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环江县毛南族歌谣《十颂党恩》探析

2022-03-16墙方丽李文波蒙玉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环江毛南族歌谣

墙方丽 李文波 蒙玉莹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5)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广西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自治县山区。由于环境、历史等因素,环江县长期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但群山环绕、森林茂密、山谷幽深的自然条件,孕育出毛南族独特的民歌文化。2020年5月9日,在党的领导和扶贫政策的引领下,毛南族自治县实现全县脱贫,民歌《十颂党恩》反映了毛南族人民脱贫后的生活与情感。

1 毛南族歌谣的产生及发展

远古时期,毛南族歌谣以古歌谣、古咒语的形式为主。唐宋时期的古咒语、古歌谣内容丰富,涉及农事、狩猎、气候、祭祀等方面,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封建色彩。元朝时期,古歌谣的内容有了明显进步,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与社会相斗争的,反映儿童天真无邪的都有涉及。[1]

近现代时期,毛南族民歌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苦歌”上。在内忧外患中,毛南族群众创造出许多诉说苦难的歌谣,迫切表达摆脱困苦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化得到重视,毛南族歌谣得到系统收集和整理,县里成立了艺术团,多次在区内外及国外演出。实现脱贫后,毛南族人民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加上国家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歌谣有了新的发展,如《十颂党恩》以歌颂党,表达了毛南族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脱贫后的喜悦与感恩。

2 《十颂党恩》的特点

《十颂党恩》属于多声部民歌的“欢”类,把毛南族歌谣的创作与脱贫后焕然一新的时代风采相结合,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2.1 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毛南族民歌善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主要以毛南族常见的事物为表现依据,简单纯正,贴近生活,自然而又不失含蓄。[2]

《十颂党恩》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赋,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将一系列内容紧密相关的意象,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结构基本相同、语调基本一致的句群。既能细腻铺写,又能加强语言气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运用比喻,借一物来比喻另一物,把感情寓于其中,如“以前给人做牛马,现在自己把家当”脱贫前,毛南族群众为了生存,只能在外打工,极其辛苦,歌中通过“以前给人做牛马”的比喻修辞来表达。

《十颂党恩》的开头运用兴,兴是接他物来言此物,由言它物展开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和思想感情。

2.2 整句和押韵的语言特色

歌谣常用整句,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节奏鲜明,音调和谐。韵脚交织使用,使歌谣更具韵律美,声音和谐,富有音乐美感。《十颂党恩》的歌词七言一句,四句一节,句式结构井然有序,给听众或读者强烈感受,多处运用押韵,让歌词更加和谐,朗朗上口,易唱、易记、易传诵。如从第二节起,每一节的最后一个字用了相同的韵脚,“当”“康”“装”“房”“广”“堂”“账”“偿”“养”等,全篇同一韵脚 ang,磅礴大气。

2.3 “嗦哩嗦”和“柳啷咧”的独特曲调

环江当地毛南族群众擅用“嗦哩嗦”与“柳啷咧”的腔调作合声。《十颂党恩》多处以“柳啷咧”作为收尾衬词,例如在第一节结尾唱“柳啷咧,咧啷柳,柳柳啷咧咧啷柳,嘟柳嗒咧啊咧啊咧”。除此之外,《十颂党恩》还运用了“嗦哩嗦”的腔调,如第二节中的“一来感谢共产党(那个嗦哩嗦),我们时刻(咧不哩咧哩咧哩)把你想(那个摇啊摇),以前给人做牛马(咧不哩咧哩咧哩),现在自己(咧不哩咧哩咧哩)把家当(那个摇啊摇)。”其轻快随性的音乐节奏,流畅活泼的旋律,给人活泼欢快的感觉和不由自主地喜悦之情。

2.4 反映环江毛南族脱贫

“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三难问题制约着毛南族经济发展。由于环江毛南族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和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严重,没有地表河流,因此长期季节性缺水,尤其是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缺水情况极其严重,在《十年九早谣》《岩动背水歌》等苦歌中可以看出,水资源的缺乏使得毛南族农业生产低下,群众生活贫苦。

“出行爬坡上坎,一里挂九梯”的崎岖山路,制约着毛南族群众的出行,使群众长期与外界与世隔绝。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环江县累计投入12亿元,新建和改建屯级道路约620条1160公里、桥梁68座650延米。[3]真正体现了“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不仅大山里的群众可以走出深山,了解新世界,而且也让更多的新事物、新理念走进山乡走进毛南族的生活。

仅仅帮助毛南族群众改善基础生活条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毛南族的贫困问题,原来许多群众生活在大山里,与外界交流较少,思想保守,过着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的日子。经政府的支持与指导,群众积极自主创业,通过发展各种产业致富。而“拔穷根”的关键在于依靠产业。2016年以来,环江县以桑蚕、香猪、柑橘、杉木、菜牛等作为主打产业,政府累计向毛南族贫困户发放了奖补基金和小额信贷资金,并且提供了免费的苗木和专家技术指导。到2019年,环江县毛南族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精准扶贫脱贫,真正做到“现在自己把家当。”

2.5 表现毛南族群众脱贫后的幸福与感恩

毛南族歌谣情感丰富,喜怒哀乐都在歌词中直接抒发出来,蕴含着毛南族群众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十颂党恩》全篇都在表达群众对国家对党的热烈而真挚的感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环江县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9.56%下降到2019年底的1.48%,短短4年的时间,让6.53万人脱贫,其中毛南族全族脱贫,毛南族群众真正过上了幸福生活。

3 《十颂党恩》的价值

广西环江毛南族民歌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颂党恩》作为毛南族脱贫的重要代表作,对了解毛南族发展历史,传承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3.1 有利于延续历史记忆

毛南族歌谣记录了毛南族人的历史,是群众对社会、生活进行的历史描述和感情抒发。群众用自编自演、喜闻乐见的歌谣传唱来宣传扶贫政策和脱贫励志故事、赞美新生活、歌颂共产党,通过《十颂党恩》记录了毛南族脱贫后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没有全方位概括脱贫,但也可成为后世研究毛南族的宝贵材料。

3.2 有利于传承独特民族文化

《十颂党恩》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文化强国的政策,响应国家文化脱贫政策,实现民族团结,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完善毛南族歌谣资料,可以更直观地展现毛南族歌谣的魅力,了解毛南族歌谣在脱贫前后的发展变化,帮助毛南族人民在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格局下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通过分析毛南族歌谣的创作模式,可了解歌唱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达方式及效果。毛南族歌谣在叙事中,运用押韵、排比、对仗等方式对一些事物、情节的具体描绘,使歌谣不仅具备淳朴自然的特色,而且还具有文学性。《十颂党恩》运用“欢”的演唱形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毛南族独特的“柳啷咧”和“嗦哩嗦”唱腔。对人们研究和传承毛南族歌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3.3 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颂党恩》将脱贫内容写进歌词,展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活,表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和谐,演唱时融入传统民歌“嗦哩嗦”和“柳啷咧”的旋律,不仅为传统歌谣注入新鲜血液,而且能够激发毛南族群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动力,铭记党的恩情,永远更党走,坚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的决心。

猜你喜欢

环江毛南族歌谣
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春色环江
适宜环境下环江香猪本交配种优劣势及操作路径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千峰林立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奇特的环江铁胆石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