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2022-03-16杨林
杨 林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17)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1]而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要重视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我国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首先,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淡薄。例如大学生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谈论,有时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是对破坏自然环境者的批评和谴责,但对于破坏自然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并未进行深入思考,更有甚者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视为政府责任,与个人并无多大关联。近年来,高校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度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是比较高的。但总体而言,大学生所掌握的生态文明知识较为浅显且不成系统,还存在盲区,他们的生态知识储备还有待提升。最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很少有学生付诸实际行动,知与行严重脱节。例如大学生在高校内叫外卖,使用一次性餐具,食品浪费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并没有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社会对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在当前互联网极度发达的时代,社会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是凌乱的,不成系统的,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线上线下的合力宣传。大学生基于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渠道接收生态知识和培养生态意识,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深化,使得生态意识不能走进实践,贴近生活,从而也没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第二,家庭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不够重视。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大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导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长对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方面的缺失。这种缺失也使得孩子在学习中形成对自己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无所谓”的心态,在生活中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当在生活中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现象时,也就很少去积极解决问题,甚至采取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高校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体系不够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与渠道。”[2]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于生态教育的专题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新发展理念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等章节中,缺乏系统完整的生态价值支撑;而在其余的专业课程之中,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很少涉及甚至从未涉及生态文明教育。与此同时,高校的学生社团开展生态文明相关主题活动较少,而且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延续性差。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都很难得到巩固和深化,停留在“知道”而“做不到”的层面。
3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3.1 家庭要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3.1.1 家长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教育息息相关。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离不开家长的循循教导和以身作则。从教育角度来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尽自己所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并监督他人,对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伤害野生动物等行为进行劝导、制止和举报,为孩子树立起良好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3.1.2 从小重视并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在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上,不可只看重智力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具体而言,家长可以通过让大学生做家务等形式使孩子懂得要保持家庭环境整洁,让大学生体会到在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中生活的美好,形成对美好环境的追求,然后将这种追求从“小家”拓展到“大家”;同时也可以利用有关环境的重大纪念日组织家庭活动,既增进家庭感情,又培养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3.2 高校要完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系统
3.2.1 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传播生态文明知识
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好的教师队伍对于传播生态文明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因此打造一支生态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学校可以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教师的考评晋级体系和进修培训体系,通过这些体系让教师能够自觉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学校可以实行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优秀人才,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和参与生态文明有关的课题研究,并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教师的科研的积极性,又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教学,更好传播生态文明知识。
3.2.2 建立完善课程,将生态意识融入课堂教学
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高校要肩负起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将生态意识融入课堂教学。高校可以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以及社会调查课三方面入手。首先,专业课程必须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做到学科交叉,让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生态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学校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些课程中所涉及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重视并加以详细讲解,必要时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将生态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最后,学校应充分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活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了解当前人类所面对的生态危机,并借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危机教育。
3.2.3 创建生态校园环境,增强生态情感
创建生态校园环境不仅要注重提升物质环境,更要重视培育精神文化。一方面,学校应当充分处理好校园内部的生态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当发挥宣传部门的作用,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和宣传方式,例如:爱心包裹、为垃圾箱涂鸦、写标语等实践活动培育校园生态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情感。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大学生养成自觉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维护学校的整洁美丽的行为习惯,再由校园拓展到整个大自然,使大学生从内心由衷地去保护生态,爱护自然。
4 个人要自觉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自我教育与培养
4.1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升生态文明知识素养
学校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学生社团所举办的主题活动等就是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利用这些机会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了解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从而提升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美丽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作为大学生要将所获得的生态文明知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生根于现实中,做到知行合一。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少点外卖、节约水电、对垃圾进行分类等等。在这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小事情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最后,大学生还应该对自己进行自我反思和教育,真正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