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高职院校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2022-03-16巩政
巩 政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微电影创作》是传媒类高职院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随着影视和媒体产业的发展,如今在新媒体与短视频的影响下,该课程又将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笔者连续三年在摄影摄像技术(以下简称摄像)专业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课堂讲授和课后教学反思的经验,针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做以下梳理。
1 追本溯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课前的学情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摄像专业相关前导课程的设置不足,缺乏《影视剧作》《导演基础》等,所以学生还不能达到剧本写作的能力要求,更谈不上影片的结构和创意等问题,对影片的成片效果影响很大。
这里以选题策划阶段的集中出现的问题为例。大多数同学第一次提交的故事梗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拍摄经验不足,剧本内容不具备可拍性。虽然《微电影创作》这门课程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在之前的课上进行过一定的程度短片拍摄训练,但是没有完整和系统性地进行较长片的训练,导致学生对5分钟以上的影片剧本没有一定的把控力。同时,对自身能力和拍摄条件的认识不足,对拍摄难度的估计不足,导致学生对影片的可拍性把握不足。这时候非常需要老师从经验出发,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意见,及时纠正不具备可拍性的选题,以及大部分选题中不具备可拍性的段落和场景,避免出现后期开拍后发现问题,较难补救的情况。
(2)前期策划和剧本写作能力不足。从剧本角度出发,由于同学不具备《剧作基础》等相关课程的训练,对剧本和微电影情节的发展不具备基本的认识,同时由于课时有限,很难让同学们从头开始一点点学习剧本写作的全过程,而且对于绝大多数非编导专业的同学来说,剧本写作也不是一门必修课,所以,剧本阶段应该抓大放小,只要核心表达和大的方向不出问题。
(3)过分强调个性表达。这主要集中在有一定阅片量和培训基础的同学身上。由于受到过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对文艺和小众的导演和影片类型比较追捧,导致这部分同学在选题上过分强调个性的表达,但同时又缺乏一定的拍摄经验,以至于选题和剧本都比较晦涩难懂,既不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又不利于现阶段的视听语言训练,容易出现自娱自乐、曲高和寡的情况,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容易误入歧途,导致今后的发展越走越远。
2 因材施教,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微电影拍摄流程的培养,适当降低剧本创作的难度。众所周知,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对于一部微电影更是如此,一部微电影的成功,剧本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对于摄像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如考虑使用“拿来主义”,在申明版权,仅用于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要适当降低对学生剧作和策划的要求,加强拍摄能力的训练,通过改编模拍成熟影视作品的片段,或者微小说微电影剧本,充分发挥摄像专业学生的拍摄优势,以影像为核心,以画面为出发点。将功夫用在分镜头剧本的二次创作,以及故事板的绘制上。强调视听语言连贯流畅,画面赏心悦目,就可以达到要求。
需要在前期尽可能地为拍摄做好充分准备。一些例如策划案、导演阐述、人物小传、分场景大纲、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故事板等必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以及看景、复景、拍摄计划、绘制现场机位图等必不可少的步骤,切不可大意和缺失。在这里列举几个笔者的案例,以供分析:2017级摄像专业董同学团队,前期剧本创作不顺利的情况下,选择模拍,小组同学找到的短片只有一个主要场景,两个主要人物,虽然很简单,却用了四场戏表现了两个季节的变化,同时对音乐和旁白的使用也很成熟,是一部优秀的短片作品。为了在原作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区分,笔者带着学生对原片进行了拉片分析,同时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将原有的情节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是大打折扣,关键镜头的缺失,使得成片很多地方让观众看不懂,可惜了拍摄团队的投入,没有预想的成果。
2018级学生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改为线上授课,前期大量以拍摄个人VLOG为主,其中个别短片还算亮眼,也是为最终影片的拍摄挖掘人才和素材。其中一个叫《手机》的剧本,是准备最完整、最充分的一个组。根据进度,分别提交了故事梗概,人物小传,分场景大纲,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故事板等等。并且将故事板画面翻拍、剪辑、配音,形成了一部时长和影片比较接近的“模拟短片”。最后,因为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影片并没有最终拍摄完成。试想一下,如果能够顺利开拍的话,影片能够具有一定的效果。
(2)从创作剧本阶段开始注意演员和表演问题。对于摄像专业的同学来说,最给影片减分的部分就是演员的表演。而如果没有表演专业配合,同学们很难有表演的大突破。针对这种情况,要在剧本写作和前期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在当今人人都能自拍的时代,并不代表摄像专业中具有一些“卧虎藏龙”的演员,很多同学具有表演的天赋和能力,所以,要有针对性的修改剧本。首先,导演要有意识地多给演员设计动作,让演员多用动作表情达意,以大大降低演员的表演难度。对演员最大的要求不是形象上的,第一是不排斥镜头,能够在镜头下做到自然。第二是尽量找贴近演员形象的同学扮演,做到本色出演就很不错了。
(3)通过反复打磨一场戏,提高拍摄能力。这里以2019级摄像专业某一组同学的拍摄为例。这组同学第一次拍摄后,交来的粗剪段落粗制滥造,虽然学习过视听语言课程,但毫无视听语言的逻辑,经过笔者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后,该组同学把同一场戏重拍了一次,第二次拍摄的内容剪辑就稍显流畅,经过这样一个段落的磨合,同学们在实践中找到了拍摄的技巧,积累了拍摄经验,等到拍摄其他段落,以至于最终的成片时,影片质量也就不会太差了。所以选取一场戏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一场戏反复打磨,直到满意,再拍摄其他剩余场景,这样就不会在成片中出现一些低级失误的问题。
(4)强调阶段性考核,突出过程分,给后期剪辑留出足够的时间。微电影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由于目前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摄像专业学生不具备大规模跨专业组建拍摄团队的条件,所以,编、导、摄、录、美、演员、制片等分工都需要班级内部解决。通过课程的讲授,传达给他们全面了解并初步掌握拍摄团队的人员组成和技术指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课程设计,形成完善的教程,每个阶段有完整的实践操作流程指导实践,明确评判标准,以指导学生实践。在学生分组的过程中就要提出要求,男女生比例在一个组里要求合理,纯粹的男生组,或者女生组会导致分工上的缺某一工种。[1]通过加强阶段性考核,提高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因为对课程认识的程度不同,导致同一组同学积极性不同,经过多年经验来看,好的片子是改出来的,所以要给后期剪辑留出更多的时间。这样一来,才能够尽可能提高后期剪辑的作用。由于制片有限,给重拍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就只能够通过剪辑形成一定的效果。
3 与时俱进,持续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随着5G时代到来,如今的短视频最短可以短到15秒,时长上的改变,带来的是思维模式的颠覆和创新,尽管随着设备的进步,拍摄变得越来越容易,画面变得越来越高清,稳定器把过去复杂运动镜头拍摄变得简单。互联网、数字技术以及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微电影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新媒体产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微时代”下碎片化的受众需求为微电影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视频网站之间为吸引受众眼球的竞争给微电影提供了契机。[2]但微电影或者视频充分运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核心没有变,蒙太奇的技巧没有变,需要我们扎实基本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手段和市场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持续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