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学科建设为例

2022-03-16吴秀芳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特色

吴秀芳

(呼伦贝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一、“双一流”建设的背景

2015 年, 国家基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时代的总体要求,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实际上是向全社会释放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信号, 同时向全社会吹响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号角, 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双一流”建设方案自发布以来,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重视,各大高校也及时行动,合理规划,进行改革,争取在“双一流”建设中彰显自身的价值。 “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为,其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建设等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的发展带动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建设, 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建设又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就地方院校而言,“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 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国家强调实行一流学科的动态管理,而且更加注重地方院校特色学科的总体规划与内涵发展,明确规定只要地方院校拥有特色学科或学科优势,都有机会获得政府财政的支持。 此外,“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了富有竞争性的动态发展机制,地方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才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据主动地位。 当然,“双一流”建设方案在给予地方院校机遇的同时,也给地方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比如社会资源配置整体偏向实力雄厚的知名院校,而普通高等院校则可能会受“冷落”等。[1]一言以蔽之,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地方院校应紧抓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优化和科学配置资源,推动特色学科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呼伦贝尔学院学科建设概况

呼伦贝尔学院前身是1958 年创办的呼伦贝尔大学,2003 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普通本科院校,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学校经过60 多年的办学积淀, 已发展成为一所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国际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46 人, 全日制在校生13872 人,本科专业56 个,涵盖文、理、农等十大学科门类。其中师范类专业19 个,非师范专业37个,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交叉渗透,基础专业与应用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体系。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民族学和教育学2 个校级重点学科,翻译、农学、应用经济、旅游管理等4 个特色学科, 采矿工程和环境科学2 个培育学科,覆盖了14 个二级学院。 学校按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培育学科三个建设层次,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学科优势、支撑条件等情况,积极整合资源、突出建设重点、凝炼学科方向,择优培育了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设有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内蒙古分站,有2 个自治区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 个自治区级研究中心,1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从对呼伦贝尔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分析来看,学科建设工作尽管上了一个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特色学科优势仍不明显,重点学科的发展潜力仍显不足,学科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一)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

从本质上来讲,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 但长期以来,地方院校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理条件不好、经济发展程度不够、用人机制僵化等,使得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具体来说,地方院校在人才引进与流失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 一些地方院校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实出台了一系列的引进方案,试图通过改善工资与福利待遇、提高科研经费等途径来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但从实际执行状况来看,地方院校还是重视对院士、长江学者、应届博士毕业生等的引进,这本是无可非议的,只不过这些拔尖人才往往对科研环境、 学校的整体氛围等有着较高要求,这使得不具备“引凤落巢”的地方院校很难引进拔尖人才,即使勉强引入,也会在后期科研中因科研项目缺乏、科研经费不足等,导致拔尖人才离开高校。[2]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引进的拔尖人才在具体的科研过程中往往“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实验条件等支持,使得科研难以持续、稳定推进,长此以往,引进人才会因为自身的价值无法得以彰显而选择向一线城市回流。 这些因素不仅造成了人才、经费的浪费,更不利于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财力不济,难以支撑特色学科建设

相较于部属高校、 省属重点高校的财力状况,地方院校的财力水平是比较低的,其用于开展各种科研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财政预算, 其二是学生缴纳的学费,其三是学校开展活动所获得的经济收入。 由于地方院校众多,政府能给予的财政支持是比较有限的, 再加上地方院校自身经济收入能力不足,于是财力不济成了地方院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财力不济又会使高校投入到特色学科建设中的资金严重不足,进而自然难以支撑特色学科建设。

(三)平台少,特色学科建设难以保障

地方院校主要是依靠当地政府投资来维持其正常运转的教育机构,因此除了人才培养这一任务之外,地方院校还兼有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而科学研究更是居于这两大重要任务之后。 当然,我们不否认确实有一些地方院校将科学研究置于与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地方院校或因定位原因,或因区位优势不明显,或因学校条件不具备等, 使得学校科学研究没有足够的平台支持,科研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导致特色学科建设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特色学科建设决策管理被动,缺乏亮点

