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内容的教学探讨
2022-03-16王娟
王 娟
(周至县第一中学 陕西·西安 710400)
0 引言
高中地理课堂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离开课堂教与学的变革,就无法真正将新课程改革落实下去,也难以提升素质教育的成效。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成为一大特色,活动教学的本质就是以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为主要标志,以学生参与性为根本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对“活动”内容进行运用,有效设计活动教学过程,使“活动”指引学生的高质量学习。
1 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1.1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的教育,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以提升学生各项基本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不断推动学生能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板块的设计,正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倡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不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在活动中思维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为教材中的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与身边的同学进行探讨,也可以在课下自主寻找活动内容,并开展调研等,这能够将过去那种死板生硬的课堂教学改变为灵活、有趣的课堂,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性的提升,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促进新课程地理素养的实现,提升教育效果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育目标主要是核心素养的落实,一是人地协调观,二是地理实践力,三是综合思维,四是区域认知,要想对这四个核心素养进行落实,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活动,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够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升综合技能。详细来看,“地理实践力”本身就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该素养的实现需要与学生的活动连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探索,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指运用空间与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并通过知识学习不断提升技能,而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与活动这个实践载体结合起来,才能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才能够实现解释和评价区域开发决策的得与失,所以该目标也需要得到“活动”的支撑,地理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地理知识处理人地关系,通过各种互动学习实现情感的发展,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实现“人地协调观”的落实。
2 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内容的教学策略
2.1 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有效落实课程理念
在地里教材中的一些活动是从地理基本知识延伸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对学科知识进行掌握,促进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内容。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I第二章中,这部分活动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对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以及大洋环流、水循环等能量交换进行理解,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更能够明白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从能够对这一方面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并促进各个方面知识的衔接,为地理素养提升奠定基础。在教授这一方面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运用动画演示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各物质循环过程,使学生动态化、直观化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
2.2 循序渐进做出引导,在“台阶性”思考中掌握精髓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开展地理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递进式引导,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特征等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中对知识进行细化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深入交流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有效展示。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I第一章中有“行星基本数据”探究活动,该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在宇宙中地球是一个特殊的行星,总共设置了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从地球体积质量、体积、八大行星运行特征等方面对地球所具备的生存条件进行探索,而最后一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思考和探索其它八个行星中哪个最有可能存在生命。其实这几个问题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关系,学生在前几个问题中已经对生命存在的条件进行了了解,只用将这些基础性条件套用在八个行星中,并观察哪个行星的条件最接近即可得出答案。
2.3 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积累知识并提升地理素养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且对自身的行为已经有了自控力,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和调查,通过系列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效果。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I第四章的第一节中,有“地形对聚落及其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方面活动,文章从宏观上介绍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然后设置了一系列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仔细剖析和了解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对比能力的培养,在案例一中要使学生思考山区聚落、平原聚落形成与地形的关系,并比对山区与平原的气候条件等;案例二中则要引导学生从多层面思考丽江古城特有的地形地势,并分析其气候条件与聚落形成的影响。在讲授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或者到图书馆中查阅信息,深化对地区情况的了解。案例三讲解中要鼓励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城镇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解,探究这种空间分布与交通线路、地形地貌的关系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教材搜集信息,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之有关的图片、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对各区域地形情况、城镇分布情况等进行了解。在课下,还要鼓励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例如运用互联网手段调查有关地区的人员,或者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获取准确的信息等,使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3 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内容教学的注意事项
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要长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这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全面性分析,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一手操办”。
3.1 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使“活动”有足够的时间保障
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内容不同,其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且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所以这一教学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科学对课堂时间进行安排,为活动留足够多的时间,且要做好活动流程的设计。
3.2 要学会“放手”,多给学生留自主探究的空间
地理课程中之所以设定活动模块,其实就是让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实践和交流深入掌握知识的精髓,而如果教师一味地对活动进行安排和筹划,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那么很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性参与活动,不仅无法达到活动教学的目的,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或者反感,不利于地理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学会“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并多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而在学生探讨、交流、沟通过程中,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地指导,确保其整个活动过程不偏离主题。
3.3 适当提升课外活动的比例,在探索中激发热情
因为受到应试考试压力的影响,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将一节课安排的满满,不为学生留探索的时间,更不会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认为这是低效的教学,会导致课堂时间被浪费。但殊不知,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对这种传统性的学习方式已经麻木,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而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则能够重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且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深刻对教材知识进行运用,从而焕发出新的学习活力。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科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课外活动的比例。
4 结语
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内容的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地理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的活动教学策略,并有效对流程进行设计,只有符合学生需要的设计,才是高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