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2-03-16关素珍徐海明张亚娟李丽萍德小明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卫生学环境课程

关素珍 徐海明 张亚娟 李 玲 李丽萍 德小明

(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银川 750004)

随着环境与健康学科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由其引发疾病日益增多,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环境卫生学致力于揭示自然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维护人群健康的目的。现如今,我国正大力推进“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认证”“互联网+”和“一流课程与专业建设”等重大战略,各大院校都在积极转型发展,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更高阶段的类型,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3]。环境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交叉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如何更好地为环境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教学试探及相关研究[4-6],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对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及教师实际课程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领会国家重要教学改革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 OBE 理念为指引,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积极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了一些应用型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模式。

1 瞄准学生高阶能力培养及终身学习目标,定位课程目标

环境卫生学作为专业课程,很多院校都将其设在大学五年级,即第九学期开设,主要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应用环境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以便更好胜任未来的环境卫生相关工作。即便作为一本招生的预防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思维活跃。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PPT和黑板进行展示,主体上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较少,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卫生学》实践性的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对环境卫生人才的要求[7]。近几年,预防医学生大学四年级学习了毒理学基础和医学统计学两门专业基础课后,本教学组会以访谈或座谈形式与学生面对面深入交谈,了解到对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的兴趣度较高,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对理论知识融合专业应用需求高,但存在结果驱动为主,主动学习意识不足;学习资源利用率不高;尚未接触专业课程,缺乏系统的专业思维能力。

按照 OBE 认证理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8]。因此,近几年教学组应对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阶段性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改革,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形成“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学研结合、突出创新”的理论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概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9],以此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备综合能力的“终身学习型”环境卫生人才。

2 整合教学内容,培养预防医学生博闻视野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多年所延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杨克敌主编的《环境卫生学》,是各大院校预防医学教学工作中的经典教材,参照国际上现行有关环境卫生学的教科书并紧密结合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重点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兼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先。此版教材在相应章节补充了典型案例,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由于出版周期的影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精”和“新”上不能够完全满足本科生本领域知识的教学要求。

基于上述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本教学团队不仅注重教材中基本理论的讲解,而且随时补充学科前沿热点。有效利用我校在智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上已经建立的环境卫生学网络课程,课前上传观看或阅读材料和课前任务单至教学平台;课中主要章节通过生动的案例启发、视频及思政元素,做好重点、复杂知识传授展示及讨论答疑,进而引导学生兴趣、激发思想共鸣、达成专业认同;课后进行作业批改及反馈,将课前任务单设计的作业文字落地,培养学生基础理论联系专业应用的思维能力。通过线上线下教学,多角度丰富课程内容,横向延伸与课程有关联的其他领域或交叉学科,纵向梳理学科历史及当前与之相关的最新政策,拓展学生学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夯实基础,提高课程“含金量”,确保教学效果“入脑、入心、入行”,不断践行新时代应用型环境卫生人才的培养[10]。

3 充分挖掘学科资源,重视课程思政,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生态教学过程

创新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教学存在感、认知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及情感存在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1]。教学组在环境卫生学授课过程中十分重视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进行了如下探索。

3.1 合理利用学科天然优势,积极开展案例及专题教学

环境卫生学课程具有明显的社会人文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论基础要求比较宽泛,授课内容的实践性较强,实际教学中发现:预防医学生在大学前四年医学院校接触到更多的都是医学知识,人文知识的触及较少。

案例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以教学案例为中心,结合教学主题,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启发和引导为辅的教学互动过程[12]。人离不开环境,环境因素与健康领域有大量的现实案例,教学组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有典型性、启发性且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案例,并进行充分挖掘及加工,应用于实际教学。在讲授之前首先提出相关问题,不会立刻告知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边听课、边思考,在课程中专门设立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它是案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课时有限时,也会安排特定时间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的讨论区进行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在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共同找出问题的关键。同时可以比较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对于案例讨论的结果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强调案例分析过程没有固定模式,讲授完毕由学生作答,教师点评。

专题教学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13]。教学组尝试在教学内容中选取特定章节,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制作PPT课件,学生来讲授,启发学生认识复杂环境问题的社会人文背景。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因此我们一贯重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经常邀请各级疾控部门专家及往届毕业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开展实践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挖掘思政元素和内涵,渗透至整个课程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深刻阐述。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在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教学组所在学系进一步在此方面进行了大力教育改革,结合现代预防医学发展势态,开发学校、教师、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开展了以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14]。

