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

2022-03-16冯思敏

读写算(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知识点内容

冯思敏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口泉第五小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3)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在教授其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其在思考中掌握数学学科中的各种规律,提升学习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分层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引入游戏、培养质疑能力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掌握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习惯较差

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仔细观察学生后,不难发现,许多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若是遇到难题,并没有直接寻求家长或教师的帮助,而是会做很多小动作。这样的情况也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学习习惯较差。遇到困难选择逃避或许是人之常情,但一定要纠正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多种解题方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若是学生难以做到这些,遇到问题选择逃避,那么很难提升学习成绩。

(二)学生自控力较差

小学生年纪较小,还具备着孩子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也欠缺较强的自控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律,在学习方面,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习基础尚未巩固就升入较高年级,面对难度加大的问题,学习时相当吃力。有的学生会因此寻求他人帮助,表明困惑,努力解决。也有部分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自制能力较差,直接照抄参考答案,或是在网上搜索答案,直接抄写。这样的形式确实可以让学生很快完成作业,却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危害,也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若是学生长期依赖答案,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教师若是发现学生的这种行为,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而应采用合适的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应自主尝试,解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应养成好习惯,拥有自控能力。若是学生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的学习道路必然充满波折。

(三)课堂氛围枯燥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点。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仍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讲解课堂内容,使得整个课堂展现出极枯燥乏味的氛围,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无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地听,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也难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求变,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讲述知识点时改变自己的方法,让知识点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小学生年纪较小,对很多东西很陌生,在课堂学习时也难以消除紧张感,若是知识点始终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学会就忘。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反抗心理。久而久之,教学效果不仅难以提升,反而会出现效果极差的现象。

(四)教学没有针对性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大课堂教学的影响,没有一一关注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接受能力,难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得教学没有针对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无法区分层次,对于学生的辅导无法发挥最大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并不能把理论知识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针对性不足,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然换汤不换药,看似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但无法改变教学原有状况,教学没有针对性,无法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难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五)教学目标不明确

明确的目标才可以让学生始终具备学习的动力,教师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点,只有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更关注知识的积累量,常常会忽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思维的重要性,使教学过程主次不分,目标模糊,无法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小学时期,学生年纪较小,一切都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可以促进学生之后的学习与成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与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若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会在之后的学习中产生更多的问题,没有思维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

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无论是学习思维的培养,还是学习习惯的培养都从这里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小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所谓独立思考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在具有外界干扰的状况下依然保持自主思考的过程。这样一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小学生都能形成独立的习惯,获得成长。因此,小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现知识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视频和图片展现出来,直观展现知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直接搜寻能够直观讲解部分知识点的视频,将其与课件进行有效融合,在课件中将视频中没有讲述完整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利用一种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将知识点通过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实现抽象理论的具象化。针对较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视频拆解为多个小视频,在讲解完一个小知识点后进行专项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后进行下一项教学内容的训练,将视频内容与教学方式相融合,实现高效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段介绍不同人民币特征的视频,在视频播放完后提出:“大家拿出手中的人民币看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在完成人民币的初步观察和学习后,播放一段讲解元、角、分不同的人民币之间换算规律的视频,利用第一段视频讲解的人民币特征内容帮助学生在这一段视频中快速了解不同人民币的价值,利用第二段视频将抽象的人民币换算问题通过视频直观展现出来,引导其深刻思考不同层次知识点之间的潜在联系,提升思考能力。

(二)开展分层教学,设计差异化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取决于自身能力水平,教师在设计思考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性,按照思考能力选择合适的问题难度,通过设置差异化问题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够在正确问题的引导下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将问题的考查点设计在概念的拓展和应用等方面,针对基础学习能力较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思考关于概念的应用型问题,以应用题目为主引导其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概念意义和用法的理解;针对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为其设计概念的拓展型问题,引导其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有效拓展。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两种类型,分别设计两种不同的问题令其思考。教师可以针对“统计班级中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做成一个统计表。”的问题进行讲解,针对需要巩固基础知识的学生设计一个应用型问题:“选择一个自己想要统计的问题制作统计表。”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拓展性问题:“除了用表格之外,还可以用哪种方式展现统计结果?”通过差异化问题让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完善思维模式,在深度思考中掌握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及其内涵,提升核心素养。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较强,但是对于枯燥的数学概念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内容紧密结合,利用生活化教学内容吸引其产生兴趣,为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奠定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在日常生活中挑选一种有趣的现象或话题,设计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引导其根据该问题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直接带入课堂中,在讲解理论内容时直接利用该物品进行演示,可以让学生各自拿着自己的物品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思考的方式逐步掌握部分规律,在独立思考中获取知识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体验引导其积极主动地探索更多数学概念,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平时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的纸箱子作为教学演示物品,提出:“同学们看一下自己手中的纸箱子,观察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的纸箱子作为理解理论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对纸箱子的印象感知产生深刻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其不断锻炼思维发散能力。通过触觉、视觉等多项感官系统引导思维方向,将探索性目光从课堂转移到实际生活中,以思维逻辑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的结合。

(四)开展探究活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需要为其设置开放性较强的学习空间,引导其在学习理论知识前通过预习和探究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度思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关键性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将预习的任务交到学生自己手中,令其自行收集与本课程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思考与理解,完成知识的初步掌握。在基本预习阶段完成后,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小组,借助团队的力量完成自主理解内容的验证,合作探究出科学的、高效的知识整理方法,为提升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整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思考方向,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模式。

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三者之间的差别,为学习小组设计探究活动的课题:讨论三种图形的特点并总结出完善、准确的概念内容。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的主要步骤进行划分,分为图形的绘制、分析、总结、验证等多个环节,先将不同种类的图形通过多种方式绘制出来,分析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之后通过分析其规律总结出概念内容并进行有效验证。教师可以根据其探究结果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五)在课堂中引入游戏,促进独立思考

有趣的游戏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充足的吸引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兴趣作为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切入点,利用游戏环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知识的讲解、复习等多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游戏内容,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游戏内容的教育作用,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游戏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令其在游戏中能够根据各种游戏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游戏内容需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避免出现在游戏环节结束后没有收获相应知识的现象。

例如,在《倍数与因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看谁反应快”的游戏,将每名学生的座位进行排号,每名学生的座位号码都是不同的,之后宣布游戏规则:“老师说出条件,谁的座位号码符合条件就站起来,看看谁的反应快,大家可以监督一下有没有出现错误的同学。”教师在提出“座位号是3的倍数”的游戏条件时,让每名学生都独立思考自己的座位号码是否符合游戏条件,符合条件的学生就站起来。教师在提出游戏条件时应该尽量保证其丰富性,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倍数和因数问题融入其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

(六)培养质疑能力,验证个人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令其对数学知识点内容产生质疑,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知识点的本质性内容,通过其矛盾点和疑问点提出问题并进行实践探究,在验证个人观点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在进行某项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与之类似的情况展示出来,但是其计算结果出现明显的差别,利用这一数学计算结果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对计算方法、两者之间的各个差异点产生质疑,形成初步的猜想。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现象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验证的方式证明自身观点的准确性,将这一过程中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切入点,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将已经领悟的知识与新掌握的规律结合起来,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促使其不断提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还能够为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将培养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作为重点工作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更加全面、立体的思维模式,促使其对于数学知识产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知识点内容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主要内容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