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及实习”课程教学改革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22-03-16郭晋杰李志坤张永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育种学新农科农科

赵 勇,郭晋杰,李志坤,张永江*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正式吹响新农科建设开工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都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迫切的改革需求[1-2]。新农科就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融入涉农的专业类别中,形成新的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等新型农业体系[3-4]。新农科建设要求,我国农业院校应当制定农业教育的新标准,从解决农业的根本问题出发,融入农业产业的最新案例、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开发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优质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农业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挑战度[5-6]。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作物育种学》课程的实验和实习教学部分,按照国家“新农科”的要求,也尝试了创新和改革。

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7]。该课程是以作物育种原理、育种方法和重要育种目标性状选育为核心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课程包括育种学总论、各论、试验作物学实验和实习等相关课程[8-9]。作物育种学实验和实习为作物育种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物遗传育种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和实习全面参与育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并掌握作物育种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掌握从事作物育种工作的基本技能[10-11]。因此,文章针对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及实习教学现状,以本校最新指导要求开展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和总结。

1 “作物育种学实验及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和实习教学学时不足

作物育种学实验及实习,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和花生为主,包括58个实验,涉及育种目标制订、试验田规划设计、材料种植、性状分析鉴定、杂交技术和育种方法等作物育种的全部环节,因此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知识涵盖面广泛。但学校的教学计划只安排了40学时,教师只能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精选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授课,影响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1.2 实践教学条件受限

作物育种学实验及实习在内容上力求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试验农场条件受限(种植面积较小,且材料品种单一),又受到不同作物季节影响,大量试验只能依靠任课老师自己的科研项目展开。另外距离学校较远,每次往返乘车需一个小时,影响实践环节的授课效果。

1.3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为让农学专业学生掌握品种选育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发展趋势,必然涉及更多的田间实践环节。但由于田间实践的辛苦,易使学生对育种和农业科研工作产生消极认识,降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2.1 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学时少,缺少硬件设施的客观条件,教师只能将优化课程内容、突出重点知识点放在首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将教师们前沿的一些研究内容融入平时课程讲授环节中来,不断探索将最新的试验技术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比如基因编辑技术、KAPS标记开发和应用的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等,实施后既提高和巩固了教师们的知识素养,也使学生了解了育种的最新前沿技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思路。另外,本院还邀请了一些种子企业的负责人,结合生产实践给学生们介绍了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到相应企业参观交流学习,接触生产第一线,增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2.2 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深度挖掘本院农学专业百余年办学过程中优秀的前辈先贤心系家国命运,不畏艰险、矢志不渝服务“三农”的优秀人物及先进事迹,如董玉琛院士、刘旭院士在种质资源工作方面的杰出贡献,持续构建、补充案例库。将相关案例融入课程教学相关章节的“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中(如讲到种质资源内容时,引入刘旭院士从一名普通学生成为该领域知名院士的成长经历),致力于激发农学学子学农、爱农的情怀,提升农学学子对专业的认可度,最终实现对知农、爱农型新农科人才的培养。

2.3 更新实验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置中,应当适当减少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一方面能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可有效促进理论学习的深化,提升教学效果。以“不同小麦品种品质测定”实验课程为例,原来都是先通过测定面粉的相关指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存在差异,进而告诉学生面粉指标的不同,加工出的面包、馒头的品质不同。学生对此知识点由于缺乏感官印象,往往对讲授的内容没有兴趣,记忆不深刻。通过思考和改革,与本校食品学院合作,将本课题组自己培育的强筋小麦品种(河农系列小麦新品种)加工成面包、馒头等成品,感官上学生可以亲手制作和品尝面包等产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品质指标的测定,加深了学生对于小麦品质指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农学院老师们育出的好品种,究竟好在哪里,增强了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积极性。

2.4 教学团队和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教学梯队和教学团队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课程教学团队所在作物学科具有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之一。经过前期人才梯队的多年建设,依托学科的“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先进技术试验平台。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引进人才,逐步实现新老教师的传承和交替,目前在授课教师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有2名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掌握了先进科研技术和理论。在年龄上,都是38-45岁的骨干中青年,因此教学团队年富力强,且富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另外教学团队与省内各地方推广站和农业企业已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资源十分雄厚,能切实保障本项工作顺利开展。

3 结束语

《作物育种学》等相关课程组在农学院教师们努力改革和建设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成功申请了河北省的精品课程。《作物育种学实验和实习》作为构成该课程的主要实践课程,理应在国家提出“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再上一个台阶。教育教学改革是百年大计,是逐步实施、提高和完善的长久过程,虽然我们的前期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决不能松懈和轻易满足,我们要立足于农学院的教育教学快速发展要求,继续加倍努力,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最终实现对知农、爱农型新农科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育种学新农科农科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实验中的应用
《茶树育种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