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微生物课程之美挖掘与教学渗透路径探索

2022-03-16黄传臻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显微镜美育美的

黄传臻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发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精神,职业教育要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校提出了打造“大美育学堂”,培养高品位复合型人才的方案,指出了我校课程美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基于此,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在所授课程中探索美、传播美并创建专业的审美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高职食品药品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种类、营养、生长繁殖与控制、微生物与食品变质、微生物与食品工业应用、实验实训等[1],知识面覆盖广,内容较为抽象,实践性应用性很强[2],由此大多数院校教师过分注重挖掘课程知识,忽视科学课程本身蕴含的美育资源;此外,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加之课堂知识毫无美感,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微生物的兴趣。其实食品微生物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3],所以教师如何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育美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厚植专业情感、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美的品格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高职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杨玉红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进行探索。

1 挖掘自然美

1.1 着重挖掘教材之美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资料,它是中心、中轴,是基点[4]。教师要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1.1.1 丰富的形色美

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也有多姿多彩的美,比如羽毛球拍状的破伤风芽孢杆菌、马奶提一样的葡萄球菌,弧状的霍乱弧菌等。有些细菌的体表具有负责运动的鞭毛,不同种细菌鞭毛着生的位置、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运动方式也不同。有些细菌具有性菌毛,还有些细菌具有芽孢、糖被等特殊结构。酵母菌则具有柠檬形、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形态。另一种微生物病毒,也有其美丽的形态:蝌蚪状的噬菌体、球状的蘑菇病毒以及线状的烟草花叶病毒。不同微生物菌落也展示了不同的颜色美,如霉菌的菌落有黄、黑、橙、绿等多种颜色,酵母菌的菌落有乳白色、红色、黑色等。

1.1.2 独特的生长发育繁殖美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裂殖,也就是一个母体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相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古典美—中式对称。酵母菌的繁殖具有花团锦簇之美,它主要靠芽殖的方式繁殖,也就是在母体上出芽,芽体还可形成新的芽体这种簇状的细胞团。酵母菌还具有另外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通过喷射的方式将自己后代(孢子)发射出,有一种豪放之美。病毒的繁殖展现了聪慧美,其主要是通过寄生在活细胞中以复制的方式繁殖,并且在其繁殖期间存在一个隐蔽期,此期不能从细胞中检测出感染性病毒颗粒,从而让病毒得以留存繁衍。

1.1.3 密切的社会生活美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对于环境的净化作用;“葡萄美酒夜光杯”“松软可口的馒头”“香喷喷的面包”都是靠酵母菌的帮助才制作出来的;食品调味剂酱油、白酒、腐乳、毛豆腐、酸奶等我们每天享用的美食,也都与微生物的活动相关;疫苗的出现,帮助人类战胜了很多疾病:天花、狂犬病、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等等,而疫苗就是各类灭活的失去致病性的微生物制作的;生活中所用的抗生素,一半以上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可以说微生物就是我们健康生活的最美守护者!

1.2 加强挖掘实验之美

1.2.1 日常的实验仪器美

培养皿由皿底和皿盖构成,具有透明、色泽平整的简洁之美;普通光学显微镜由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组成,不仅外形美观,同时还具有探索生物奥秘之美;超净工作台构造简单,操作简便,杀菌效果好,具有洁净之美;移液管、量筒、天平等仪器具有比例协调、精确度高之美;容量瓶、锥形瓶、试剂瓶、洗耳球等都有独特曲线美。

1.2.2 谨慎的实验操作美

实验是微生物美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美。比如进入微生物实验室要穿实验服,佩戴手套,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合理安排实验进程、真实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要将仪器归位、整理台面、清扫实验室等。

2 渗透科学美

2.1 优化教材──欣赏美的教学过程

2.1.1 理论结合实训,形成知识获取的连续美

教师要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进而实现教学审美化[5]。微生物本身是肉眼难以观察到的,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笔者通过处理教材,将教学与实训紧密联结在一起,不再将两者割裂开,形成知识习得的连续美。例如在学习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时,教师通过真实的显微镜向学生介绍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注意事项,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并画出自己写的“山”字在显微镜下所成的像,进而推导出显微镜成像的特点。通过理论结合实训连续的教学,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科之美。

2.1.2 贴近生活实际,营造“接地气”的教学美

该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趴台。食品微生物学实际上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入生活元素,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现象入手,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讲到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细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盒常见抗生素类药-阿莫西林,并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自己曾因患什么病而服用过阿莫西林”“为什么伤口感染要服用阿莫西林”“你知道阿莫西林的杀菌机理吗”等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阿莫西林胶囊说明书并找出药物毒理──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让细菌变成球形而裂解死亡,由此驱动学生主动了解细菌相关内容。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美会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之中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获得成长!

2.2 动手实践──参与科学创造之美

2.2.1 调动积极性,领悟创造实验之美

微生物虽具有形态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的特点,但可以在培养基上展示它们的美。以接种环为画笔,以微生物为颜料,以培养基为画板[6]勾勒学校校徽,抒发爱国情,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祖国的河山,展示最美逆行者、孺子牛,还可以勾画出梵·高的星月夜、宝石、鲜花、蝴蝶等等来尽情创造科学之美。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能判断出食品被肠道中的大肠菌群污染情况,是食品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实验耗时较长,工作量较大,包括样品稀释、初发酵试验、复发酵实验、大肠菌群MPN的报告,以往学生都是按照实验步骤机械性地进行操作,没有深入思考实验的整个设计流程,连样品稀释原理都不清楚,导致实验效果不佳。为了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笔者组织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学生带的酸奶、面包、骨头汤、奶粉、馒头、香肠、泡面等等,由于都是自己喜爱的食品,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有些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实验思路,有些学生举手向老师请教,有些学生在实验记录本上认真地画起了实验流程,有些学生反复练习移液操作、大家都能认真地投入到实验中,体会到了科学实验之美。

2.2.2 拓宽学习方式途径,体会社团奉献之美

微生物的学习能使学生领悟到变幻无穷、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7],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笔者组织成立“显微天团社”,一方面负责显微镜的定期检查与维修,包括显微镜机械系统与光学系统的擦拭、去油、去污以及去水汽,油镜的保养,电光源显微镜光源维修,显微镜使用结束后的正确归位等;另一方面,主要是制作临时标本,包括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红辣椒果皮细胞、马铃薯块茎淀粉粒、胡萝卜根细胞等等;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奠定了职业自信心。

2.3 讲好故事──培养学生美的品格与理想

讲好微生物故事,为美发声。微生物课程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塑造美的品质与美的理想。在讲到细菌这一章节时,引入日本抗战期间在我国进行的惨绝人寰的细菌战,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树立奋发向上,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讲到衣原体时,导入我国著名科学家汤飞凡等人,为了人类的光明,不顾个人安危将沙眼病原体接种到自己体内,并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最终成功分离沙眼病原体,突破了国际上的一大难题,为人类带来了曙光[8],培养学生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优良品格。讲到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时,引入我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她的一生奉献给了青蒿素,60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抗疟疾的一大难题,为世界人民的健康献上了来中国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3 结语

微生物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在挖掘出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美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美育学堂中,进而潜移默化的增强专业自信、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品格与理想。

猜你喜欢

显微镜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显微镜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显微镜下看沙
美育教师
显微镜下的奇妙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