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林三则

2022-03-16何伟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骊山阿房宫赋草木

何伟

一、“一肌一容”译句商榷及其他

《阿房宫赋》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其中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苏教版教材注解:“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而人教版、统编版注解:“肌肤、姿容都娇媚极了。”坊间盛行的翻译用书,也大都如此翻译。

窃以为如此解释,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的深刻意蕴。“妩媚”“娇媚”的姿态,通常都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而非静态呈现。郑培凯在《张飞也妩媚》一文中写道:“‘妩媚’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美女的姿态。说一个女人妩媚,往往指她风姿动人,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魅力……‘妩媚’是柔细纤巧的,作为姿态的展现是曼妙轻缓的,当然会使人联想到古代美女的表情与动作。”

林语堂在《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中,也说到了“仪态”:“女人的美不在脸孔上,是在姿态上。姿态是活的,脸孔是死的。姿态犹不足,姿态只是心灵的表现,美是在心灵上的。有哪样的慧心,必有哪样的姿态,搽粉打扮是打不来的。”因此,古往今来,才有“仪态万方、容光四映”的表述。

如果理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为动态,翻译为“展示一处肌肤,展现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似乎更好。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动态化的行为方式,更能呈现出美感,更让人难以忘怀。

古诗词中也常常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如“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山青花欲燃”“百般红紫斗芳菲”“两山排闼送青来”等等,通过想象来表现动态之美。此处我们如果理解为动态形式,更能与下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和谐地融为一体。因为阿房宫里,从六国俘虏来太多的妃嫔媵嫱,数不胜数,并且被降格为宫人。如果她们想要获得秦始皇的宠幸,一定会想方设法,一举一动都要能够引起秦始皇的注意。而妃嫔媵嫱的争妍斗艳的各种动态美,是她们对皇帝最好的呈现方式,也是最引人注目的。

其实,这种“数词+动词”和“数词+名词”的形式,古代汉语中比比皆是,我们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如:“一举一动”“一唱三叹”“一沐三捉发”“一张一弛”“一鼓作气”“一针见血”等,不胜枚举。再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里“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觞一咏”,即“喝一杯酒,吟咏一首诗”。《劝学》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即“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够走十步远”。

《阿房宫赋》中,这种形式还有两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其中“楚人一炬”,是“楚人点一把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是“走五步看见(建造)一座楼,走十步看见(建造)一座阁子”。

此外,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2020 年12 月版)《山坡羊·骊山怀古》中“骊山四顾,阿房一炬”,P148 注解③[一炬]一把火。相传公元前206 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烧阿房宫。

此处的“一炬”,并非“一把火”,而应是“点一把火”。“骊山四顾,阿房一炬”是对偶句式,虚实相生:“骊山”对“阿房”,“四顾”对“一炬”。既然“四顾”是“环视四周”之意,那么“一炬”不可能是名词“一把火”,否则就不能形成对偶。

此处的“一炬”,也属于“数词+动词”的形式。我们还要明确:“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典出《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而杜牧此语又源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所烧宫殿并非“阿房宫”,而是“秦宫室”。

“阿房一炬”其实是古人的臆测。2002 年,考古学家挖掘阿房宫遗址,偌大的考古遗址内,居然没有发现一丝被大火烧过的痕迹;而秦咸阳宫遗址中,到处散落着大火烧焦的痕迹。显然司马迁的记录较为准确,《阿房宫赋》只是一篇想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并非史实。

二、“不毛”是“不生长草木”吗?

人教版教育部审定九年级《语文·上册》(2020 年12 月版)《出师表》中“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P135 注解⑤[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教材释“毛”为“草木”,不当。释字义最详尽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1995 年版)P837,毛(一)读máo 时,有23 个义项,义项⑤地面上生长或种植的植物的统称,多指五谷蔬菜等。《广雅·释草》:“毛,草也。”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毛部》:“毛,引申之,草木亦谓之毛。”《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孔颖达疏:“毛,即菜也。”宋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明徐光启《甘薯疏序》:“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 年版),关于“不毛之地”的训诂,更透彻明了:

“不毛之地”,不少辞书解释为“寸草不生之地”,这些解释都将“毛”作为草木的比喻之词。这是一种不通训诂的错误解释……“毛”是“苗”的假借,义为“五谷、庄稼”。“不毛之地”释为“不长庄稼的荒芜之地”。并非连草也不长。《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均证“毛”是“五谷”……凡农作物都叫“毛”。更可证此的是《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里说的是云南,云南非沙漠之地,岂能不长草木,只是土地荒芜,不种五谷而已。

云南基本属于亚热带气候,有的地区甚至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草木众多,秦汉时期已聚居许多少数民族部落,著名的故事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假如秦汉时期的云南,连草木都不生长,那时那么多的少数民族该如何生活呢?可见,人教版注解[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有误;不毛,即“不苗”,实为“不长庄稼”。此外,成语“茹毛饮血”,也实为“茹苗饮血”。

三、“不忍卒读”何意?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现代散文选读》(2007 年7 月第2 版,2016 年12 月第20 次印刷),发行量巨大。其78 页节选有曹文轩《具象——支撑情感的衣架》的片段,曹文中有句:

“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因为散文要么是写景,要么是状物,更么是叙事,要么是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若单纯抒情,只用空洞的感叹组成一篇散文,一定会令人不忍卒读。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可能是没有什么散文不抒情的。”

其中,“不忍卒读”的运用有误。《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 年第7 版)释[不忍卒zú 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年6 月版)释为“不忍心读完(卒:完毕,结束)。形容作品悲楚动人。”《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 年5 月)释为“卒:完毕。不忍心读完。常形容文章内容特别凄惨,读不下去。”唐·孙樵《书田将军边事》:“迄今严助、严安、贾捐之诸传具在,所述百姓流离困苦之状,令人酸鼻,骇目惊心,而不忍卒读。”清·魏秀仁《花月痕》四四回尾批:“前头无限呜呜咽咽之文,苦雨凄风,令人不忍卒读。”孙犁《耕堂读书记》七:“然书的内容,则甚凄苦,使人不忍卒读,屡屡放置,又拿起来,整整一个晚上才读完。”

根据语境,曹文中说的是单纯抒情的文章空洞无物,因为写得不好,读者根本不愿读,而不是文章写得凄惨动人,读者不忍心读。因此“不忍卒读”使用有误,改为“不能读完”即可。

此外,还有一个相似的成语“不堪卒读”被《中华成语大词典》收录:[不堪卒zú 读]形容文章内容悲惨,令人心酸欲泪,不忍读完。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汪容甫》:“《题机声灯影图》之二云……字字血泪,使人不堪卒读。”

猜你喜欢

骊山阿房宫赋草木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草木深
骊山故事
骊山:八千年中华典藏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骊山脚下榴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