入信息混乱阶段,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所以要从根本上化解"慢就业"困境,必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观念。把思想政治教学贯穿于就业教学全过程,并根据各个年龄段开展不同的职业教学。大一年级重点进行兴趣培养,大二年级着力强化专业教育,大三年级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大四年级重点指导求职技巧和方法。思想教育贯穿全程,培养学生战略性的超前意识、强烈竞争意识,打破“慢就业”现象。
(3)巧用朋辈思想推动学生就业。朋辈们是中国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主要群体,在思想认知、言谈举止、社交等多方位产生影响。当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就业求职等问题时,大部分学子选择寻求身边的师兄师姐的帮助。因此朋辈力量在就业教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立朋辈辅导长效机制,通过互助进行心理激励,产生积极的正能量;及时发现并干预有不良就业想法的学生,朋辈和老师家长多方调节学生消极情绪,帮助起其积极就业;选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就业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请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回校分享经验,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榜样需要。
2 高校通过完善育人方式来解决慢就业问题
(1)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发挥课程教材的特色,在课堂上摆脱传统课程中只重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术”的局面,大量融入思政教育因子。根据现在学生“慢就业”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针对性、灵活性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了解职场,了解课堂与职场、校园与社会的差异。突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树立了个性发展意识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提前铺就职业道路,提高工作能力。
(2)大力推行多元实践育人模式。只有通过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教育方能实现融合。院校应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职业培训等活动,营造浓郁的职业学习气氛。另外,学校还应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区,主动参观实践实习,了解其专业职业运行过程及不同岗位的区别。生产实践是学员们进一步接触社会、开展职业实践活动的大好时机,院校应针对专业要求设置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或与好单位达成社会实践合同,给想要实践但找不到好企业的学员们创造机会,为消极实习的学生提供鼓励思路,固化探索、体验、实践的职场认知回路,从而减少因对职业不了解造成的“慢就业”问题。
(3)弘扬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手段,校园文化也可以对学校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侧面影响学生的就业思想。当前各高校都在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但总体上存在覆盖面不够广、影响力不够大、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一是要开展专题活动,将就业意识与价值理念引入到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成长和超越。二是重视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建设,鼓励发展、提供就业资源、加强职业培训、塑造品牌,提高综合就业能力。三是占领网络领域,用学生喜欢的和接受度高的方式,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 从理想信念上转变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问题
(1)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但职业生涯理论来源于西方,崇尚“不进行价值干预”的原则[2],在职业价值观探索环节,多对学校的观念给予尊重和理解。大学生正处在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高校应该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并通过大国梦和爱国情感来引导、激发大学生确立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高尚职业志向与信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生内心以此促进、指导学生职业规划与追求。
(2)锤炼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迈入职场的必备素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我们职业生活顺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比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培养中,应将职业道德与各专业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将课程思政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敢于承担的精神,又提升了专业素养。向先进人物学习,培育“工匠”精神,谱写人生美好乐章。
(3)弘扬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今毕业生物质条件优异,面对招聘常常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佛系思维,给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之变革,适逢两个一百年目标完成之际,青年人更不能贪图享乐,应勇敢承担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承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