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动漫《新封神榜:哪吒重生》的人物形象重塑与民间神话新说
2022-06-16颜维康蔡秀清
颜维康 蔡秀清
(1.西藏大学 文学院;2.西藏大学 科研处,西藏 拉萨 85000)
“经典的概念,来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①哪吒故事和形象作为经典神话故事蓝本广为流传,而哪吒这一形象最早源于元代宗教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 哪吒闹海、水淹陈塘关的传说主要取自于明代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西游记》和《三教搜神大全》等古籍记载中的神话故事。 哪吒则以纯洁的本性和与强权进行斗争的精神品质, 在文本和生活中广为流传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的上映,无论从观众反响还是从票房数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立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风格结合进行创造,将传统古典神话故事和现代场景、 时空背景和叙事解构相结合,再遵循现代市场发展规律和符合观众审美下进行人物和故事的大胆创新;完美地结合了现代创意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向世界电影市场展现来自东方的文化之美,让中国动漫电影在竞争激烈的“文化”战争中找到一定发展方向,从而建立自己民族动漫品牌形象。
一、溯源与构素:传统民间神话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脉络
“神话是民族文化孕育的摇篮,文学、哲学、艺术以及民族的文化神、价值观念等都包含在神话之中。 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 要向斑斓富丽的神话追索。 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人合一的信念、开放包容的气度、坚韧乐观的勇气、勤劳拼搏的创举,在神话故事中都有鲜明的体现。”②民间神话故事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现代神话文学和影视创作的源泉。 而作为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形象哪吒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流传广泛并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
(一)宗教神话典籍中的哪吒形象——护法神
哪吒是印度佛教中三头六臂的夜叉神、护法神, 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 “哪吒” 是梵文Nalakūvara 之音译,初译作“那吒”,元代时方更名为“哪吒”。 而文本首次出现哪吒的名字是在初唐时期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主笔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中。 “毗沙门天王”是梵文Vaisravana 之音译,即居四大天王之首的多闻天王,他是佛教的护法神、 财神和武神。 毗沙门天王与哪吒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父子关系,另一种是祖孙关系。“《毗沙门仪轨》曾描述‘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 ’”③可以看出,哪吒和毗沙门天王在《毗沙门仪轨》中具有父子关系。 在唐代中后期,以吐蕃为首的少数民族部落入侵中原, 使当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而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而毗沙门天王则成为百姓祈求和信仰的对象。 随着民众对毗沙门天王的信仰和传播,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也被大众所熟知, 三头六臂的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那时, 哪吒在公众眼中是驱邪除魔的保护者,是中国佛教的护法神。 在《佛果圜悟禅师碧严录》中哪吒当时作为中国佛教护法神,形象是一个非常凶悍的的护法神:“碧严云:‘明眼汉, 没窠白,有时孤峰顶上草漫漫,有时闹市里头赤洒洒。 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 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④因此,最初中国佛教文化典籍中哪吒人物形象设计便是忿怒性格和外表三头六臂的守护神,并不是我们后来所熟悉的形象。 佛教文化典籍中的哪吒是保护人民的“福神”,始终带有佛教思想的影子。 哪吒以铲除邪恶、保卫正义的内在精神品格以及三头六臂的外在形象存在于中国佛教文化典籍中,同时也为后世哪吒形象的演变和创作建构了一个“雏形”。
(二)杂剧艺术中的哪吒形象——降魔神
南宋时期,随着民间信仰、市民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佛教文化与中华精神相互融合,哪吒神形象、身份职能和行为特征也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被后人神化,佛教将其演变为毗沙门天王,而作为毗沙门太子的哪吒也成为李靖的儿子。 从印度神话中的哪吒形象到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物形象,从佛教到道教,从外部形象到本土形象,哪吒的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走向了由外转内,更加具有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形象特点。