全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与人和环境的辩证统一联系起来,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树立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梦是每个预防医学人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的信念。如在绪论章节,介绍党和政府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理论,如“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概念、“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等,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有直观、深入的了解。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章节时,引入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说明“绿水青山”即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绿水青山”所创造的优美环境,也可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15]。借此加深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党和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理解。再如在学习全球环境健康问题时,融入《巴黎协定》案例,介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不遗余力的作出表率,先积极促成《巴黎协定》生效,之后主动挑起生态治理的大梁,为全球气候问题解决方面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举措和中国智慧,体现了一个大国肩负起人类命运的气魄和决心。以此来了解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和我国对全球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

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学习伦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乐于学、学能用。主要采取“三步走”的方法,通过教学研究确定教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通过集体备课挖掘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以多种方式融入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在理论、案例及实践3个方面找准切入点,以多场景体验式、情景联想式及案例导入式等方式切入课程思政元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在课前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观看和学习,完成知识传授。师生在课堂上共同通过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教学模式[16]。本教学组十分重视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经过近三年的持续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料、专业网站等参考资料)。授课之前,将阅读材料和课前任务单上传至环境卫生学在线教学平台,学生在课前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观看和学习,完成任务单;授课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维,主要是做好重难点及复杂知识传授展示及课前任务单中疑难解答;授课结束后,进行作业批改及反馈,将课前任务单设计的作业文字落地。通过这种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进而来提预防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并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反思、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相关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网站建设经验,每年根据教学需要,建立资源链接,从教材、专著、网站资源(如爱课程网站、华中科技大学的《环境卫生学》慕课资源等)等途径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建立数字化的文档(如录制教学小视频),扩充网站资源,供学生自学所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的。设立自由的线上学习,定点、有指导的线下学习,强化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最终提高学生对环境卫生学专业认识的国际视野和整体性的学习体验。

3.4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五年贯通培养

导师一贯制是我校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常年坚持的一项改革创新,本科生入校后即与教师签订协议,教师在今后的五年中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直至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本学科已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所属系部教师所指导的本科生及召集对环境卫生兴趣度高的学生,组成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较一致的环境卫生相关方向学习小组(如空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小组、水卫生小组、地方病研究小组等),并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文献阅读、科研设计、资料整理、语言表达和行文撰写等方面得到锻炼,达到学研结合。这种学习形式区别于传统的灌输知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环境卫生学课程,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的五年制贯通培养,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发表在国内专业期刊上。

3.5 强化实践教学,使专业课程更接地气

以往实践教学都是老师配好试剂、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组已尝试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如组织学生到现场,开展环境空气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采样、土壤样品采集等,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从实验设计、试剂配制、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讨论均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17]。另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及“挑战杯”,做科研小助手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 重视教学反思,建立全过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必要和重要手段,依据课程评价,我们知道学生收获了什么,离要到达的目标还有多远。考核评价机制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既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也可以反哺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良性互动的过程。近年来,教学组转变理念,已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4.1 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三维考核评价机制

在课前,主要根据课前学生完成代课教师在教学平台上所布置任务单中相关题目完成的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在课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线上主要对学生在教学平台完成随堂测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直接打分,线下主要是教师针对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后,主要通过对学生完成教学平台中课后作业的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三维-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改变传统单一、僵化的学生考核形式,提供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让学生真正把学习作为日常生活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成长。

4.2 以学情分析为抓手,有效把握课程动态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观察等形式开展对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了解、学习兴趣的掌握和学习投入度的分析与评价,这也是本门课程在学期中着重进行建设的环节。测评维度包含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的专注度、时间投入、影响因素、知识习得、能力提升和自我综合评估等。利用“问卷星”、组长反馈等有效工具辅助,及时而又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3 以教学反思为抓手,助力课程迭代更新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同样关注教师的反思和成长。环境卫生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情分析、挖掘学生学习问题,到构建知识框架、进行课程设计,再到课程考核和评价的实施与改进各个环节,教师都以学生视角体验课程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跳出来”站在系统之外审视课程及学生。因此,课后及学期末的教学反思特别重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明显提高;在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中表现不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评价较高。

4.4 创新课程考核模式,育人工作成效初现

本门课程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授课教师、网上教学平台都有可量化的评分标准参与打分。同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形成的学习成果,参与的课堂活动以及最后的期末大作业都被纳入考核范围。连续三年,将课终成绩由网上学习平台课前任务完成、平时测试及互动、期中客观题测试、学习体会报告及期末考试成绩5个部分组成。学生对于此种考核方式的满意及非常满意率达到98%,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方面,也有98%的学生表示满意。

环境卫生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将继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形成“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学研结合、突出创新”的理论教学理念,利用好混合式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开放、积极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重视教学,以此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备综合能力的“终身学习型”环境卫生人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关素珍:研究命题的提出、设计及论文撰写;德小明:论文总体把关、审订;徐海明、张亚娟、李丽萍、李玲: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及经验总结

猜你喜欢

卫生学环境课程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环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