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积极性调动的探讨及策略
2022-03-16戚辰雨
□ 戚辰雨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教育部也逐步推进,将音乐等艺术类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音乐学科作为美育教学的关键,备受关注,而初中音乐课堂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初中音乐课程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缓解学业压力,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健康美好的发展。但笔者在研究调查和教育实习过程中发现,初中音乐课堂中较易出现学生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积极性是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影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一)内在因素
1.初中生心理因素
初中生的心智随年龄增长而产生变化,初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活动差异较大。初一学生刚从小学毕业,活泼、好奇、好表现是他们的特点,但也存在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初二、初三的学生正经历其人生中的重要时期——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大,有较强的自主性,对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会衍生对事物的独特认知和看法,较易产生逆反的心理现象。同时,高年级学段的学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形成压力过大、办事浮躁、甚至厌学的情绪。
2.初中生生理因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第二性征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其在情感与情绪体验上更为敏感。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与行为支配能力较弱。同时,正在经历变声期的初中生需要时间适应身体的变化。在此期间,音乐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声带进行保护,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初中生的变声环境。
(二)外在因素
1.教师教学
笔者通过实地教育调研和教育实习发现,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教师教学具有一定关系。首先,部分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会出现“照搬教参缺思考” “上网下载缺分析” “旧案再用缺创新” 的现象。贫乏、单一的音乐课堂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并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其次,部分教师自身音乐素养及教学能力的不足也会导致音乐课堂质量下降。
2.师生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会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和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一味地输出,与学生“零互动” “零合作”,导致学生对课程毫无兴趣。也有部分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理解有些许偏差和误解。例如,一些年轻教师过于在意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还有部分教师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及互动人数范围的问题,这会打击到一部分能力欠佳的学生,导致他们怯于课堂互动。
3.校园音乐氛围
随着当下审美教育发展,学生既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追求精神上的塑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可在无形中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形成美育体验。但现在多数中学,除音乐欣赏课及校园文化艺术节外,较少开展其他音乐活动。然而,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仅靠课堂上的45 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校园音乐活动也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值,其能力悬殊也会越来越大。此外,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硬件设施的配备也有待完善。音乐教学环境下,钢琴、电子琴、多媒体等音乐设备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互动及对于音乐的直观感受。
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手段
1.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022 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虚实结合等方式创设与音乐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与联想”。因此,随着现代科技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实现音乐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将初中音乐合理、有效地与数字媒体艺术、影视艺术及信息科技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可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音乐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氛围从静态转化为动态,教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增强信息的交互。具体来说,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我们可利用播放音视频、PPT 等方式,创设与教材紧密相关的情境。例如,在教授《溜冰圆舞曲》这一课时,可将每个乐段的音乐走向制作成有趣的Flash 动画,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起伏和流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音乐的融合与关联,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艺术综合感受。学生自然而然会被生动有趣的课堂所吸引,对音乐产生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
2.利用自制简易乐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适量使用乐器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成效,但在课堂中较难实现为每位学生配备乐器。因此,利用自制简易乐器可有效解决此问题。首先,该教学手段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心理上初中生较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在生理上适应初中生变声期的身体变化。同时,又能将音乐课堂达到以“趣” 促学、以“创” 优学的效果。例如,利用竹筒制成双响筒等简易的打击乐器;也可利用塑料瓶和豆子制成沙锤,用核桃壳制成响板,制作摇奏体鸣乐器和碰奏体鸣乐器等。在探索各类自制乐器发出不同音响效果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有机地结合音乐,让自制乐器融入音乐课堂。“能运用自然界和生活中声音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音乐编创与表演;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或简易音高乐器进行合奏或为其他表演合奏。” 通过该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二)丰富教学内容
1.融合流行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是当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音乐种类,流行音乐中所传递的信息更贴近当代初中生的生活和思想。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新鲜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将流行音乐注入音乐课堂,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课堂的娱乐性。
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音乐内在关联,强化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初中阶段流行音乐教学板块中的作品年代普遍较为久远,教师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情感积极向上、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进行教学。课堂中也可适当结合热门音乐节目,例如《经典咏流传》《闪光的乐队》《声入人心》等,将节目中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兴趣点,发挥其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要以正确、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流行音乐,学会去芜存菁。
2.跨学科音乐教学
音乐是一门包容性强、涵盖面广的学科。2022 版新课标指出,课程理念要注重学科综合。通过“联系”,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进行连接与整合。在欣赏、表现与创造中促成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了解音乐中的人文意蕴与社会功能,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师以音乐为切入点,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可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音乐剧《猫》中歌曲《回忆》时,教师可以将音乐与音乐剧、戏剧相结合,通过声、台、形、表、情景创设以及学生扮演剧中不同性格的“猫”,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音乐剧的魅力,尝试和接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再如,教师在教学古曲《阳关三叠》时,可先从该作品的历史、地理层面出发,在拓展学生学科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加强其对音乐不同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与提升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以音乐为主体,强调对不同学科的渗透与整合,要求学生从“点”到“面”,从“分散” 到“整体” 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其知识体系的目的。将音乐与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相交融,使初中音乐教学变得更加全面,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对音乐课更加热爱。
(三)拓展实践性音乐教学法
1.声势律动教学法
声势律动教学极具趣味性,非常适用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运用声势律动教学可使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感受力和领悟力得到提升,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依托声势律动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声势律动强调在聆听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用肢体律动感知音乐,它能强化学生的肢体协调性。音乐必然与节奏相关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声势律动教学,能使学生对节奏和节奏型产生有效感知。例如,在教授初中“非洲音乐” 板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音乐作品特点进行自主编创肢体律动,通过设计拍手、拍腿、跺脚、击掌、打响指等动作感知作品的韵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切身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及魅力。
声势律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学生与音乐的联结,帮助学生自主进行音乐记忆,提升音乐审美、鉴赏及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有效规避初中生在音乐课上过度用嗓的问题。
2.游戏教学法
初中生对于游戏通常较为感兴趣,在课堂中适当引入游戏教学能使乏味的语言表达转变为有趣的教学。游戏教学法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课前组织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设计“回声游戏”,通过有节奏地敲打铃鼓,要学生聆听并模仿击打相同节奏。此游戏有助于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操练环节中,教师可设计“声音绘画” 的游戏。例如在初学《两个犹太人》这一乐曲时,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片段画出“穷人” 和“富人” 的人物形象,对比不同音乐要素下不同的人物特性。复习环节时,教师可通过设计“知识点PK 赛”,以新形式温故所学知识。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音乐知识,感受音乐课的乐趣。
(四)优化评价机制
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传统音乐课堂评价教学中,教师评价往往会出现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功能与内容单一等现象。笔者认为,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可以是多方位的、有趣的、灵活的。教师要丰富评价性语言,不能仅停留在“非常好” “真不错” 等笼统的语言表达上。而应是具象、客观地表达学生的优点或不足。其次,自尊心与好胜心强,但内心脆弱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自教师的肯定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之一。教师要建立鼓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多用赞美性的言语去激励学生。同时,学生所获评价应是多方位的,可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构成。教师不能一味地输出自己的评价,而是应当给予学生平等评价的机会。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更为客观的评价,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