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路径研究
——以内蒙古大学写作课教学实践为例

2022-03-16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笔者文学素养

王 苹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数据显示,“文学阅读面狭窄和鉴赏能力偏低,被认为是大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存在的两大问题。 56.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缺乏明确定位和标准,49.7%的受访大学生直言当下高校整体缺乏文学氛围。 84.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时期是培养和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90.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①可见,文学素养的提升,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而这也对高校文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教师除了必备的科研能力外,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特别是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更应具备一定的写作实践,如此才能薪火相传,让文学教育事业回归“文学”的本质,培养一批具有深厚文学素养、拥有宽广文学情怀和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笔者曾经作为高考质检组成员,负责过内蒙古地区高考语文作文组阅卷质检工作。 在翻阅了上千份试卷后,笔者发现的共性问题是,高中学生在写作上的想象力明显不足, 作文过于雷同,对古典诗词的分析及审美常常拘泥于本意,不能延伸拓展。 而在写作体裁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千篇一律地选择了保守的议论文, 只有少数学生,用小说和叙事散文完成了命题写作,但即便这样完成,也缺乏大胆的开拓精神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造成这样的问题,当然跟高中语文老师本身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关联。 老师本身对文学的理解过于狭隘,将富含人性之美与饱满情感的文学作品理解为几段式的“作文”,将对文学作品的整体审美分割为字词句段的实用分析,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的拓展,而是为了应试采取最为保险的方式, 让学生束缚起手脚,带着镣铐起舞,这既折射出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也昭示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和大学文学教育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改革的现实需求。

作为一名在大学文学院教授写作课、同时自己也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实践的老师,在多年的写作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包括中文系学生在内的大一新生,提交的写作课作业有鲜明的中学作文套路,作业中折射出的,除了学生想象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对日常生活观察的匮乏,无法将对生命情感的丰富体验, 有效转化为写作素材,缺乏从真实人生中汲取写作营养的训练,同时,沉迷网络文学作品, 缺乏对严肃经典文学作品的了解和阅读。 这种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给高校写作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和难度。 高校教师若文学素养储备不够深厚, 自己又缺乏写作实践的深切体悟, 将写作课仅仅作为讲授理论知识的课程, 缺乏从学生中发现具有写作天赋的学生并进行培养的热情,那么将很难发现写作人才,即便发现,也很难进行培养。 因为一门课结束,学生就与老师失去了联系, 而写作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依靠课上的讲授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它需要教师将课上的讲授与课下的作品辅导进行贯穿, 更需要教师对有天赋的学生进行长达多年的耐心指导与引领。 否则,写作课与大学语文、大学写作、文学鉴赏等课程混为一谈,失去特色,也失去其发现及培养年轻写作人才的功能。

事实上,学生生活感悟能力的薄弱,用文字记录人生日常兴趣的缺失,及描摹状物时想象力的匮乏, 让他们不只是写作能力无法得以提升,也会限制各自专业的学习以及未来事业的发展。另外,大学阶段文学教育的缺乏,对年轻一代人文素养的培养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会造成影响。 因此,大学的文学教育,不只是文学课或者写作课这样简单, 还应在教授过程中, 同时对学生注入爱的教育和生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的“功用”,以及写作的本质。

文学所带给人的是健全的品格、 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三观、开阔的视野和柔软坚韧又丰富宽广的内心世界。 文学教育是塑造全面并具有健康品格的人才的重要基石,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科学家钱学森、工程学家茅以升、物理学家丁西林、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都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和造诣, 甚至有过文学创作的实践。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文学素养且综合素质比较低的人,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出突出的成绩。

目前在一些大学里,教育者也慢慢认识到言语思维训练和写作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在全校开设写作课,以期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但在对课程的具体讲授上,又存在侧重文学知识的介绍、 文学作品的赏析,文学创作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也大多侧重于对通知、消息、学术论文等实用性强的应用文写作的讲授等问题。 据笔者20 年的文学创作实践来看,即便是应用文写作,也非常依赖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则直接由个体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决定。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包含多种文体,比如包罗万象的《红楼梦》,几乎囊括了所有文体——诗词歌赋、谜语、对联、戏曲、笑话、酒令、书信、公文等等。 学生通过文史哲各种图书的阅读提升文学素养,用饱含了丰富情感和生命认知的文学文体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然后再准确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固定写作格式后,即可轻松地把握应用文的写作。

无疑, 教师的文学素养并不能代替学生本人,但教师文学素养及审美能力的高低,却决定着其对课程的把握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宽度与广度,及在写作教学上能否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以笔者对1999年出生的学生作家渡澜的培养为例,其在大一刚刚开学时提交的第一篇作业, 就已经趋向成熟,有着超越一般学生的开阔的想象力和哲学思辨能力,其作品中散发出的兼具魔幻特质及童话色彩的迷人色泽,让笔者为之惊讶。 笔者很快将渡澜的小说推荐到知名文学刊物《收获》及《青年作家》发表,其受到鼓励,又相继写出一系列作品,经笔者推荐,均顺利在《人民文学》《十月》《上海文学》等名刊发表,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荣获丁玲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草原文学奖、小说选刊新人奖等多种奖项,入选国内各种文学作品排行榜,大四即出版了自己的短篇小说作品集《傻子乌尼戈消失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迅速成为国内有名的90 后作家。 但在与渡澜的交流中得知,之前中学阶段很少有老师发现她的写作天分, 老师们总是认为她的作品晦涩难懂,奇怪另类,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以至于高考时她报了行政管理志愿,因为差了一分,才阴差阳错读了笔者所在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试想,如果渡澜的老师们有足够深厚的文学素养,对国内外的文学思潮比较了解,同时阅读过很多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写作实践,就不会对一名写作能力如此出色的学生给予误判;而渡澜也应该早在中学阶段,就能够频繁发表作品,引起读者关注, 她本人也能较早地意识到自己写作的天赋,并为此持之以恒地进行努力。 同时,笔者在对渡澜的辅导过程中,发现其并不擅长“现实主义”题材的写作,其大多数的写作才华,都集中在想象力营造的介于魔幻及童话的虚构世界中。 因此,笔者及时为其定位,进行写作规划,建议她近几年的创作,都着力在这一类型的小说写作中。 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只因当下刊物对现实题材的偏好,而让其改写此类题材,无疑会浪费了她的才华,延误了她的发展。