时至元代,由于士人社会地位低下,仕途渺茫,更多文人投身于文学作品创作中,其中迅速发展的戏剧、 小说等文学迎来了创作的 “高峰期”。 在此期间,以传统民间传唱故事为文本的杂剧创作越发成熟,以哪吒降妖除魔为题材的戏剧故事也逐渐被搬上舞台。 哪吒形象也从宗教文化形象转化为一种艺术设计形象,哪吒的形象更加贴近世俗民间。在杂剧《猛烈哪吒三变化》中,“吾神乃善胜童子是也,千百亿化身,实乃哪吒三太子,世尊见吾威猛,自从皈依佛道,化身童子,在如来莲座下听经,悟明心性。 ”⑤描述了《猛烈哪吒三变化》中哪吒皈依佛门,成为如来身边座下童子,为正义与妖魔鬼怪而战的故事。 虽然杂剧文本《猛烈哪吒三变化》中的哪吒依然源自于佛家故事, 但世俗民间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与普及,哪吒形象也保持中国传统人物形象以及佛家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勇敢追求正义的品质。 在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作为主要人物的哪吒与二郎显圣真君杨戬斗法,因杨戬醉酒后,意外放走金睛百眼鬼和九首牛魔罗王, 二人各显神通联手捉拿降服的故事。 而哪吒形象在剧中被描写为“俺这壁哪吒出马,三头飐六臂辉辉。 三头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 ”⑥可见哪吒形象也从最早三头八臂的说法过渡为三头六臂。 而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作为一个战神、降魔神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在佛教和道教互相融合的文化背景下,许多魔幻因素被添加到哪吒形象中。 在不同元杂剧中哪吒形象虽然存在差异, 但在对哪吒形象的本土化转变上越来越明显。 随着这种转变为哪吒形象奠定了今后发展的想象基础。
(三)文学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小战将
自古以来关于神魔的传说,不管在民间还是官方都广为流传,并具有史书记载。 在明代出现了一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是对神仙的记载,而这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对于哪吒的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对其往后文本创作中的哪吒形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⑦从以上可以得出,哪吒是玉皇大帝座下大将中的一员。 而戴在脖子上的金轮也应是“金刚圈”的最初形式,后演变为哪吒重要武器之一。 而在人物形象方面,三头九眼八臂与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的三头八臂略有相似,而不同点在于除了正常的双眼外,在前额的中心有一个“天眼”,与二郎神杨戬的天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后面的艺术形象中没有得到进一步延续。 从故事情节角度来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叙述了关于哪吒三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故事:一是哪吒闹海的故事;二是哪吒和石矶娘娘的故事;三是哪吒割肉剔骨还父的故事。 在这三个故事中对哪吒背景形象和对人物信息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文献考据价值。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在哪吒人物形象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这也为《西游记》创作哪吒形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从而继续书写哪吒小战将的英雄形象。
在明代许仲琳编写的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见图1)中不仅在旧的故事上延续,也融入了全新的改编与创新, 从三个维度来体现创新之处。一是人物关系,由于书中哪吒早期大闹龙宫致使水淹陈塘关百姓的叛逆行为与父亲李靖的严厉管教,突出人物的对立关系,与以往的作品父慈子孝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也为后来阐教太乙真人为哪吒授业、李靖受燃灯道人相传金塔伏妖除魔和捍卫正道埋下了伏笔。 二是故事情节的完善,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对哪吒闹海、哪吒和石矶娘娘、哪吒割肉剔骨还父都有记载,是在《封神演义》原有的基础上的完善,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合理化和故事化。 三是历史意义,《封神演义》中哪吒虽依然是李靖的第三子,但投胎于殷夫人三年零六个月的腹中婴儿,是灵珠子转世。 从早期的秉性顽虐到太乙真人的收徒教其法术匡扶正义, 再到顺应天命的姜子牙出世,成为了勇往直前伐商为周的先锋官。 他的出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体现,更突出了哪吒降世的伟大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哪吒的形象随着时代已经发生改变了,但哪吒为消除邪恶和帮助人们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精神核心从未发生改变。 从历代文本的角度来看,哪吒就像一颗外来的种子,它扎根于当地道教文化的土壤中, 不断汲取来自民间文学中的养分,变得越来越贴近大众视角中的“哪吒”,从宗教的祭坛到世俗人间,一直保持着骁勇善战和惩奸除恶的小战将英雄形象。
图1 《封神演义》中改编与创新
二、解构与重塑:动漫影视叙事中的人物形象生产叙事
“哪吒出世”“哪吒闹海”“水淹陈塘关”等故事情节作为《封神演义》里重要的故事情节,是展现哪吒顽皮到建功立业的蜕变,也是树立英雄形象的重要环节。 而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则对“哪吒闹海”和“哪吒”形象进行了全新的解构与重构,让哪吒形象不仅从文本框架中穿越到现实框架中,而且和现实做到了完美结合。 从现代视角的人物美学形象和叙事方面建构,让“哪吒”作为全新的人物形象,在“哪吒闹海”这一经典神话故事中全新演绎,这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合流相融的文化传承,也符合现代流行的审美趋势。
(一)解构主义视阈下的动漫创作理念