其一,特色学科建设决策管理被动。 通常来说,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相关决策主要是由校(院)级管理层级制定的,他们决定着特色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比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 而各拟建设的学科所属院系在具体的特色学科建设中很少拥有自主权, 在这种被动决策管理环境中,从事具体学科建设的院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这对特色学科的建设和长足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其二,特色学科建设缺乏“亮点”。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在设置学科目录时都以教育部制定的学科目录框架为蓝本,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科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学科的发展。 受制于学科设置的统一框架, 地方院校在设置学科时缺乏灵活性,不能够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变动,使得其所设置的学科缺乏特色和亮点, 从长远来看,这对地方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五)特色学科建设“三力”不足

所谓“三力”,主要指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定力”“合力”与“动力”。 特色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地方院校科学、合理规划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院校长时间的积淀和精心的布局。 但在具体的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 大多数地方院校缺乏足够的“定力”,容易受到利益格局变动的影响,最终导致特色学科建设成效不佳; 特色学科建设所包含的具体工作是非常宽泛的, 不仅需要科研部、 教学部、人事部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而且需要学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相关专业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还需要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融会贯通,只有这三者形成“合力”,才能为地方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地方院校内部并未形成这样的 “合力”;特色学科的建设还需足够的“动力”,比如完善的激励机制、良好的福利待遇等,这些“动力”能够有效激发教师们积极投入到特色学科的建设中来,确保特色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就目前来看,“动力”的形成依然不容乐观。

四、“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就是地方院校的一张“名片”,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特色学科, 不仅能够推动特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地方院校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院校应基于“双一流”大背景,并在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特色学科的建设。

(一)构建有特色的学科体系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要建设有特色的学科体系, 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基于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样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工作;其二,从特色学科建设的特性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特色学科体系, 使特色学科的建设既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也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二)建设有特色的高质量学科团队

高质量的学科团队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柱,也是特色学科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地方院校应重视有特色的高质量学科团队的建设工作。[3]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在职称和学历结构方面,做好梯队配置工作,以引进中、青年拔尖人才为主,建设一支年龄、职称、学历都比较合理的科研团队;在知识结构方面,一方面要通过专门的培训来提高团队整体的学识素养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整个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

(三)开展有特色的高水平科学研究

相较于其它学科,特色学科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更为关注,甚至可以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是建设特色学科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拉动力。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要建设特色学科, 就必须开展有特色的高水平科学研究。而高水平科学研究相关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科研平台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地方院校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 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打造有特色的学科建设平台,确保高水平科学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当然,除了打造特色科研平台外,开展有特色的高水平科学研究,还需要地方高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科研梯队建设,为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确保科研资金充足,为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比如可以通过开展校外活动,吸引校外投资科学研究;再次,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4]不仅使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开展有目的,而且使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结果有用武之地; 最后,更新观念、改革管理方式,以新时代特色学科建设的总要求为标准,更新科研理念和科研工作的管理方式, 确保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够在和谐、民主、团结的氛围中得以开展。

(四)培养有特色的高质量人才

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建设特色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而特色学科建设的最终成效也是通过培养有特色的高质量人才体现出来的。 换句话说,对地方院校而言,其能否成功建设学科特色、形成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培养出有特色的高质量人才。

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应用性,这种应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所培养出的人才是与特色学科自身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地方院校在培养有特色的高质量人才时,应基于特色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全面提高科研人才各方面的能力为核心,以为区域发展提供助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而使培养出的有特色的高质量人才能够在促进特色学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出最大价值。

(五)加强有特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特色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对整体条件不好的地方院校来说更是如此。 通过开展有特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地方院校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而且对开阔地方院校的视野有巨大助益, 而这些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地方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

具体而言,地方院校加强有特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所提供的机遇,立足自身科研方向,创造条件与国内外一流学校、学者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通过这两种渠道实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目的。[5]

五、结语

当下,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方院校也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给予的机遇,纷纷推出改革举措、制定相应的规划,来推动特色学科的建设。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地方院校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地方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因此,地方院校必须在准确认识“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下特色学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化对策,从而确保特色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取得良好成效。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医的特色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完美的特色党建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