另外,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准确判断和有效指引,同时也可以提升个体的人生境界。 而教师人生境界的提升,对于创新教育的真正实现又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的人生境界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所教的学生在前往人生境界的道路上行走速度的快慢。 从此意义上说,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仅仅是为了文学教育,更是为了写作课的改革;提升文学素养,也不仅仅是文学院教师的职责, 而应是所有教师急需提升的一种基本能力。 人生境界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最终追求,是人的价值与生命光芒的呈现。 全民人文素养的提升,并非只体现在学历和知识的习得。 事实也证明,很多高学历的人,并没有对等的人生境界,而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智慧和美的结晶, 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最好方式。 从文学素养到文学教育,一步之差,但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改变对文学“无用”的功利化想法,并为之付出漫长的努力。

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对文学的理解常常仅仅限于语文课本、参考书和配套课外阅读,而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其文学素养和对文学艺术的掌握更少。 即便大学教师,因为文理分科的原因,除了文学院,也少有教师对文学艺术有深入了解的兴趣。 根据笔者追踪调查显示,非文学院的大学生,常常在大学毕业后就不再读书。据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显示, 排在前几位的常常不是经典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书籍, 而是畅销书,包括畅销网络图书。 90 后、00后两代人的阅读习惯,基本都集中在网络小说和通俗畅销书上,以至于学生的阅读速度,在动辄百万字的网络小说面前,都成了“一目十行”。这种阅读趋势,除了中国网络小说发展迅速的原因,也有教师未能给予经典图书的阅读引导所致。 教师如果不能深入领悟经典名著的魅力,也便无法对学生进行推荐阅读。 而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一旦失去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习惯,那么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显然也无裨益。

近几年来,笔者试图借助大一学生必修的基础写作等相关写作课程,从所任教的内蒙古大学文学院及文史哲基地等文科专业,开始进行学生作家的培育实验,先后推出渡澜、苏热、田逸凡、艾嘉辰等文坛新秀,初见教学成效。 笔者在基础写作课上采取了一些颇为有效的方式,比如“朗读者”“一千零一夜”“打开潘多拉的盒子”“猜猜他(她)是谁”、戏剧片段表演、想象力发散游戏等等。 “朗读者”由笔者推荐国内外经典严肃文学作品,加以介绍并朗读经典片段进行赏析,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面,加强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审美能力。 “一千零一夜”由每个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借此扩大学生对于生命多样化的理解深度,同时,引导学生将这些亲身经历写成文学作品,并互相从人生经历中汲取写作营养。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则是让所有学生在纸条上匿名写下个人不能言说的人生秘密,放入盒子,由教师在班内逐一朗读,借此让学生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的表象与内里的差异,提高对人的包容与宽容, 并在自身写作中注入悲悯底色。“猜猜他(她)是谁”、戏剧片段表演、想象力发散游戏等方式,旨在用游戏的方式,打破过去仅用理论讲授写作技巧的课堂沉闷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真正爱上写作课。 因为热爱是打破学生对写作畏惧心理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唯有真正意识到生命、人生这些抽象词语蕴含的丰富饱满的细节,才能沉浸其中,进而自发自主地阅读及写作。 这也是仅仅一学期的写作课,所能完成的对于学生最重要的“功利性”的作用。

上世纪20 年代初期, 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校长曾经自编自导话剧《用非所学》,并与学生周恩来等人一起登台演出。 “北有南开, 南有春晖”,同一时期,浙江出现了“白马湖”文学现象。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作家及教育家,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兴办了乡村春晖中学;俞平伯、柳亚子、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叶圣陶等英才荟萃于白马湖畔,在教育史及文学史上留下了熠熠闪光的印记。 由此可见,在知名教育家及作家的眼中,文学艺术不只是文学艺术本身,还是传递教育思想、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工具。 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单纯围绕应试与课本进行的文学阅读,无疑是功利的,狭隘的,是填鸭式的“教”,而非代表希望和新生的“育”,即也违背了“教育”的初心。

正如作家莫言所说,文学即是人学,而蕴藏着整个社会财富的教育, 也是将人作为发展中心,自古以来便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若要挖掘每一个个体的才华,因材施教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就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而首先需要提升的,毫无疑问,是学生的引领者、教育的举火者——教师。 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的有效与否,也必将影响整个教育行业质量的优劣。 以内蒙古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 对写作课教师文学创作实践的鼓励,给教学尤其是写作课教学带来的重要作用,及教师在基础写作、大学写作等课上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值得同行借鉴。

注释:

①梁奕秋,《调查:超八成大学生认为大学是提升文学素养关键时期》,《中国青年报》,2018 年5 月18 日。

猜你喜欢

笔者文学素养
我们需要文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老师,别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