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赋能发展研究
——以寿光市田柳镇为例
2022-03-16马文军
马文军
(潍坊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山东 潍坊 262700)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全党全国进入新时代之后的又一项重要战略重任,而乡村振兴就其内涵而言包含有乡村产业振兴等六项基本任务,其中最为深层次的一项任务就是乡村文化振兴。在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的情况下,本文拟以寿光市田柳镇为例,就乡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赋能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1 田柳寺塔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田柳镇在源远流长的古史时期沉淀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朱岱林墓志石刻、阇黎寺等,但或已模糊不清不易辨认,或已久不存留只剩口传。相比之下,现存历史文化资源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慈化寺和王高塔。
王高塔位于田柳镇王高七村,塔因村而名。塔由青砖砌成,直径11.3米,周长35.5米,墙厚2.2米。原为七层八楼结构,一层有拱形南门,二至六层分别有小门和小窗各8个,七层为一蘑菇形巨石覆盖。有人用影子原理测量古塔,高度为32.4米,其中最底一层高约4.5米,是泰山以东山东省境内最高古塔。
王高塔距弥河故道西岸很近,傍晚时分可见三塔倒映在弥河水中,故有“夕阳弥水看塔影,津枝渡口观早霞”之说。而到冬天大雪之后,整个古塔为白雪覆盖,分外美丽和壮观,“王高银刹”也由此成为寿光八景之首。
王高塔位于慈化古寺之内。据历史资料,慈化寺分前后两院,古塔在前院正中。据说慈化寺曾经规模宏大,有巍峨的正殿,还有偏殿、厢房若干。春夏秋冬,晨钟暮鼓,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甚为壮观。[1]
民国《寿光县志》记载,慈化寺内曾经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系北魏石刻,刻有“大魏重修慈化寺碑”8个字,另一块系金代石刻。这表明,慈化寺很可能首建于北魏之前的西晋时期。至于王高塔的建造年代,1966年塔被毁后,发现有几块古砖上有刻字,其一刻有“治平元年”4个字。据对历史年号的梳理考据,治平当为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治平元年当为公元1064年。[2]
慈化寺久已毁失不存,王高塔1966年“文革”爆发后被毁。即使如此,其传闻逸事至今仍然在田柳及寿光民间广为流传,慈化寺和王高塔也已沉淀成为田柳宝贵的寺塔文化资源。
2 田柳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田柳镇历史源远流长,先后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留传下了许许多多的名人逸事。其中最有代表性和传诵最为广泛的,当属李植庭及其创办的植庭学校。
李植庭1871年生,寿光田柳镇崔家庄人。清末维新潮起时,李植庭受到影响,遂以“教育救国”为志。1903年去东北创办学堂,1913年返回家乡后将本村初等小学堂迁址于东门外古刹中,开办了崔家庄初等小学并附设夜校班。1915年秋,带领群众拆掉村庙里的神像,并带头捐资一百吊铜圆,建成教室15间,创办了高等小学—双凤学校。1925年,李植庭聘请共产党员张玉山等任教员,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并积极掩护他们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军阀混战,双凤学校遭到破坏,李植庭又自负费用购置土地,搬迁重建学校,更名为寿光县立第八小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植庭应中共邀请,参与“寿光县抗敌后援会”的组织工作,并全力支援共产党牛头镇起义。1946年6月,中共渤海区党委批准在原校址上重建学校,更名为“植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委员。山东省政协成立后,先后当选为第一、第二届委员。[3]
特别地,植庭学校是寿光地区党组织早期的活动中心。1926年寿光第一个农民协会就在双凤学校成立。同年7月,中共寿光地委在双凤学校召开党团骨干分子会议,建立了双凤高小党支部。1927年4月,共青团寿光执行委员会在双凤学校成立。1928年3月,中共寿光县委在双凤学校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寿光县委员会,崔家庄党支部也成为寿光最早成立的党支部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植庭学校先后走出来的地师级以上干部就有40余人,其中军省级干部11人。[4]
李植庭创办教育、捐资助教的精神,以及追求进步、支持革命的精神,一直在田柳广为传诵,已经沉淀成为田柳宝贵的名人文化资源。
3 田柳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田柳是革命老区,在近现代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时期,田柳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田柳也因此铸就涌现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文化。
据《寿光县田柳乡志》资料,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田柳子弟兵为了革命和解放事业,踊跃参军,报效祖国,许多人最后倒在战场壮烈牺牲,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田柳镇有资料可考的牺牲烈士共有272人,分布于田柳、崔家、赵家等25个村庄,牺牲时参加的战役包括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金门岛战役、朝鲜保家卫国战争等,长眠于包括长春、南京、徐州、济南、四平、上海等在内的共和国大地,甚至包括海外的朝鲜。以1949年田柳镇共有32个行政村和1926户、20490人计算,牺牲烈士涉及了78%以上的行政村,大约每7户就有1名子弟兵烈士。其中崔家一村牺牲烈士58人,田柳一村牺牲烈士24人,更是贡献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牺牲的272名有资料可考的子弟兵中,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仅16岁,平均年龄只有25岁,绘就了一卷壮丽的田柳子弟兵群英谱。[5]
现在的田柳镇,不但建造有镇政府所在地的田柳烈士陵园一个,而且还建造有崔家、郎家营等多个村庄的烈士陵园,为全国所罕见。每年清明祭扫的时候,各村都会组织党员、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邀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党员、老同志给青年学生讲解革命斗争史,讲烈士的英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在革命战争年代,田柳子弟兵积极献身革命和参军报效祖国,以及李植庭和植庭学校对早期中共寿光党组织发展的积极支持,田柳也被誉为寿光革命的摇篮、寿光的小延安。田柳也因此沉淀形成了浓郁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因。
4 田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发展赋能
综上所述,以慈化寺和王高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李植庭及植庭学校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以积极参军报效祖国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当是田柳镇重点性的历史文化资源。
上述挖掘的重点历史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开发。有关慈化寺和王高塔的重建复建工作已经提上工作日程,并已形成了具体的进程表。就李植庭和植庭学校而言,目前已经建成了植庭学校纪念馆。就田柳烈士群英谱而言,田柳本地已经建成了包括田柳、崔庄等多个烈士陵园,每年清明时节,都有众多人士凭吊纪念。
保护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理想的地方。以慈化寺和王高塔的重建复建为例,一是规划设计论证没有坚持“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有“全盘翻新”的趋势;二是立足寿光、潍坊和面向山东、全国的建设定位,不够清晰明确;三是建设开发资金供给不足,工程进度不尽理想等等。
当前的田柳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针对上述重点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深度挖掘与赋能发展主题出发,提出如下三条改进对策:一是顶层规划和系统开发,深度挖掘慈化寺和王高塔的“慈爱文化”以及植庭学校、田柳烈士群英谱的“报国文化”两大精髓,全力打造“文化田柳”;二是组织编写以三大重点历史文化资源和两大文化精髓为核心的“田柳文化”乡土教材读本,并入校入家实现高效传扬;三是以村镇建设为重点抓手,合理设计村镇布局,加大“田柳文化”素材和精神的深度融入和优美呈现。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时代,基于田柳镇的乡域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赋能发展研究,也当可为其他乡镇予以借鉴利用并实现模式推广,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共同助力我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