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

2022-03-16石光炬

读写算(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认知结构要素

石光炬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甘肃 临夏 731400)

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也必然成为地理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相应的,在高考的地理考试中,也必然从单一的学生能力考核向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考核并重转变,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高考考试的重要考核内容。因此,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实现路径,切实保障教学过程中学生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协调发展观、统筹思维等多种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这里的区域认知,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不同的地理目的,依据不同的地理标准,将一定的地理单位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从而方便后续地理认知、科研等活动的开展,使人们对一定地理区域的认识能够更深入。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主要作用在学生的区域位置判断、区域要素分析、区域特征描述、区域差异与联系分析、区域发展与治理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地域性和科学性,是以科学的思维和角度关注、分析空间领域的分异的一门学科。而区域认知素养则能够指导学生依靠课堂学习的相关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一定区域内的各方面空间特征与要素。这与地理学科的根本性质是相一致的,区域认知素养的这一特点,也是使其相比于其他三个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原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在区域地理教学阶段充分重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在各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中落实、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本文笔者就基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目的,探索落实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任务的具体路径。

一、重新整合高中地理课程内容

(一)重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地理知识的主要模块分为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这三本必修课内容以及六本选修课内容,每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应着一个主题,也就是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必修三的区域地理、选修1 的宇宙与地球、选修2 的海洋地理、选修3 的旅游地理、选修4 的城乡规划、选修5的自然灾害与防治以及选修6 环境保护。之所以将区域地理放到第三个阶段,是因为在区域地理这一板块的学习中,需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地理基础理论、原理作为支撑,并在这些基础理论的引导下展开一系列的区域地理实践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区域发展、人地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够形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策略,使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落实到指导社会发展实践中去。

重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就是要把握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进行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过程中,不能将区域认知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进行割裂,要以特定区域为区域认知教学开展的主要载体,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并在其中融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使区域地理教学真正成为地理学科体系的一部分。教师要对区域地理知识体系的内部逻辑进行重新梳理,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重构、删减与编排,提炼区域地理的重难点与核心,形成新结构、新逻辑顺序的高中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如在区域地理的《中国地理分区》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时可以融入自然地理中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在区域地理《区域治理与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则可以适当地融入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区位因素知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地理特征、发展优势与短板等方面的把握,并提出具体的区域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在区域地理的《区域气候》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可以充分结合自然地理中学习的大气气候、洋流分布等知识,从多个方面分析区域气候的形成原因与特点,使学生对各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认识具有更强的逻辑性。

(二)完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构建主义是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践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构建主义开展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就是让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学习过程,成为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认知过程。而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就是零散的区域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和逻辑的结构。丰富、完善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效果。

完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学生原有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优化和完善。然后,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区域认知问题,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整合多方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发现、探索、解决认知结构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与完善的目的,帮助学生重构完善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区域地理思维和逻辑,而区域地理定位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区域地理思维和逻辑培养的重要开端。正如地理学家詹姆斯在他的《地理学思想史》中写的那样,地理区域问题、地理事物的研究终究是要从地理位置的研究出发,因此地理位置的认定能力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要求。地理区域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在不同的气候下,该区域又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动植物系统、地形地势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等自然地理要素。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了这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一区域生活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明进程的演化。总之,了解、掌握区域之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与差异,必须要先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

除此之外,在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考试中可以明显看到,区域位置定位能力的考核比重上升,许多区域地理内容的考查都从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入手,而很多区域定位思维与逻辑不强、空间概念较为薄弱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定位、应用掌握的地理知识与理论,无法快速、准确地完成区域定位,丢失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分值。因此,基于高考考核内容的调整与改变,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设置专门的课题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提升与强化,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几种典型的区域定位方法,如地理坐标定位、海陆位置定位、相对位置定位、形状、轮廓定位、区位特征定位、特定地理事物定位等,使学生对几种定位方法下的代表区域形成深刻的记忆。同时,仔细研究高考中的区域地理考核可以发现,对于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的考核越来越细节,大比例尺下的小区域定位考核,要求学生对各种地理要素和区位特征有更细致的掌握和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各方面参照要素较少的情况下,单一的区域定位方法已经不能准确地实现区域定位,需要综合性应用多种定位方法,建立起地理大空间意识,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区域定位。

三、系统分析区域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是联系区域认知素养与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实现区域地理理论知识教学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区域地理分析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综合能力和理论基础,深刻把握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从人和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形成正确、系统的区域认知。教师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区域特征。

(一)形成有层次的区域地理问题设计

引导学生系统地展开区域特征分析,首先教师要在特定的区域地理主题教学下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把握该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在主题教学下,让学生对代表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某一个或几个区域最鲜明的区域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探讨该区域下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社会的形成之间有何关系。如我国东南地区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季风的影响,因此在大范围上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同时又由于我国南方地区山脉绵延、河流湖泊众多,许多地方的气候又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表现出了与大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不同。又如中东地区人文社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地自然气候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并发展至今。但近年来不断的战争冲击着当地的文化信仰、生活文化的发展,使其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突变等,让学生通过由宏观到微观、由长期到近期的有层次的问题分析,深刻把握一个区域的各种特征与要素。

然后,在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与探究后,教师可以就学生获取到的情景信息与各种特征要素再展开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分析各种区域要素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好处与坏处,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地理区域要素的作用,并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区域要素对其他区域要素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相同或者一成不变的。如在对北非的区域地理要素分析中,学生可以发现丰富的石油资源为北非地区的发展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使北非地区的经济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学生也需要注意到,过度依赖石油发展的经济,在经济结构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单一在现在一定成了一种限制,同时北非地区又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使北非地区的世界参与能力逐渐降低。通过这种正反两面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形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思考,在分析区域地理要素时,不能只看到当下的时间和宏观范围,要同时注意到历史因素、未来影响和当地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强化,突破区域地理认知教学的重难点。

(二)重视区域地理模型教学

区域地理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感知能力,从而能够把握每一种空间地理要素。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把握每一种要素的空间状态是非常有难度的,而通过地图教学,二维的图案又很难使学生建立相应的空间感。因此教师要重视区域地理的模型教学,通过建立可视化的模型与图示组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下对地理的空间特征具有更深刻的记忆。并且,建模教学不仅仅能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现实的地理空间,同时能够将抽象的地理思维具体化,通过建立地理思维模型,能够将抽象的思维路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具体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点和思维上的链接,从而形成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例如,在《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特征》的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纲要信号图式建立知识导图,从青藏高原地势高这一显著地理特征出发,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影响,形成具体的思维逻辑,帮助学生构建这一章节的知识体系。

(三)展开区域特征评价

区域认知素养的核心目的在于如何根据所学的各种地理基础知识与原理,结合对地理区域要素的分析结果展开对该区域特征的评价,并探索、形成解决当地区域发展问题,推动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这也是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展开区域评价,要能够分析、辨别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多方面区域要素的不同,使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那么面对的发展问题也不相同。通过对比,能够发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策略既有操作上的不同,又有思维方式上的联系,从而相互借鉴,形成适合当地的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提高的必然结果。在教育事业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大背景下,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使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认知结构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