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整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以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为例

2022-03-16祝宁侠卢慧玲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医学院实验教学

祝宁侠 陈 健 王 勇 卢慧玲 莫 刚 孙 莉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桂林 541199)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担负着培养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临床和创新思维及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的重任,其改革和创新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3]。然而,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采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体系分散、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衔接、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和临床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因而成为目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4-7]。

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版)》标准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靶向维持医学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实验教学中开展整合性探索,是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校从2013年开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持续探讨,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团队、教学内容与临床案例、教学模式、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特色优质实验数字化平台与自有资源库为着力点进行一系列整合实践和探索,构建了基于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医学“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整合实验教学体系。

1 树立整合式创新教育理念,针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团队进行整合

基础实验整合体系旨在打破学科隔膜,将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而组建理论牢固、技能扎实、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整合式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学团队意义重大。

得益于桂林医学院自2010年实施百名教授博士引进工程,基础医学院大力引进优秀师资,近5年来学科共引进博士46名,海外经历比例51.9%,目前专任教师博士比例83.54%,人员结构合理,梯队配置完备,学缘结构优秀。

在此过程中,基础医学院启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团队整合工作,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将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和优秀的临床医生纳入,同时严格执行教授100%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和“一对一”青年导师制度。针对非医背景高层次人才,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课程,定制学习清单,要求非医学背景的老师在一定期限内全面系统地完成听课任务,为非医学背景教师塑造医学背景。成员认同整合式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整合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从而保障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的实践。

2 以疾病模型为载体,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案例进行整合

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室教学,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衔接,多为经典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知识融会贯通、学生科研和临床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根据医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基础医学院打破学科界限,首先将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为医学形态实验学、医学机能实验学和病原生物实验学三大块课程。课程体系包括各学科基本内容、实验技术及学科内综合实验与基础,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培养。通过整合,使基础医学实验教育实现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科和系统两条线”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在此基础上,基础医学院进一步淡化学科界限,加大实验改革力度,突破“以实验操作特点相似”的学科范围内进行课程整合的思维框架,从基础医学的大范围内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以疾病模型为载体,实施了急性酒精中毒小鼠模型及药物、食物解酒作用研究、糖尿病肾损伤模型及药物作用研究、小鼠抗疲劳药物的筛选及机制研究等全新的大综合创新性整合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机能实验学、形态实验学、病原生物实验学的深入整合,邀请临床医学院一线医生参与实验全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临床医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和答疑,从而将基础各学科横向及与临床学科纵向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临床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在此过程中,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团队整合编写了全新的教学大纲,两名教授参加“十三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形态学、机能学实验数字化教材,并担任形态学实验的主编,该教材纸质部分结合教学平台的资源库和临床病例模块,以病例和问题为引导,匹配电子教材的资源库、学习指导视频和小讲课。

3 多元化教学方法,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整合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参与度低,学习效果欠佳。基础医学院根据自身基础,积极交流学习,重点在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中打造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ning,TBL)方式。将TBL融入创新性实验整合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积极参与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基础医学院鼓励各学科、模块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在实验教学中运用适合本课程的先进教学方式,如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ning,PBL)、翻转课堂等。PBL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探讨问题为导向,以小组互动学习为平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8]。翻转课堂是课前将课程相关视频和资料发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学生运用已获取知识,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9]。

在信息化新时代的背景下[10-11],基础医学院依托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合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形态学资源研发与教学应用为特色的建设思路,坚持虚实结合,学科融合,围绕系统-器官、正常-异常、健康-疾病主线,将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契合虚拟仿真教学及现代化网络教学的趋势和要求,将信息化元素融入实验项目,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实践,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目前,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获得国家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获省级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另解剖学等5门课程获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相适应,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以优质线上资源为助推,建立了创新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监控。如将TBL、团队合作、自我评价等模式引入实验阶段性考核;开展实验知识竞赛、实验基础技能大赛、寄生虫实验创意大赛暨绘图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以疾病模型为中心的整合实验中,实验总成绩由平时成绩(10%)、实验方案(20%)、PPT汇报(50%)、论文撰写(20%)等构成;终结性评价考核采用多学科融合性试题为主,提高学生临床应用能力。