“解构,是德里达创造的哲学之简明称谓。 在‘结构’之前加上一个否定式前缀‘de’,意思是‘反对结构’或者‘解除结构’,这清楚地表明了‘解构’与结构主义之间的反转关系,又暗示着所谓‘解构’就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思批评从而质疑和颠覆西方形而上学及其文化传统。”⑧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的编剧沐川和导演赵霁对原有的经典神话文本进行全新的改编与解构,在保留原有的传统故事情节之外,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形成了现代与传统古典魔幻元素的碰撞与交融。 这种独特的解构手法打破传统神话文本和跳出传统神话影视作品的藩篱,将“神”放到一个全新世界,“神”从外形、社会地位、神通能力到核心价值观都有了全新的构建和解释,实现了“故事新编”的蜕变,不仅增加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还增加了故事情节发展冲突的戏剧性、创新性和颠覆性,让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与《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产生了鲜明的反差。 《新封神榜:哪吒重生》以封神榜成后三千年的一个割据混战的年代为背景, 东海市是各方势力短暂妥协、共存的一个地方,德、利、松、顺四大家族统治东海市,影片用一个全新的背景来进行对传统文本故事的诠释。 现代元素让故事文本具有全新的现代感和科技感, 如架空世界上海滩的美术风格,开机车的李云祥(哪吒)、大资本家敖广、粉色中山装的猴子(孙悟空)等都进行与传统文本的全新解构,在体现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同时也符合大众时代公众的现代审美。
(二)动画人物解构与重塑——哪吒
哪吒最初为印度佛教的三头六臂的夜叉神、护法神, 但随着佛教传播和本土翻译经文的流布,其又与唐朝李靖将军发生联系,使其艺术形象逐渐演变为中国本土神话体系中的神仙。 哪吒本土艺术形象在元、明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均有记载,后因经典名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而广为流传,让哪吒的艺术形象和身世更加具有传世性和经典性。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经历了“出生—自杀—转世—建功—封神”这一系列人生历程,由最初的抽龙筋、大闹龙宫和削肉还父中的顽皮到拜师太乙真人学习法术和跟随姜子牙讨伐纣王,建功立业,在得道封神中完成性格转变,完成了自我的“成人礼”。 像一个小孩由顽皮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最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封神“道路”。而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的哪吒则是在传统文本中运用现代叙事手法结合现代美学观念构建和重塑出具有现代灵魂的“哪吒”李祥云。 与传统神话文本的哪吒不同,“哪吒”已不再是手握法宝经历重重磨难得道封神的顽皮孩童,通过重构和重塑成一个充满赛博朋克、科幻、魔幻、蒸汽、民国风等电影场景和人物形象的现代世界观,哪吒“转世”成为一位与哪吒元神共生, 穿着具有朋克风的皮衣和靴子,酷爱骑机车和改造机车但又充满正义感的现代都市青年李云祥。 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中的李云祥(哪吒)通过建构后的成长经历与《封神演义》 中哪吒的传奇一生有着明显的改编与创新,将从古代社会穿越到现代社会的旧上海滩、现代工业街区的场景外,李云祥的人生经历了“生活—反抗—斗争—重生”的过程。 通过这一系列的成长经历,让李云祥这一个“人”最终在反抗和斗争中战胜了代表“恶”的敖广集团,浴火重生为一位具有哪吒元神的“神”。 (见图2)正如电影台词所言:“我是谁用不着你说,我是谁我做给你看”, 通过人物形象重构使他完成了由反叛到自我的救赎。 对李云祥而言正是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到自己是谁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从打破束缚完成“自我救赎”的信念到建立“拯救苍生”的正义感后,让其重生成一位真正的“神”。
图2 哪吒人物性格与人物经历
(三)动画人物解构与重塑——其他人物
1.《新封神榜:哪吒重生》中敖丙形象
表1 解构人物形象对比
敖丙一直作为东海龙宫的三太子的形象为大众所熟知,但因敖丙残忍、傲慢、冲动的性格,让大众一度认为是与哪吒正义的英雄形象相反的反派角色。 敖丙在《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咤出世”正式出场,然后出来没多久就被哪吒抽龙筋而死,直接导致龙王水淹陈塘关。 而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中敖丙则以解构为背景,在封神大战三千年后, 敖丙也重生为东海德家三公子,但由于当年与哪吒斗法时被抽走龙筋,造成了不可愈合的伤口, 现以一条钢铁脊椎来代替被抽走的龙筋, 现世看起来无碍但无法记起前世记忆,但当得知自己前世为哪吒所杀时,宿命的对决也即将开始。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继承了现代风格,其外形华丽,生活奢华,一出生就是含着金钥匙的三公子, 与李云祥为生活而努力斗争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 在人物性格上,敖丙继承了残忍、傲慢、冲动、自私的性格,面对弱小和自己喜欢的事物都要占为己有,与与人和善、为人仗义、深得同伴信任的李云祥形成了强烈对比,同时也为哪吒转世的李云祥与龙王三太子敖丙转世的德家三少爷的宿命之战形成因果。
2.《新封神榜:哪吒重生》中龙王(敖广)形象
敖广作为《封神演义》里的龙王,因三儿子敖丙之死,水淹陈塘关逼哪吒自刎。 在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中,对龙王敖广的解构创造也与哪吒有着因果联系。 因机械手臂和敖丙的钢铁脊椎都因哪吒所伤,所以致力于斩断这宿命因果出手斩杀哪吒的多世转生。 为让东海市民遵守自己所定的“规则”和“秩序”而控制东海市淡水资源,敖广被塑造为一位城府很深的“大阴谋家”与“资本家”,是与敖丙一样外表华丽、生活奢华的人物形象,但没有像以往经典名著中的龙王长白胡须,取而代之的黑色短胡茬,更加贴近现代社会上层人士装扮。 在性格构建塑造上敖广所代表“恶”与李云祥所代表的“善”形成鲜明对比,“恶”是在每一片叶子都像是用水泡过的德家,灯红酒绿,奢华糜烂;“善”是底层人民为淡水资源生活困苦、生活艰辛的生存状态。 “善”与“恶”的碰撞也是“生存”与“秩序”的碰撞,同时也是李云祥(哪吒)与龙王(敖广)因果宿命之战的碰撞。
3.《新封神榜:哪吒重生》中面具人(孙悟空)形象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从开天辟地以来的一块仙石中孕育而生,后经千山万水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 因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 “斗战胜佛”。 而影片通过对孙悟空的解构创造, 孙悟空成为一位戴面具和身穿粉色中山装、开机车的“六耳猕猴”。“面具”则是孙悟空取经归来,发现真经救不了世俗,救不了世界,救不了这不公平的秩序,从而把自己真面目放在“面具”下面。 以面具下的“六耳猕猴”身份帮助李云祥寻找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人世间的“真真假假”。 孙悟空眼中的“真”是这个社会黑暗的一面,“假”是没有人去反抗和打破这个社会的黑暗,就如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一样。 但通过面具开关的转换,“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同时“孙悟空”也是“六耳猕猴”。 六耳猕猴代表着一个玩世不恭的性格,帮助龙王暗杀哪吒转世,但转换为孙悟空则成为心系天下的“斗战胜佛”,帮助李云祥来打破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所带来的所谓“规则”与“秩序”,从而让光明在黑暗中复苏, 寻找自己内心的那一份“真”,让自己变成真正的孙悟空。
