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聚集式栽培模式应用分析
2022-03-16葛秀鹏
葛秀鹏
(辽宁省国有喀左县卧虎沟林场,辽宁 喀左 122301)
通过对杨树团状造林试验、樟子松一穴双株造林试验、刺槐每穴2~3株造林试验、沙棘适度聚集式扦插育苗试验等进行举例。通过适度聚集式栽培模式的具体应用,进一步证实了该栽培模式的普适性、促长效应和应用前景[1-3]。
1 杨树团状造林
2012年,刘振廷等[4]对杨树团状造林成果做出总结,树龄8年生窄冠黑杨不同栽植模式生长量比较,栽植模式分别为传统行状、带状、团状(4株团)栽植株数均为28株/亩,每亩蓄积量分别为3.455、3.273、4.155 m3。同样密度的窄冠黑杨,每穴4株团状林的单株材积要比传统的行状林提高20.3%。前2年团状林胸径生长量并不快,甚至略低于行状林,从第3年开始团状林的胸径生长量高于行状林。从连年生长量来看,前2年行状林的胸径生长量较快,但从第3年起团状林超过行状林7.4%,第4 a超过17%。亦即是说,随着林龄的增加,团状林的连年生长量增长幅度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其最大增幅竟高达48.7%,平均增幅也在20%。
2 樟子松一穴双株造林试验
徐志和[5]樟子松一穴双株和单株造林对比试验,采用的造林方法为:当年春季随整地随造林,每穴栽植单株的初植密度为每公顷4400穴(穴距1.5 m×1.5 m,穴大小50 cm×50 cm);每穴栽植双株的初植密度为每公顷1100穴(穴距3.0 m×3.0 m,穴大小80 cm×50 cm),横山排列,株距50 cm。其它工序皆按常规操作。一穴双株与传统的一穴单株造林相比,在进入中龄林之前和未进行抚育问伐作业的情况下,单位面积自然增长量其树高超出16.4%,胸径超出11.2%,蓄积超出12.3%。另从一穴双株与单株造林有关测树因子的生长进程值来看,一穴双株造林在各林龄阶段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超出传统单株造林者。造林成本一穴双株造林的成本仅为传统单株造林的50%,亦即每公顷可节省造林成本588元(时价)。按当时情况分析,以出材率75%推算主伐时(林龄41 a)的蓄积量为一穴双株187.31 m3/hm2,传统单株168.75 m3/hm2。当时木材市场价格为等内材300元/m3,等外材200元/m3,预测林龄为41 a时的总产值54.32万元。一穴双株造林弯曲木高于传统单株造林者,但蓄积量还是较单株造林要高很多,到林木主伐时,每公顷木材总收益要高出4623元。由此获得如下结论:一是樟子松一穴双株造林明显优于传统单株造林,既可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量,又能降低造林成本50%;二是一穴双株造林其林木在林龄各阶段的树高、胸径、蓄积量皆高于传统单株造林者;三是一穴双株造林在森林抚育采伐作业的各个阶段,都更有利于确定保留木,从而大大提高了选木挂号的工作效率。
3 刺槐每穴2~3株造林试验
2005年春,在原干旱所西山南台栽植刺槐1 a生实生苗近1900株,同时安排每穴2~3株的对比试验(以传统单株为对照)。栽植后1~2 a的调查结果 不很规律一致,但从第3 a起开始显现,每穴2株,树高平均值为423.3 cm,地径4.7 cm,比传统单株提高105%、104.7%。每穴3株,树高平均值为466.9 cm、地径4.8 cm比传统单株提高112.3%、108.4%。与传统的每穴单株造林模式相比,无论是每穴3株抑或每穴2株皆表现出一定的抱团互促竞长效应。得出一是与前面讨论的杨树一样,不同模式的刺槐也是在造林2年后才始见效果,这可能与此期间的“竞争强度”不够大有关;二是刺槐每穴3株造林要比每穴2株长得更快,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上述所做分析的正确性;三是相信随着树体逐年变得高大,这种抱团互促竞长效应将会与时俱增,这说明在一定限度内,适度的竞争对林木促长是有利的。
4 沙棘扦插育苗试验
张连翔[6]以传统的单株均匀式扦插模式(株行距4 cm×5 cm)为对照,采用2~3株/丛对沙棘嫩枝扦插育苗进行了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增加育苗成本、不降低苗木产量的前提下,采用适度聚集式扦插,能显著提高苗高生长量和苗木鲜重,与惯常的均匀式单株扦插相比,适度聚集式扦插2~3株/丛)在平均苗高、平均地径、苗木总鲜重3个指标上分别高出1.70 cm、0.02 cm 和50.33 g。经检验,除地径外苗高和鲜重皆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从而使苗木质量得以提高,而且这种差异是以不增加育苗成本、不降低单位面积产苗量为前提的,这就是本项试验的根本意义之所在。然而在平均地径方面,之所以未能达到差异显著程度,这可能与沙棘嫩枝扦插苗生长期较短、扦插密度较大有关。因为通常情况下对插穗来说,其首要对策是生根成活和一定量的高生长,亦即“生存和高生长对策”占主导,尽管说地径生长与高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一方面其变化尺度甚微,难以精准检测得到,另一方面径生长可能存在相对的滞后性。
除上述所列举的例证外,一穴双株(或多株)新栽培模式还在梨树、桃树、桑树(饲料桑)等的经济林中成功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