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2-03-16陈佳琪
陈佳琪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1 问题提出及文献回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作为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各民族丰富各异的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面积6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3.8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67390人,占8.89%,民族地区在全国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在研究中华文化发展这一重大论题的同时,一定包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何颖、漆亚莉(2019)从新型城镇化角度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协调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品牌发展的对策措施。[1]陈剑、李忠斌、罗永常(2020)从特色村寨角度对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质量,实现民族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文化生态产业、村寨会展产业等新业态的发展。[2]李军、李军明、向轼(2021)以贵州文化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提出要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大力发展关联性行业[3]。综上,梳理了前人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针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2 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意义
民族文化植根于民族成员的血脉之中,渗透于民族成员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独特优势资源,利用好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优势,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逻辑梳理
(1)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文化产业可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极,带动民族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经济增长,最终达到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目标。
(2)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旅游业间接实现生态宜居目标。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彝族、纳西族、傣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都蕴含着“平衡与和谐”的环境观念,在生产生活中培养了人们爱护环境的习惯。随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民族地区的重视,自然环境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2.2 民族文化产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2.2.1 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广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关键重要意义。
2.2.2 在发展中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有助于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在民族文化的变动之中,创新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有助于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
3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十年以来,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已经从2.68%(2010年)到4.54%(2019年),产值从11052亿元增加到45016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在GDP占比逐年增多,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民族地区文化产业GDP占比明显少于发达地区,民族八省区中文化及其相关产业GDP占比最少的是青海,仅为1.8%,占比最多的是西藏,为4.8%,民族地区存在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产业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3.1 浮于表面,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粗制滥造产生的文化产品,丢失了民族文化的原生特色,抛弃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规划者短视,不重视挖掘自身民族特色,导致民族文化产业浮于表面,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民族文化符号不突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如何合理利用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并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形成一种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
3.2 缺少特色,同质化严重
民族旅游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最常见的一种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根本。民族地区旅游特色商业街遍地可见大同小异的“特色小店”,比如银饰制造、民国服饰店,复制粘贴般毫无当地民族地区的鲜明特色,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层出不穷。开发规划者短视,不重视挖掘自身民族特色,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盲目照搬抄袭模仿,导致民族地区旅游景区杂糅了很多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变成“四不像”,致使当地的民族特色并不突出,与初心背道而驰。
3.3 产业单一,旅游产业为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动力,文化资源也是民族文化产业的动力源泉,如何把这些特定背景下属于各个民族的文化资源,通过交换实现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并最终实现其价值,是非常有必要的。文化产业就是扩大这种交换的一种方式,但目前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单一,各民族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多以旅游业为主,缺少其他文化产业类型,如何挖掘除自然资源以为的其他文化内涵,推出其他类型的文化资源组合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3.4 缺乏保护,造成文化伤害
文化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物质上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对部分民族文化带来不可逆的伤害。部分民族文化由于过度开发不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反而破坏了民族文化特色,产生了不可逆的文化伤害。民族地区开发者只盯着表层经济利益行事,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掩盖文化的深层内涵,使民族文化产业徒有其表而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也很难实现其源源不断的核心经济价值。
4 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对策
4.1 打造创意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对于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已经得到证实,按照经济发展的逻辑,通过资本运作,让民族地区的文化IP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到文化产业的运作之中,是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李子柒文化IP,通过打造品牌进行宣传等手段,极大地带动了部分民族地区产业的兴旺,获得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民族地区的文化品牌可以借助品牌效应,以科学的规划管理方式,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品牌与市场进行对接,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整和优化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
4.2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民族地区已拥有巴马长寿养生度假村、北戴河海滨养生度假村、海南旅游地产养老等健康养老基地。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以藏医为主导的医疗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等养生文化,充分利用山林、河流、城镇等生态空间,要继续发展健康产业,弘扬民族特色,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4.3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创新
文化产业因其特殊性相对容易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发展,比如文化与体育、金融、科技等产业的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新角度,打开了新思路。例如,“互联网+”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互联网为供需双方创造了广阔的交易平台和便捷的使用终端,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便利性,降低文化产品的供给成本,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越来越普及。
4.4 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内在活力
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吸引游客,实现历史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进而增加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受现代化的影响,民族地区的人们对民族文化既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没有主观认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本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必须与现代价值体系接轨,唤醒民族人民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