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译文

王 雪

(广东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浪潮进一步推进,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在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下,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魅力。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特质,也在维护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民族文化的安全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在“十四五”期间也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原则。由此可见,文化自觉自信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理应重视文化自觉自信教育,发挥大学课程的人文性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学生对于经济形势的思考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思想教育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形成勤奋刻苦的内驱力,这样有利于增强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也更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文化教育产业,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大学翻译课程,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中西方文化的弘扬意识和鉴别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

1 文化自觉自信内涵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界域范围内的人对其自有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因此,“文化自觉”的首要内涵便是寻找和继承中国文化之“根”,以便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趋势。[2]“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3]文化自信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传承和弘扬;其二,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特征和意义,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文化自信中,因为价值观自信就是文化自信的内在灵魂。[4]其三,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以批判的眼光借鉴、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

2 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文化自信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觉,也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现状并不乐观,多数学生文化自信缺失或薄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底蕴浅薄”。[5]而目前我国翻译专业学生,文化自信不足、文化对比和转换能力较弱、文化翻译能力较低,面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潜在原因如下:

2.1 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其一,偏向传统授课。翻译教学依然是教师发挥主体性作用,并没有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不高。其二,班级规模较大,每个班级由四十几位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组成,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也鲜能对每个学生的译文提出修改意见。导致学生对自己翻译水平形成误判,低估自己的翻译能力,以及文化传播能力。

2.2 教学内容有待改善

其一,教学内容偏重语言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二,中英文化翻译教学内容不平衡,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其三,传统文化脱离时代特征。

2.3 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其一,教师个人文化意识和母语文化表达能力欠缺,把翻译课上成精读课。安排的课外实践与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无关;其二,缺乏对比教学。虽然有双语互译练习,但所选翻译素材,内容上,不具有针对性和对比性,仅能凸显中英文语言的差异性,无法上升到对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层面。

2.4 教学对象有待引导和鼓励

其一,缺乏中华文化学习动力,割裂中英文语篇文化对比与衔接,倾向英译汉,对汉译英产生排斥心理,一味借鉴参考答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二,由于各种考试的压力,以及诸如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资格证书的诱惑,学生更加关注时政新闻。但往往比较急功近利,比如,在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只是从语言角度着手,学习特色文化负载词的表达,缺乏对翻译技巧和文化传播的迁移能力;其三,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未能肩负起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3 英汉翻译对比教学改革探索

3.1 更新教学模式

第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将已有的慕课、微课等线上课程作为辅助资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库,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翻译意识和素养,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为学生提高译文质量提供借鉴。第二,采用小班授课,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课下学生可结合网络平台以及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组内对比翻译,求同存异,筛选最佳译文。课上,分享翻译背景知识,分享翻译成果,进行组间互评,师生互评,以及参考译文的对比分析,探讨每种译文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学生译文可提升的可能性。

3.2 筛选教材

尊重文化多样性,发掘文化的独特性,注重中外传统文化对比学习。教师在广泛涉猎不同主题文化基础上,首先筛选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比如,京剧、中医、中国画、武术、皮影戏、传统节日等,注重对这些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外译,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其次,在讲解西方节日,比如:情人节时,也应重新唤起学生对中国“七夕”的认识,鼓励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第三,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补充时事翻译材料,比如讲授“黑色星期五”相关材料翻译时,可以补充中国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以及当下比较热门的“直播带货”,使翻译材料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生命力。

3.3 革新教学方法

第一,采用对比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对比翻译学习能力:英汉语对比,中西方文化介绍翻译对比,同学、师生、参考译文之间的对比学习。第二,采用“回译”法。目前,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弱,翻译专业学生,往往更注重英语语法的学习,词汇的积累,忽视了母语对其翻译能力的影响,对母语输出质量缺乏监控能力和审视能力,因此提升母语表达能力尚未受到学生们的关注。“回译”法就是将原汁原味的中文原文翻译成英文,对比参考译文,提升英语表达能力之后,再将英语译文,回译成中文。以此提升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性和鉴赏力,体会外语地道性的同时,也能感受母语的原汁原味,培养自主探索中西语言思维文化差异的能力。第三,翻译中的口译课堂,可采用“双师”授课的形式,即英语教师和外教共同授课模式。比如,教师给出一篇中文原文,学生将其翻译成英文,外教针对要表达的意思,给出地道的英文。通过这种互动模式,学生更能直观地发现中英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能够更加准确、更加自信地将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友人。

3.4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新,提高学生翻译技能和文化迁移能力,从语言层面向文化精神层面逐步过渡

在已有中西文化精髓基础上进行本土文化创新。比如: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展开民间故事的搜集,关注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按照主题划分为民间故事与传说、民间戏剧与歌舞、民间建筑与文化、民间美食与文化、民间风景名胜与文化等。在学生搜集汇编故事之后,首先对中文故事的布局谋篇和运笔行文进行修改,使其通顺流畅,更具逻辑性、连贯性和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翻译工具,结合异化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译后,查阅平行文本,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译文进行润色。最后,将学生的劳动成果整理汇编,装订成册。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提升学生学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4 结语

经济全球化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唤醒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也是时代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新要求。通过筛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在对比翻译的过程中,即能体会中英文语言的地道性和文化的差异,又能创造性地改写、整编和翻译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在坚定文化自觉自信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母语中华文化译文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母语
译文摘要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母语
I Like Thinking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