三、世说与新语:传统文化形象对中国动漫故事新说的价值与意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国经典传统文本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通过不同媒介传播方式在国内外传播,如《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经典神话文本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进行影视化,通过对中国传统优秀神话故事的影视化来传播和体现属于中华民族的“符号”和“文化”。“符号”是经典神话故事文本中的民族英雄形象,而“文化”是经典神话故事文本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核。 在体现“符号”和“文化”的同时,对经典神话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编,让更多的人重新了解中国神话,也是传承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之一。 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则是通过对传统神话文本的解读和解构后,形成了全新的背景、人物和故事。 这种全新叙事手法让传统神话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活”起来,不仅体现了民族英雄形象和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也符合在新时代和新媒体下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体现出传统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也为我国优秀的经典神话故事动漫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为民族英雄形象和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哪吒的民族英雄形象与民族情感
“民族—国家这一概念也是现代性的产物,它的含义更随历史不断地发生变化。 本尼迪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unity)一书中认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各种新形式的媒介的产生有关。 在欧洲近代史中,18 世纪报纸中出现, 促使人们的民族与共同意识萌芽,使当时的欧洲人可以将自己想象为一个更大的共同体的一部分,从而产生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⑨哪吒从最初为印度佛教的三头六臂的夜叉神、护法神,到中国古典神话文本中的神话人物,都是经历了时代变迁和民间传说让哪吒这一人物具有了神话色彩和英雄色彩。 而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在原来“哪吒闹海”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和解构,在保留《封神演义》原著“哪吒闹海”的故事情节基础上, 对人物和场景也进行了全新的解构创造,让其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重塑的英雄形象不仅符合现代观众审美,同时也传承了民族英雄情感和英雄精神。 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英雄形象是一个民族的“身体”。“灵魂”融入“身体”才能使一个民族体现出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英雄形象和民族情感。 时代造就英雄,每一个传统神话文本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形象,但通过现代媒介和现代叙事手法来打破传统英雄形象来解构为符合现代发展模式下的现代英雄形象和情感,让其具有现代“符号”的英雄形象来传达情感和文化内涵。 让传统英雄形象具有民族文化的同时具有现代中国风格的英雄精神和民族情感,这种含有民族文化的英雄“符号”和感情“符号”向海内外传播。
(二) 动漫电影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新说意义
1.动漫电影中传统文化形象的传承价值
“文化的传承和保留,典籍的存在,编辑是一方面,人把它弘扬出来是最关键的”。⑩随着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承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不再是以文本传播和口承叙事的单一传播方式, 而是进入符合现代语境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文化传承也从单一的传播方式走向多元化传播叙事,而由传统文本走向动漫故事化也是新媒介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 通过这种符合大众媒体的叙事模式和传播方式, 在文化传承上和文化价值上都可以让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现在大众视野面前, 以全新的文化形象来诠释传统文化形象。 而传统文化从“旧”故事到“新”故事的历史经历了三个维度的转变, 通过三个维度的转变让传统文化形象有了保护意义和传承价值。 一是文本创造、保存和记录。 最早的传统文化形象都在文本中有所记录和体现, 不论民间故事还是和神话小说文本都是通过民间文化故事采集创造和文人编撰来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的。 虽有一定的传播局限性,但也符合当时流行的趋势。 