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6谢茜萍
谢茜萍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 301700)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
1.1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应以符合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理念,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其中知识目标注重知识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签订以及进出口交易的程序;能力目标注重能力培养,以提升知识转化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培养学生在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约合同中的商务谈判、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处理业务纠纷的能力,实现以工匠精神培育技能;情感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培养,培育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现以人文底蕴养成人格。
1.2 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特点
1.2.1 承前启后的专业性
国际贸易实务在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之前先有了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基础,而再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而之后就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进行继续的深化,后续会有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实务等,浙西课程前后衔接。
1.2.2 较强的实践性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来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内容的实践性较强,在大多数的教材中都会应用一些案例、单据样例、实际操作等内容作为学习辅助。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一般都会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1.2.3 对外语有一定的要求
作为一门有着涉外内容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会设涉及很多英文内容,所以一般要求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英文基础,能够看懂一些商务信函、贸易合同、商业单据、金融票据,并会进行简单的书写。同时,完成进出口贸易需要与国外的进出口商打交道,因此还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口语的沟通能力。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痛点”问题
2.1.1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由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所以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是根据教师的讲授被动地汲取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缺乏,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地思考理论背后的延伸内容,学到的理论也不能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能够在学习之后得到提升。
2.1.2 学生理论转化实践能力不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理论兼具实践操作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相关国际贸易管理、谈判交易的规则以及交易流程都能够有较好的把握。同时,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提出了要求,但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2.1.3 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于提高
创新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有长远稳定的发展。但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加之学生对国际上复杂的贸易环境认识不足,缺乏对国际局势发展的应变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不适应当前国际商务领域的发展趋势,不能很好的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新变化、新趋势。
2.2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痛点”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 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变化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国际经济整体出现的低速发展,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都出现了变化,对进出口贸易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作为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业务方面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具备适应不同国家环境的能力,处理与不同国家人员打交道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等等。相比之下,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的需求的契合度明显不足。
2.2.2 教师的激励机制不足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是以教师发表论文、著作以及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奖励和职称评定的标准,对于用于实践环节的教学支持较少,诚然,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实训室,但是由于进出口贸易业务形式变化也很快,往往实训室的软件都不能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从而导致即便是有实践环节,有课内实践学时,也还是与实践相脱节。
2.2.3 传统考核形式不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
各个学校国际贸易实务的考试会根据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考试课主要以客观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为主,考查课以综合案例分析为主。而无论是哪种考核模式都没有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从而也就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的动力。
3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创新改革思路
3.1 梳理创新教学理念
以未来工作岗位作为出发点,立足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思想,以进出口贸易的业务流程为教学主线,围绕进出口合同磋商的每项任务展开,将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模块化的形式出现,并围绕每一项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充分体现“教—学—做”融合的教学理念。
基于“教—学—做”融合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同时可以通过布置各种岗位任务给学生创造解决具体问题的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职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职业素养不断养成。
3.2 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3.2.1 建立项目—任务模块化教学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变以往章节教学的方式,首先将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项目,包括项目一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和订立;项目二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拟定以及项目三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并且每个项目下还会根据内容设置不同数目的任务。然后将线上的预习、讨论、作业、测试与线下的面授教学相结合,进而形成有效的项目—任务模块教学模式。通过项目—任务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连接,在课程中能够始终把握一条主线,前后内容之间紧密衔接,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个整体的把握。
3.2.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
(1)课前自学阶段。教师在每节线下课程开始前,提前在线上发布预习任务,并开放相关线上学习资料。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预习,并总结和梳理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提前设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试着回答作业中的问题,有不懂的问题学生可通过教学平台、QQ或微信群与老师随时进行线上交流,教师也可及时对学生学习和实践进行指导。在课前预习的阶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辅助,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中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在线上完成的预习情况进行线下的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预习的情况作一检测,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手机随堂测验的形式进行,然后结合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授,而对学生针对已经在预习过程中掌握较好的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也可以转换角色,由学生进行讲解,而对于一些必要的内容还可以借助学习平台完成线上讨论。在面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讲授—互动—讨论—实践等教学交互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加深,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课内实践环节,针对每个项目中的任务设置业务模拟练习,比如信用证的审核,交易的磋商等等。通过实际动手使学生把之前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3)课后回顾与总结阶段。在面授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继续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发布一些作业、测验以及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通过这个检测,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哪方面的知识掌握还有所欠缺,哪方面的内容还理解的不透,作为后续课程当中查漏补缺的重点,同时还可以利用平台、微信或QQ群,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解答。
3.3 丰富实践环节内容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实践环节作出足够的设计,并将实践环节贯穿与课程教学始终,旨在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与专业技能。具体来讲,除了可以设置单独的实训课程外,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内实验课的学时比例。通过进出口贸易模拟软件和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同步进行实践操作,形成在“做中教—做中学”的学习过程。从进出口贸易的准备到贸易的磋商、再到合同中每一个条款的泥泞以及合同的签订和最终的履约形成闭环的实践体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感受进出口交易每一个环节。整个学习过程从教与学变为教(教学)—学(学习)—做(动手实践)—思(思辨)—总(总结)的动态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从思辨与总结的过程中逐渐的探究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总不仅仅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通过产品价格的调整、汇率变动等问题充分了解进出口的宏观环境,从而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能够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对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改革,要打破以往最后一张试卷,只要答得好,就可以及格的方式。要将平时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学习、随堂练习、提问,课后的复习和作业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情况等等都作为考核的依据。结合教学平台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上的学习情况综合给出过程性评价,以此作为期末总评的基础成绩。可以根据设置各个项目其中线上在网络平台各项成绩可以占30%,其它的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以及作业占40%,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占30%,从而能够充分的重视平常的学习过程。
3.5 课程内容的建设
3.5.1 与时俱进调整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涉及很多国家的政策、国际的法律法规以及很多国际贸易惯例,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动态的,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应该结合国际国内“双循环”大环境背景下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及时的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政策、法律法规、国际惯例等变化和前沿的成果及时更新并引入教学中比如2018年“关检合一”的管理制度、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检验检疫问题、《INCOTERMS2020》的变化、中国入世20年的变化等等问题融入教学内容。
3.5.2 从育人角度贯穿“课程思政”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指导思想,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始终,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地挖掘课程中与思政相关的元素。
(1)在合同的磋商条款中,要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白,在交易磋商的四个条款中,发盘和接受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发盘和接受时一定要谨慎。同时交易磋商看似简单而实际很复杂,与外国客户进行磋商、谈判的过程往往要历时很久,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要有底线原则、要有坚韧的抗压能力。
(2)国际贸易合同有很多条款,包括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等等。在讲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进出口商虽然是商人,但也是中国人,在合同条款制定时,要首先从国家的利益、企业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为了争取客户而制定一些影响国家、企业形象的条款。
(3)在合同履行项目的讲授过程中,要与学生强调契约精神和职业到的。在确保合同没有影响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要严格按照合同的内容办事,诚实守信,使客户放心,从而愿意与我方长期合作。此外,进出口合同履行是需要多个部门通力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总结
总体来说,在中国入世20年后,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会更加紧密,而对进出口贸易的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国际贸易实务由于专业性、实践性较强,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合同为主线,涉及内容较多,在今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线上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地调整,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课程思政,在教学的过程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自主探究、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才能够逐渐的向“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