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剧理论视域下线上线下课堂里“前台”“后台”的管理

2022-03-16卢云川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戈夫曼前台后台

卢云川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1 社会拟剧理论(dramaturgy)

美国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借用戏剧术语提出的“拟剧理论”把“世界是舞台,人人皆演员”这句老生常谈发展成了一种社会理论,并被众多学者借用到了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

人类是以意义为导向的动物,在日常交往中,为了维护持续有效的社会互动和符合社会期望的情境定义,表演随时会在任何场合下发生。人们的日常表演同舞台表演一样,分为前台和后台。戈夫曼认为,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是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32)[1]。在前台进行表演时,人们往往会戴上“面具”,投入到特定的情境定义和角色中,呈现出一副其希望达到的理想化的状态,而尽量去掩饰或者修饰与其表演形象不符合的情节;表演结束,回到后台“休息”或者“卸妆”,人们又恢复了原本的状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前台和后台不一定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并且二者随着情境的变化也可以随时转换。在表演的时候,为了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人们会有意无意地使用言语、动作、姿态、装扮等一些技巧来控制别人而对自己产生自己想要别人产生的理想印象,并且使这种印象为自己的某种目的服务,这个行为被戈夫曼称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2 课堂拟剧

戈夫曼认为,在日常社会互动中,表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下,遵循特定的剧本,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从而造就出一个表演的世界,让观众暂时忘记现实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的世界里去,跟着演员所呈现出的角色去体验另一种生活”。(99)[1]课堂教学作为人际互动的其中一种频繁发生的形式,在拟剧论的视野下,充分具备了表演的各种条件,包括舞台、剧本、剧班、演员、观众、舞美、道具等一系列的要素。因此,把课堂教学称之为表演完全恰如其分。

2.1 线下课堂的前台和后台VS.线上课堂的前台和后台

戈夫曼拟剧论里的“前台”指的是“营造集体表象的地方”,是“由制度、规范规限出的控制之所,由规则、脚本、舞台的灯光与观众的目光共同构成(19)[1]”。线上课堂的前台和传统戏剧的舞台有着非常直观的类似之处:教室是整个剧场;讲台是舞台;舞美包括整个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摆放,讲台的陈设等一系列因素都必须精心安排;直观的道具包括课本、教学资料以及非直观的要素诸如教师的衣着、教态、课堂用语、声音的频率和音高等;除此之外,当然就是演员和观众(教师和学生)。以上直观和非直观的因素一起作用营造出了一个或严肃、或活泼的学术与信息传播、交流、碰撞的集体表象。而当课堂从线下转到线上的时候,课堂的前台自然地从物理世界的传统教室变成了虚拟世界的电脑屏幕。在拟剧理论的视域下,剧场就是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呈现出来的一个浓缩画面。在直播课堂里,传统教室的讲台、布局等直观要素可以通过同步或者异步的画面还原。这时,如果教师选择不出镜的话,演员的直观形象就会被裁剪,进一步压缩为单一的声音传输。此时整个剧场的前台被电子屏幕一分为二,演员和观众处在相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整个电子屏幕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传统的戏剧舞台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后台是演员们化妆、卸妆、换装和休息的地方,与前台一墙之隔。观照到传统课堂里,后台就是教师休息室;下课后,教师们来到休息室放松休息,正如演员们结束表演后来到后台卸下面具、妆容和戏服。不再面对观众和来自学生的凝视,教师自己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演者的身份也随着前后台空间的转换被剥离。相对于传统课堂前台和后台明显的界限,网络课堂的前台和后台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传统课堂前台和后台的切换大部分情况下是需要有空间的转换的,而由于网络课堂的特殊性,其前台和后台的切换不需要有空间的转移,而电脑屏幕的开关或者切换正如舞台幕帘的开合一样,实现了课堂前后台的瞬间切换。

2.2 线下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前台管理

2.2.1 线下课堂前台的管理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传统的人际互动中表演是如何发生的,这跟传统的线下课堂是不谋而合的,都具备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在线下课堂里,有物理意义上存在的教室即剧场,有表演发生的舞台即讲台,有演员和观众即教师和学生。在这样一个物理空间里,要进行有效的表演需要对前台进行精心的管理。首先是整个教室包括讲台的布置。教室的空间应该相对宽泛,保证足够的光线和灯光;学生桌椅的摆放可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布置成不同的形状;教师讲台上的教具包括电脑等的摆放需要满足教师实际操作的便利性等。