二是以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故事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 随着文言文走向白话文,许多带有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转换,让古典名著用新的生命来诠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三是在新时代大众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传承。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传承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文化故事影视动漫化是现代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传统文化故事影视动漫化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不仅更加符合现代大众观众的审美价值, 而且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2.传统文化形象在动漫电影中的新说意义
“扬·阿斯曼认为,每个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着一种‘凝聚性结构’”,⑪“这种凝聚性结构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其意义在于使所有成员对此文化体系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⑫正如扬·阿斯曼观点, 传统神话文本和民间故事中人物、空间、场景和故事,都是构成文本和故事的基本要素之一。 而这些基本要素构成的传统神话文本和民间故事,在时间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具有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文化体系。 而通过影视动漫化后对传统神话文本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等构成元素的解读和解构后,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全新阐释。 这种对传统文本进行动漫电影化的呈现方式,从三个维度来诠释现代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等对传统文本中的人物、场景、空间和故事情节新说所产生的意义(见图3)。 首先, 以角色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英雄凝聚力。 每一个神话文本和民间故事都有自己的人物形象和英雄形态,而通过动漫电影叙事手法使文本与故事中的人物呈现多元化。 以民间传说为基础, 中国动漫电影中的独特叙事和解构手法,不仅使传统文本与故事中的人物英雄形象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民族凝聚力,也使现代观众更加有效直观地感受英雄形象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底蕴。 其次,以场景和空间为时代背景的文化归属感。 传统神话文本与民间故事的创造都是依托时代背景,场景和空间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 动画电影中的空间、角色和场景则是依托传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技术构建和创造的虚拟空间。 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建立场景和空间,为后面故事情节展开做良好的铺垫,有效地表达电影主题思想和文化理念。 而且场景和空间的建立,不仅有效地突出中国文化底蕴,而且更加直观地展现文本与电影的场景和空间的新旧冲突。 从旧到新,让观众不再有跳跃式感受,依托文本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从动画电影中的场景和空间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归属感。 最后,以故事情节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 传统神话文本和民间故事的故事情节都有对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体现,而坚守神话本源,是对文化记忆的尊重。 动画电影除对神话本源的核心精神体现之外,同时把带有中国文化符号的民间元素、文化记忆、艺术特点和历史传统等符号作为媒介。 构建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故事,让观众在情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上产生良好的共鸣,从而唤起整个民族文化认同和精神回归,激起观众内心深处文化内涵和记忆,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3 传统文化新说
(三) 全球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动漫电影发展问题反思与文化突围
“‘模拟’一词的概念来源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该词原指动物(如变色龙)为适应环境、保护自己,将自己的肤色变得和环境一样斑驳,并且借此优势来隐蔽自己、威胁敌人的伪装术,按照丛林法则的解释,这是生物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本能的求生之道”。⑬由于中国动漫的创新性不足,从而导致场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等“模仿化”和“模拟化”现象比较严重。 随着大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球电影市场百花齐放,中国动画电影也在众多“高手云集”的动画电影市场中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虽占有一定市场,但随着电影市场的国际化,导致中国动画电影在夹缝中求生。 怎样把带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有效地传播和扩散出去,是现在所有中国动画电影所思考的问题之一。
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见图4)
图4 以中国故事为中心的循环模式
第一,坚守神话本源的核心精神。 中国文化元素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而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是文本和电影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在不失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进行创造, 既融入中国元素,也符合现代大众审美潮流,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
