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办学困境及问题审视
2022-03-16刘韧
刘 韧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近年来,教育部、文旅部相继提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引领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云南省旅游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教师队伍结构及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师资水平及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且职教集团办学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在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怒江、临沧、昭通、迪庆等地,因受经济、文化、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办学困境突出。
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办学困境
1.1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普及不够,职业院校普遍招生困难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源泉来自人力资本的可持续生产,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人力资本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体制主要关注初等基础教育的普及,固守着初中―高中―大学的人才成长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帮助受教育者解决就业、摆脱贫困,振兴地方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导致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基础薄弱,社会认可度低,生源率低。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均存在招生困难的情况,且生源条件差。
1.2 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多处边远山区,科技文化水平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育程度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其次为初加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它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正向响应效应,旅游业是推动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面窄、就业岗位稀少,学生如果选择旅游类专业就读,毕业后必然面临因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就业困难,专业招生规模上不去,直接影响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1.3 新专业申报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成熟、稳定的旅游类特色专业作为办学支撑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市场调研包括国家相关政策、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类型、层次、数量、现状及规格需求预测、生源预测、其他同类学校专业办学现状、新专业开设的成本和风险预测等。但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申报前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市场调研,一些学校在硬件条件无法满足专业办学需求的情况下仍然不遗余力地申报新专业,目的在于扩张学校专业数量来吸引生源,增加办学收入,导致新专业开办后招生并不理想,学校盲目投入建设后教学资源却长期闲置浪费,或因师资、场地和教学设施等配套资源无法满足专业办学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另外,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很少有从零到有的情况,多数都是在某一成熟、稳定的专业基础之上选择与之相关联并且根据国家实际发展需要来增设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没有成熟、稳定的旅游类特色专业作为办学支撑,旅游类专业办学优势不明显。
1.4 教师规模增量不大,教师专业度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自2007年以来,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制度,每年由省财政安排专款,对每一个特聘教师岗位按标准发放津贴,相对缓解了师资数量不足和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但因每年划拨的名额较少且平均工资较低,特聘教师流动性大,职业忠诚度低,教师规模总体增量并不大。大多数旅游类专业教师进入学校工作前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指导和训练,而是根据学校的办学需求进行中途转型,教师专业度不高,实践能力缺乏,科研能力差,且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严重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学科水平。
1.5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于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支撑性、驱动性、引领性的战略作用,教育信息化必将推动各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探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各种深层次学习行为,极大地推动着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基础设施、应用管理系统等低层次、呈现型资源建设模式阶段。相比较,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则更为落后,大多数中职学校连基本的学校官方网站都没有搭建,学校办学过程中各项业务所涉及和应当构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环境严重缺失。
1.6 校企深度融合不够,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提供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校企深度融合是校企双方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但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扩大生源规模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层面,而在整合学校各类资源,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合作远远不够,企业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程度不高。校企合作处于一种比较松散和不稳定的状态,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不紧密,专业调整升级不及时。职业学校教育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和学费征收,依托行业、企业多渠道合法筹措办学资金,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1.7 政府对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指导和引导不够,职教集团办学优势不明显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认识还不清晰,特别是对以经济、产业为背景的“大职教”观认识不充分。政府在集团化办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以单一的行政手段为主,缺乏灵活的调控措施,从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对集团化办学缺乏连续性的支持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监督管理激励不足。职教集团内部也缺乏规范、明确的运行机制,集团成员之间的联系多为零散的自发行为,合作关系不紧密,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和共同愿景的驱动,职教集团办学优势不明显。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旅游职业教育问题审视
综上所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继续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具体路径有:一是职业院校在极力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要积极开展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学校之间形成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新格局。三是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师团队建设,建立一支与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加强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了解行业和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使专业建设贴近、贴紧企业发展,在解决供需矛盾上谋取更大发展。五是由示范性、国家级职业院校牵头,联合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组织,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或“校校合作”,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推进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办学,推动组建行业和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工作。六是加快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举办定向培养的定单班、冠名班等,依托行业企业,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训练、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学与顶岗实习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断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七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搭建专业开放实训中心,面向行业、社区和社会,为有学习和培训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八是更新观念,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将信息化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等各领域,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学校管理水平和内部治理能力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