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处置分析
2022-03-16赵萌
赵 萌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相应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也日趋严重。
1.1.1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类
(1)包括适应性问题、学业和就业压力、敏感、情绪控制和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不平衡、人格和意志品质发展缺陷、恋爱和性心理偏差等成长过程当中受原生家庭或其他成长因素影响形成的一般性成长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2)包含遗传精神障碍的家族史或既往史、躯体健康状况不良、不良的心理应对方式、童年的精神创伤、遭受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引发的应激性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1.1.2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大学作为学生向社会过度的特殊时期,也是心理问题集中爆发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体现在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性、对就业压力和就业方向的迷茫、对恋爱、性等心理问题的偏差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E2、LH、PRL、FSH、T和AM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2和FSH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和AMH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由于大学授课时间的缩短、授课内容的增加以及大学学习环境的改变,大量空闲时间的出现,使一部分学生将精力花费在游戏、娱乐、追剧、睡觉等方面,没有了老师在身后的鞭策与督促,学习自觉性降低,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时间分配不均等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
(2)就业压力和就业方向的不确定。步入大学以后,对于自身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导致部分学生对未来产生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从事哪些职业或行业,不清楚自己的未来所向,造成毕业恐慌。
(3)恋爱和性问题的认知偏差。大学生对于异性交往的渴望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但由于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导致抑郁、自伤甚至自杀倾向等。同时,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缺乏,无法正确调解由性问题产生的性心理问题,从而因羞愧等引发各种性心理问题。
(4)人际交往。步入大学以后,人际关系有着复杂化趋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未能及时转变,情感和是非观念的鲜明容易和日常人际交往产生矛盾,从而混淆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1.2 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2.1 自身原因
(1)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无法跟上生理发展的脚步,在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自我调节上的落后以及自我疏导上能力的欠缺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90后、0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的主要群体,根据其成长年代的特征,该群体对于个性的彰显和自我束缚能力弱的特点,无法独自面对学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没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大量涌入,冲击着大学生刚刚成型缺尚未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爱情观等各种价值体系,薄弱的基础无法产生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2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包含学生的原生家庭和社会成长环境。
(1)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发现,因为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在整体心理问题学生当中占有很大比例。家长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卑、敏感、冲动、依赖等心理问题。
(2)我国社会文化具备内敛型文化特征,推崇社会成员以坚强、勇敢等形象面对,导致大学生不能真实、直观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以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无法正确看待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治疗,对于心理求助的忽略导致问题进一步严重化。
2 具体案例分析
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成为工作的必备技能。下面结合笔者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对此类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2.1 案例描述
某周四下午,辅导员突然收到信息,说小A吃了多片安眠药。辅导员小A进行交流期间,发现并非是安眠药而是具有辅助安眠作用的祛黑素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劝导,小A终于说出了自己最近精神状态不稳的原因。在确定小A情绪已经稳定的前提下,辅导员与其母亲进行了电话沟通,告知其小A现在的精神状态并了解家长与小A的亲子关系。
后经诊断,小A患有重度抑郁、中度焦虑。经辅导员与家长的耐心沟通,考虑到小A的精神状态和生命安全,建议小A暂时请假回家进行专业治疗,待情况好转后再返校继续学习,小A接受建议。后每周不定时在线与小A联系,询问状况。最近一次的询问中,小A没有再发生自杀行为或尝试,但所服药物有一定副作用,将进行再次复查。学生此次心理危机暂时解除。
2.2 案例分析
综合分析小A心理危机事件具备一定的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判与干预能够有效解决心理危机问题。
(1)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评估对危机干预不可或缺,正确的心理疏导有助于危机的缓解,陪伴与共情是正确处理抑郁症的措施之一。
辅导员应具备基础心理学知识,正确分析学生应激因素,心理特征,家庭关系等,综合评估风险及后续处置手段。在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加以及时和正确的干预,对于学生精神状态予以正确的判断。在日常教育引导上,要通过班会、交流会、讲座、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利用学生干部,建立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联防危机制度,并建立班级特殊学生数据库,定时筛查,重点关注,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应急预案。
(2)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危机意识和帮助途径是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案例中的小A男友和寝室同学发现小A的过激行为后能够及时向辅导员寻求帮助,不瞒报、不谎报,在小A遇到困难时能做好陪同,在小A确诊后能主动提供帮助,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的结果。
(3)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危机情况予以重视,正确的干预流程操作,准确判断并及时上报,学院主管领导的正确指导等各方面协同合作是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重要前提。
(4)家校共同合作,向家长普及心理学常识,向社会寻求体系支持,纠正人们对于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偏见和回避,是我们现阶段遇到的最为严峻的困难。
3 小结
根据现有的情况分析,针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联合”依然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家校合作机制与模式并不完善。虽然国内有些学校已经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联合”机制进行了实践与实地实施,但并未引起普遍的重视,部分学校学生与学生家长,甚至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尚未发展家校合作的基本理念,并未认同并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网络中来。此外,家长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知识的匮乏,对于学生心理状态认知的欠缺、心理问题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等问题依旧是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和加强引导的重点。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仅仅需要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更重要是的对于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关注的态度和程度要加以分析和研究,努力建立起“家校联合”机制才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制的重要保障和强力后盾。
总之,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不仅关系到其成长与发展,更会深入到其以后的就业、结婚、生子等其他人生活动当中去,并最终影响到他们整个人生的幸福度和满意度体验,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配套建设,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