4 深挖思政元素,对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进行整合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中融入人文和思政教育并贯穿全过程,让学生意识到医者神圣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救死扶伤、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彰显崇高道德情操[13]。

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中,基础医学院组织实验教学团队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家研讨,形成思政课-专业课教师结对子模式,广泛充分地进行思政元素挖掘,确定了理想信念元素、人文关怀元素、社会责任感元素、格局和视野元素、品格塑造等核心元素。同时,我们加强各实验课程模块教师思政培训、开展思政技能比赛、组织观摩公开课,并通过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案例库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其中,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形成了“拜师仪式”“人文医学公益论坛”和“大体老师公祭活动”等主题明确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机能学实验课程模块发起“向动物默哀”“我与实验动物的故事”征文活动;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模块利用周末及暑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食源性寄生虫的宣讲。同时,基础医学院在基层医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卫生所,引导学生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使其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行医观念。

5 结合校情和学情,对特色优质实验数字化平台和实验标本资源库进行整合

在病理学网络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础上,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将病理学、组织学、胚胎学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收集数字化标本素材,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包括三维标本图像数据库和扫描切片数据库),建立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机能学课程模块以实验操作、疾病模型或临床病例为主题剪辑制作成“故事化”“片断化”微视频,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全部在教学中应用。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中,已完成网络数据库主服务器的搭建、丰富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区、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录制短视频、完善优化交互功能等。

基础医学院整合现有形态学、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模块资源,构建基础医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辅以讲义、知识概要、学习目标和要求、在线讨论和答疑等功能,基于校情和学情,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教学深度融合,构建高效优质的在线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 “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整合实验教学体系应用效果

基础医学院构建的“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整合实验教学体系符合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教育部关于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整合实验教学体系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后,通过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考核以及学生科研成果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增强。学生通过创新性实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核心、省级学术论文18篇,取得多个国家专利,同时获得108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并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一等奖、二等奖。通过调查问卷、开会座谈、撰写心得体会及网上留言,实验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提升临床实践技能、人文素养、创新和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实验整合课程体系在学生中深受欢迎。

在基础医学院构建“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整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中,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做法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我校该举措的育人成果,产生了较大影响,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正能量人物,如跪地救人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唐玮鲜、全城寻人的最美医学生杨人创、获“红十字人道奉献奖”的林芳健,都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

基础医学整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成果多次被邀请在大会上做经验分享,并与多所高校同行交流并被借鉴。学院在承办高校基础医学教学研讨会暨全国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主任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将该成果重点推荐。相关内容在高水平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7篇,其中在AdvancesinPhysiologyEducation发表的系列文章获得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医学院教授的正面引用17次,同时该整合教学体系部分内容获得中华医学会2015年度教学改革论文二等奖,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

7 结 语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精湛医疗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能力高的医学人才。基础实验教学突出学生主体、体现手脑并用、注重研究探索、综合设计和分析等,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人才实践环节的重要抓手。基础医学院在长期的实验教学实践中,以整合理念为指引,打破基础医学学科界限,促进实验教学相关学科横向和纵向整合;以学生为中心,融入TBL、PBL、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并采取课堂融入、校园文化植入、社会实践导入、临床活动引入“四入”模式进行人文和思政教育;以疾病模型为载体,打通基础与临床实验教学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基础与临床实验教学融合;以优质线上资源为助推,采用阶段考核、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监控,构建了“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整合实验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兴趣,促进了学生整合知识能力、问题意识、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和育人效果,为社会输送了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祝宁侠、陈健:提出研究思路、实施教学体系改革、论文撰写;王勇、卢慧玲:实施教学体系改革,收集数据;莫刚:实施教学体系改革,收集和分析数据;孙莉:总体把关,审订论文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医学院实验教学
新乡医学院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