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和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2-03-16陈昕宜李晶晶柴玉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思政

陈昕宜 李晶晶 柴玉荣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河南·郑州 4500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提高医学生的创新信息素养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当代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助推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职业道德的新时代医学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医学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传统医学教育向个性化,创造性,主动性教育转变提供技术支持,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媒体展现更加多样,助推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变[1]。但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广大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群体也应迎接时代的挑战,增强信息意识,逐步提高信息分辨力,掌握医学信息数据库的使用,快速准确地在错综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取所需信息,高效加工、利用信息并应用到实践中[2]。

在课堂上,我校教师积极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深度融合,例如依托多媒体将人体解剖学结构、人体组织微细结构和形态等通过图像、动画、视频等途径,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堂外,通过开展慕课、举办网络讲座、组织相关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医学教育向个性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

依托医学信息化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的了解医学前沿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构建知识体系,也使得文献查找、阅读更为方便。作为医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逐步提高信息意识的培养,争取具备主动需求信息、快速获取信息、批判鉴别信息、创造性处理和加工信息的基本信息素养。

2 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通过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和健康教育决定着未来医疗行业的长远发展,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更应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医学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践行了全程、全员、全方位思政育人理念,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系统解剖学》课程中,开展“大体良师”教育,致敬无言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在《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中,通过讲授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分娩这一人体早期发育奇妙过程,告诫我们要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尊重和爱护每一个生命个体;在《药理学》课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医药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对全世界的贡献,以及科学家屠呦呦成功分离抗疟药物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生动事例,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采取针对性授课模式,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桎梏,培养医学生思辨能力,给予学生思政学习的全新体验,提升医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效果[4]。

作为医学生,要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教育。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多与老师互动,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课后多回想总结,在生活中重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教师授课时提到的思政元素不断内化为自己学习、成长的动力,将个人的目标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成长、蜕变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职业道德的新时代医学专业人才。

3 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是对头脑中既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诊治手段进行分析整合,是逻辑、形象、直觉和灵感等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和联动性等特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它要求我们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开创性的思维。创新不但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精神。

创新思维与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密切相关,医学的进步源于对真理的不断探索。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学者们的不断探索,使我们的医学体系不断完善。早在16世纪维萨里就顶着法国宗教的压力,想尽一切办法偷偷观察人体的构造,并在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构造》,成为了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人体与医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缺少了这种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医学的发展就会故步自封。

创新思维与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密切相关,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坚持探索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屠呦呦教授,在研究我国传统医学的同时,结合自身扎实的知识基础,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仍不断试验,终于提取出了青蒿素,挽救了成千上万饱受疟疾折磨的病人,成为我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

3.1 医学生敢于质疑创新精神之养成

敢于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成分。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消化科医生沃伦和马歇尔发现了一种细菌,并认为这种细菌是引起胃炎等消化性疾病的致病菌,它几乎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患者黏膜中。但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在强酸性的胃液中不可能有细菌存活。为了证实这种细菌能导致胃炎,马歇尔医生直接喝下带有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液,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因为发现了这种病原菌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正是他们这种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极大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3.2 医学生勇于发现探索精神之养成

医学生要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根植于心,及时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积极从中汲取营养,使课堂思政内化于心。例如著名的病理学家JamesPaget在做病理解剖时,发现了旋毛虫,并画出了图像继续研究,从而为旋毛虫的发现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在感叹他伟大发现的同时,我们也要敏锐的认识到,作为医学生也应具有这种探索精神。只有发现问题后,才可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保有一颗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好奇心,对新奇事物不断探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检索相关的信息,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即将知识内化的过程。

3.3 医学生自主拓展延伸精神之养成

医学生培养自主拓展延伸的能力是一个“磨刀”的过程,拥有自主拓展延伸能力后可以举一反三。教师在授课时将自主拓展的方法教给学生后,学生自主通过网络资源检索文献,利用互联网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最终建立自己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积极主动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元素,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发掘出来,在对知识的解释中、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

4 结语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下信息高度发达,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能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思政元素便可看作“粮草”,思政建设是个人发展的指南针。医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要关注个人品德的养成,培养核心价值观和创新思维。当代医学生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新技术,并融入各种思政元素,必将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医学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的进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