第二,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创新性。 一是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元素创新性不足。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具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缺乏创新性,没有很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电影的场景、空间、人物、故事情节生产和创作缺乏新意,导致“模仿化”和“模拟化”现象严重。 去“模仿化”和“模拟化”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灵感而进行创作,是中国动漫电影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是电影制作缺乏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影视制作技术也取得很大的突破。 我国的动漫电影制作与创作,也从低龄段儿童动漫电影发展到全龄动漫电影。 从以《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赛尔号》等低龄化观赏为代表的中国动漫电影到《秦时明月》《斗罗大陆》《天宝伏妖录》等优秀的全龄动画电影和动漫,虽然从低龄到全龄动漫电影创造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制作方面仍表现出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性的特点,这也是中国动漫电影所面临的问题。 三是审美创作缺乏创新性。 虽然中国动漫电影在审美性上有一定的创作取向, 但是随着文化娱乐项目的丰富,大众审美也在提高,而中国动漫电影的审美性却进步缓慢并呈现单一性。 随着文化全球化,中国动漫电影不仅要在中国动漫审美性上呈现多元化,也要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审美性。
第三,打造自己的文化符号品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而历史传统文化中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这是中国动漫电影创作的资源宝库,但在传统文化资源整理时没有全面的挖掘和运用,从而让中国文化资源出现外流现状,如好莱坞动漫电影《花木兰》《寻龙传说》等,这些都具有中国东方元素和传统文化。 所以,需要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元素和东方元素, 在中国动漫电影创作中合理运用,并建立自己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 打造自己民族文化品牌形象, 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符号。 国产动漫电影想要在国际化电影市场实现突围, 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理念之路。 虽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和学习了日本和美国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和电影艺术手法,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模仿。 将传统文化扎根电影文本创作,运用中国元素打造中国画风,加强文化创意,建立动画品牌形象。 让中国动漫电影向世界电影市场传播和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讲好中国故事,以此为基础才是中国动漫电影对外输出和长久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四、总结
哪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人物形象不论从历史文本还是现代影视动漫中都处于形象的流变阶段。 但随着大众媒体时代的来临,哪吒人物形象和故事也随着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改编,在传统文本故事和人物形象上进行解构创造,形成全新的“哪吒”形象来进行对传统的延续。而动画电影《新封神榜:哪吒重生》的成功,则是对文本故事和人物形象大胆创新外并加入现代朋克元素,形成全新的时代背景。 在延续传统的文化元素时植入符合现代市场规律和商业模式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让电影人物和故事不再是“传统”, 而是在符合大众审美的同时把艺术、叙事手法、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并运用到新时代动画电影叙事模式中,让新时代中国动漫电影叙事模式不仅符合电影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对外文化输出,也能让品牌文化在对外传播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
注释:
①黄曼君、黄海晴、陈菊先、黄念南,《黄曼君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78 页。
②陈勤建、常峻、黄景春,《神话与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 页。
③〔唐〕释不空,《毗沙门仪轨》,商务印书馆1923-1925 年版,第15 页。
④圆悟克勤禅师,《佛果圜悟惮师碧严录》(卷九),成都昭觉寺1949 年版,第188 页。
⑤佚名,《孤本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年版,第26 页。
⑥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6 页。
⑦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330 页。
⑧⑨⑪⑫⑬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分别引自第157 页,第220 页,第403 页,第404页,第225 页,
⑩钟永圣,《论语通解》,新华出版社2017 年版,第15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