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技术
2022-03-16杜元军房彩丽
杜元军,房彩丽
(1.沂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临沂 276400;2.沂水县国有沂河林场,山东 临沂 276400)
1 生态公益林现状
根据沂水县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沂水县现有林地面积为9.2万hm2,其中乔木林地分布最多,面积8.3万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0.4%。林地中公益林面积3.4万hm2,占林地面积的37.4%。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2.2万hm2,占64.8 %,省级公益林面积为0.7万hm2,占19.9%。全县国家级公益林中按龄组分,近熟林面积0.3万hm2,占13.6%。成熟林面积0.2万hm2,占9.8%。幼龄林、中龄林占比较高,达到23.4%。
2 指导思想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指导,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的工作要求,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基础上,通过必要的修复和提升措施,合理调整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和径级结构,扭转公益林的退化趋势,提高森林质量,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一体化治理,为探索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提供沂水方案。
3 修复与提升原则
3.1 依法采伐、科学修复
严格按照公益林管理政策、技术要求进行采伐。采伐林木后,视林分情况和经营目标开展科学补植补造,选用珍贵乡土树种,大力培育针阔叶混交林,充分利用营养空间,不同树种合理搭配,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优化林分结构,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促进森林健康稳定。
3.2 尊重自然、绿色修复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演替规律,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人工补植,开展公益林修复提升改造,培育形成自然度高、稳定性强的森林群落。
3.3 保护优先、合理修复
项目区属生态脆弱区,严格将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贯穿在修复的全过程,在维护生态功能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开展修复,合理选择修复方式,安排修复时间和工序,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避免其生境破碎化。
4 公益林退化原因
4.1 森林类型相对单一
沂水县现有公益林均是人工林,但人工纯林的面积比例远远高于混交林比例,森林类型相对单一。主要树种为松柏类,这样就导致了森林抵御病虫侵害的能力相对较低,森林火险发生几率大,特别是近年来,受台风、暴雪、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生理老化、人为因素等综合影响,形成了一些生产力低、功能效益差的林分,使得森林健康等级低,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较差。
4.2 森林经营意识不强
森林经营意识不强,缺乏全周期经营规划设计,重造轻抚、重采轻育,重利用轻给予,尤其对中幼林抚育间伐积极性不高,导致林分郁闭后林木生长受限,导致林分退化。
4.3 受资金等方面影响
由于受资金等方面影响现有森林资源没有及时进行抚育更新,使得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分过密,树木自然整枝高度上升,林内卫生状况差,林木生长缓慢,蓄积量低等诸多因素,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林分生长势衰退、趋于老化。
5 退化林修复与提升的意义
沂水县公益林多为针叶纯林,主要树种为黑松、赤松、侧柏等,林相单一,森林群落结构简单,林分密度过大,森林景观效果欠佳,生态效能低下,难以发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主体生态功能,且公益林中近熟林与成熟林栽植年代久远,已进入衰退期,林木生长势差,退化严重,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减弱。通过开展生态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一是对现有林分针对性地采取抚育措施,优化林分经营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生长量、增加林木蓄积量,同时获得高品质木材,不仅提高了林地生产力,还能保持、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二是培育兼顾生态防护要求和林产品生产的多功能林,培肥林地土壤,林分的生长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了林地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三是促使林木生长状况逐渐趋于健康,林分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获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促进沂水县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
6 修复提升类型、方式和措施
6.1 退化公益林修复
6.1.1 修复类型。依据公益林退化等级、树种组成、龄组和林木退化状况,主要分择伐补植、抚育和综合3种修复类型。
6.1.1.1 择伐补植修复:主要适用于不同退化等级、近熟和成熟退化人工公益林。
6.1.1.2 抚育修复:主要适用于不同退化等级、中龄阶段以及受自然灾害、自然老化等因素引起的大面积林木死亡、不利于健康状况的退化公益林林分。主要是利用间伐对枯死、濒死木进行清理,保持林分健康稳定水平。
6.1.1.3 综合修复:主要适用于用一种修复方式难以完全恢复林分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公益林林分。通过多种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改善林分生境,恢复林分的正常生长,形成复层、异龄、多树种混交林,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6.1.2 修复方式与措施。择伐补植修复、抚育修复、综合修复。
6.1.2.1 择伐补植修复:根据退化公益林现状,择伐补植修复作业小班严格按照天然林保护、国家级公益林管理政策与技术要求进行采伐。单株择伐:小班内枯死木、濒死木和受害木群状分布特征不明显且呈零散分布的林木采用单株择伐;群状择伐:小班内枯死木、濒死木和受害木群状分布特征明显的区域采用群状择伐;补植补造:在郁闭度低的林分或林窗、林中空地等,或在缺少目的树种的林分中,补植目的树种,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抚育修复方式。
6.1.2.2 抚育修复:抚育修复主要有间伐、补植补造、促进复壮等修复方式。间伐:适用于通风、透光、卫生条件差,树种结构、密度结构不合理的林分;促进复壮:适用于天然落种或萌生能力强,或通过人工措施加强林地管理可恢复正常生长的林分。
6.1.2.3 综合修复:综合修复主要有择伐、间伐、复壮、补植等,根据公益林退化情况综合使用。
6.2 森林质量提升
森林质量提升主要是对未达到退化公益林标准的低效公益林,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综合提升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过程。实施森林质量提升的目标是改善公益林的树种组成、林龄和空间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林木生长发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健康,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培育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6.2.1 森林质量提升类型。主要分为间伐补植提升和间伐提升2种类型。
6.2.1.1 间伐补植提升:主要方式有间伐、补植补造、定株、修枝、割灌割藤、松土除草、施肥、浇水等措施。
6.2.1.2 间伐提升:主要方式有间伐、定株、修枝、割灌割藤、松土除草、施肥、浇水等措施。
7 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7.1.1 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项目组织实施,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政策问题,落实政府有关部门对项目的职能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7.1.2 建立工作专班,推进工作进度。抽调林业技术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制订细化方案和月度计划,细化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加强项目前期研究、中期进度统筹、技术服务、重点难点问题攻关和后期项目总结,确保项目按进度推进。
7.1.3 实施绩效考核,推动落地实施。按项目实施的进度和成效评价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公布工程的实施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并接受本地区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定期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认真落实项目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建设目标。
7.2 管理保障
7.2.1 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工程实施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维护该工程计划的严肃性,未经科学审议,不得擅自更改工程设计。
7.2.2 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质量追究制和举报制、竣工验收和审计制度。
7.2.3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收集和整理包括项目前期立项决策、规划(实施方案)与作业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质量评价文件、与工程有关的管理文件、财务文件、电子数据和改造前后及施工过程中的影像资料等档案。
7.3 技术保障
7.3.1 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严格执行退化公益林修复、森林采伐、森林抚育、生态公益林建设、造林、林木引种等技术规定,按作业设计施工,认真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科学合理安排林木采伐、抚育作业、造林补植等作业方式,切实减少森林资源浪费、减轻作业对区域生态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7.3.2 加强施工技术培训。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技术性障碍因子,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施工期间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
7.3.3 加强技术研究积累。实施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的林地应作为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重点区域,设立固定样地进行定期观测,掌握林地动态变化,总结不同改造方式、技术措施的成效与经验,为区域公益林修复提供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