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劳动教育的专业课程创新改革研究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劳动

杨 平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重庆 40152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而服务,新时代的劳动形式也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分类也不再是简单地划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都在赋予劳动新的内涵。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应适应劳动观念的变化,由于专业课程不同,不同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创新改革形式也应有差异。专业课是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注重爱岗敬业、工匠精神、创新发展等综合素养全方位培养的课程。因此,高职专业劳动教育的内容需着眼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劳动教育的方式需着眼于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激励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劳育塑造、课程思政等新时代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1 基于劳动教育的专业课程现状

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岗位实践课”阶梯式的课程模式,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基础课中,以一门课程的形式落实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培养,而在后续专业技能课和岗位实践课程中的体现较少,有的甚至基本没有涉及。大多院校单纯强调专业技能,忽略了劳动教育精神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不应是一个概念的理解,也不是一个知识点的灌输,更不应该是某一个阶段的认知,而是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生涯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劳动精神在职业生涯的有效延伸与扎根。因此,对专业课程进行劳动教育创新改革研究有助于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与实施。

2 基于劳动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2.1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学生进入社会后要进行劳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也是适应社会各个职业的人才。所以,在专业课程中要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然而,由于目前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学生乃至教师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存在错误理解,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在目前的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应把摆正学校、学生与教师关于劳动教育的心态,消除偏见置于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基于劳动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学校要紧跟国家计划和政策,执行国家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熟悉劳动教育相关知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学校也应对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知识培训,只有教师自身理解并掌握了劳动教育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在课上渗透教育观念。比如劳动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思政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多普及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们讲解劳动的益处,提高其自觉劳动的意识,纠正其对劳动的错误看法。让学生明白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而专业课程要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在教育环节中突出劳动教育。其次,学校的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劳动教育知识的机会,通过课内的第一课堂和课外的第二课堂进行理论融入实践,在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中学习劳动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

2.2 在实践性中强化劳动教育

学生首先应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及意义,明确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明白自己的未来需要靠劳动获得。由此可见,理论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引领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目前不同专业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实践活动,尤其是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可以从做实验中进行劳动,而文科大多都是教师课上讲授,学生自己阅读书籍。所以,文科教育的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多布置一些调研类题目,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各专业以及劳动教育更重要的都是实践活动,理论引领实践,学习理论的目的也是实践。劳动也就是实践活动。这里的实践一方面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在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都是以培养各类人才,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所以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应设置比较真实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师在布置课程任务时,尽可能多地布置需要学生行动起来的作业,而不是简单地考试、写论文。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尽量减少教师在课上全部输出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学校和社会合作,为学生创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培养劳动精神。比如学校要积极地与社会上的企业合作,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场所,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的岗位,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劳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方面要尽量进行资源整合,把不同的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

2.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各专业课程中,通常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所起的只是引领作用,在劳动教育中也是如此。学生的“主体性”影响着学生最后学习的成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愿进行学习。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学生的主观意愿,让学生自己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选择。学校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进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后,能更好地在劳动教育中取得成果。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相同的是这些教育都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知识、理论而已,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知识理论学习的背后,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并且能运用所学习过的劳动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未来进入社会提供保障。所以,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让学生自行选择劳动课程,主动参与劳动课程的设计,主动对劳动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劳动知识,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技能,更好地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2.4 促进“五育”融合,创新课程体系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已不再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力劳动,而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在对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如何才能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建设一个创新性的学科。新时代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出现了一些电子化、非体力劳动等新的劳动形态。这些新的劳动形态要求劳动教育更多地培养学生进行智力劳动、创新性劳动的能力。高校要建立多样化的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更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基础性教育,不断地创造和寻找其他学科中的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劳动教育体系。

2.5 良好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目前一些院校存在劳动教育口号喊得响亮,但却没有开始实施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高校的“劳动教育”进行监督,政府需把关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通过激励措施与鼓励政策促进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从而推动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比如政府可以建立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的平台;政府可以打造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课程。此外,政府应大力支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学校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做到各方协调、资源充足,有力地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创新。为打造创新性课程、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由于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所实施的措施也就有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劳动教育的专业课程并不是丢弃专业课本来的优势和特色,而是如何更好地把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程进行融合,让劳动教育能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训以及岗位实践中更好地实施,这不仅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的共同协作,也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