教师作为表演重要的参与者,其衣着、教态、课堂用语肢体语言、音高以及语速等都需要刻意而为。这些都是教师作为课堂拟剧的演员所进行的“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核心是通过言语、姿态等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产生一种理想的印象,继而让他人成功地接受一种“定义”。首先,教师的着装应当和教学课堂的氛围是契合的;教师的教态是大方自信的,从容的,不扭捏做作;教师的课堂用语应当简洁、清楚、准确地传达课堂指令,而非言语的肢体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学生作为观众往往非常直观地观察到教师的肢体语言并能迅速领会到其传递的非言语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准确清晰的言语表达加上恰当的肢体语言能让学生从听觉到视觉对教师传递的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判断。线下课堂里对前台的直观和非直观要素的精心管理对于后续的课堂有效互动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2.2 网络课堂前台的管理

网络课堂在线上展开,传统的教室前台的物理性布置统统消失,全部转化为一个电子屏幕,呈现出一个与线下课堂迥异的表演前台。这种情境下前台的管理就是对电脑屏幕的管理。首先确保网络的稳定性,给教师提供持续稳定的表演前台;其次,对直播课堂的背景需要精心设计,尽量创造课堂现场感和仪式感;另外,在屏幕上呈现给学生的课件或内容需要清晰明了。线上课堂教师的肢体语言非常有限,其表演的线索大部分被滤除,因此,教师的声音在课堂表演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线索,对其声音的管理自然成为教师印象管理的重要部分;语速,声音清晰度,音视频传输的畅通都是其中要素。

2.3 “课堂剧场”里学生的印象管理

“事实上,在拟剧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和观众都在对戏剧进行再次创作,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的。这就使得每一方在完成各自角色赋予的同时,还体现出另一方的相对特征,表现出双面特点──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章茜2009:71)无论线下还是线上课堂,教师是主要的表演者,然而学生作为大部分时间里的观众,也可能转换角色成为演员,比如被提问时。这时,学生也需要进行印象管理,以此让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所以,前台的转换不一定是物理空间的转换,而是随着演员和观众身份的转变而随时发生的。

学生在课堂里,是暴露在教师的凝视之下的;教师几乎整个课堂都在观照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来约束和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督促学生参与课堂以完成“剧本”设定的情节,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此种情景下,学生是观众,同时也是演员,下意识地会对自己进行印象管理;学生利用呈现出的专注程度、坐姿、表情等来影响和控制教师对其形成一个自己期望的积极参与课堂的“好学生”的印象。尤其在被单独提问时,学生对自身的“印象管理”达到了最高值;此时,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彻底调换,学生由观众转变成了演员,占据教学前台,而教师则退居观众席。但是在网络课堂里,课堂前台被浓缩,教师的表演线索大部分被滤除,现场感的缺失对网络课堂质量的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想通过“印象管理”对学生产生约束就非常困难,而此时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前的学生多数情况下不用出境,作为演员的表演线索因为屏幕的阻隔也所剩无几,大部分已经彻底放弃对自己的“印象管理”,甚至不参与课堂。这个时候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应该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对课堂进行调整,增加课堂互动,比如回答问题、讨论、投票、音视频通话等,让屏幕前的学生高效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提高教学效能。

3 结语

课堂教学作为人际互动常见的一种形式,在拟剧理论的视域下,显得生动、可控。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尤其是特殊时期,线上线下课堂的融合和多种教学形式的交融成为常态,借助于拟剧视野,对课堂的“前台、后台”及各个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合理安排和调整,以及对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和主体分别进行观察,分析二者在线下和线上课堂里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是打造高效课堂和进行有效教学的保障。

猜你喜欢

戈夫曼前台后台
权力、阶序与道德:戈夫曼被忽略的遗产
运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浅析网络综艺——以《火星情报局》为例
公路电助力 从幕后走向前台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后台暗恋
前台、后台精彩花絮停不了
网站前台设计分包合同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后台”的名义节省电池用量
电力调度中后台监控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