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深刻意涵和实践理路

2022-03-16史会景

理论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党弘扬中国共产党

史会景,于 镤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2.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0)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8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发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的号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有必要从学理上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意涵,结合时代特点把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

任何精神文化作为社会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理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嬗变

精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现实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国外商品进一步促使自然经济解体,旧的生产方式逐步衰落,社会结构逐步走向瓦解,封建地主的道德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道德、新精神、新文化来整合社会意识,凝聚民族力量。此时,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为新道德、新精神、新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必要条件。1840年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逐渐形成并迅速壮大起来。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全国约有产业工人260多万人[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日渐凸显,随之要求调节社会利益冲突,重构一种新的道德规范的愿望尤为强烈。而这种新的道德规范不能是封建地主阶级固守传统秩序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封建伦理,也不能是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强烈呼吁但无实质性作用的民主、科学、人权,等等。无产阶级追求的是敢于冲破封建道德规范桎梏,推翻阶级压迫并最终实现国家、民族和个人彻底解放的新精神文化。由于中国的大多数无产阶级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追求的解放和中国人民向往的独立、民主以及自身解放的美好愿景具有一致性,这就使得工人阶级能够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斗争中。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并逐渐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五四运动前后,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的变化虽然为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这一条件并不一定会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虽由战前58万至100万人左右发展到战后的200万至250万人[4],但此时并没有产生无产阶级需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表明精神力量的产生不仅需要客观物质提供条件,也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给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带来了光明前景,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滋养和理论源泉。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的觉悟,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均以失败而告终。此时,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新思路,以其科学性、发展性、可行性被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为例,1920年8月,毛泽东在给身居法国的蔡和森的回信中写道:“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5]中国的先进分子通过对纷然杂陈的社会思潮“推求比较”和艰难抉择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三)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化认同基础,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换言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这为马克思主义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提供了结合点和生长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6]12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内在基础。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坚持的人民立场相融通,都为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这些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四)实践基础:建党与党建的革命实践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联系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过程,是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立足于中国实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鼓舞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建党精神。甲午战争后,中国遭受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许多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胸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然而,在现实面前,抽象的理想抱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转化为实际的革命行动,即便转化成实际行动,也不一定能够在困难和风险面前经受住各种考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当时尚在苦闷中彷徨的中国知识分子,迅速地将目光由西欧转向俄国,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人意志品格的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既包括建党实践,也涉及政党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实践中也正是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抛弃了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潮,清除了损害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等消极因素,锻炼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意志,塑造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最终,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实践和党建实践中,将抽象的理想和信念、初心和使命与现实的革命斗争相结合,使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的磨炼中始终保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本色。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8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分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元气和志气、底气与勇气、血气与锐气、骨气与正气,四者紧密相连、互为依存,共同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意涵。

(一)元气与志气: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元气和志气。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现实规律性的反映,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或希望,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不但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它的致命矛盾,而且也难以挽救其最终灭亡的命运,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7]1,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分水岭。回顾历史,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本质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3中国共产党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饱受磨难而初心不改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人民经风雨历忧患、同呼吸共命运。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就会思想颓废、萎靡不振,那么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风险挑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破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错误认识,而且从不放弃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这一政治元气与志气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二)底气与勇气: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底气与勇气。理想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赋予人的活动以意义和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以勤劳、智慧、英勇、顽强的精神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现实条件,人民坠入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深渊。自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开始了对救亡图存、强国富民道路的漫长探索。虽然一次又一次失败了,但每一次失败都在为下一次的努力积蓄力量。直到一批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救民众于水火的先进分子,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初心使命的召唤下,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站在时代前列,同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带领中国人民结束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沉重劫难,团结全国亿万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断衰落的历史颓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破浪前行,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和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血气与锐气: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面对危险时敢于挺身而出、牺牲自我,面对逆境时敢于迎难而上、坚决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气与锐气。在追求崇高的理想过程中,难以避免经历困境和经受苦难。困境和苦难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斗争则是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不仅有冲在一线、领导罢工运动的工人领袖党员,也有运笔如枪、传播真理的知识分子党员,他们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穷凶极恶的敌人进行殊死斗争,构筑起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1927年4月,李大钊在狱中22天受尽各种酷刑、威胁和利诱,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任何党的机密。1931年4月,邓恩铭在敌人监狱里,领导被捕党员和其他犯人秘密建立党支部,鼓励狱中难友坚定斗争信念和革命意志。邓恩铭殉难前写下“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8]的悲壮家书,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死得其所的斗争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但砥砺着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独立、解放和复兴大业,也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一次次来自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领域的严峻考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无数次斗争中淬炼了坚强不屈的斗争意志,锤炼了临危不惧、不畏艰险、一往无前、敢于斗争的风骨和品质。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热血报国的铮铮誓言。

(四)骨气与正气: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党员做到心中真正有党和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全体党员应当遵守的政治纪律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与正气。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能仅靠一腔热血、满怀豪情,还需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党员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7]14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党章和相关党内法规对党员的普遍性约束力,也要培养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及能力。回顾历史,对党忠诚体现了共产党员刚强不屈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操守。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清党”大搜捕和《共产党人自首法》颁行,“许多不坚定的分子和投机分子跑的跑,叛变的叛变。那时报纸的广告栏里,常登载着一排排退出共产党的声明。”[9]而有的共产党员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献身精神,以“头可断,血可流,此志不可移”的革命气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夙愿不仅要靠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也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不负人民体现了共产党员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10]党员、干部只有把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转化到实践中去,才能赢得广大人民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

三、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研究伟大建党精神不能停留或满足于理论建设层面,关键是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把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到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实践中去,发扬共产党人优良传统,为新时代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提供精神动力。具体而言,要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说服力、实践改造力、价值引领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去,筑牢信仰之基,进一步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来。

(一)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厚植信仰根基

任何精神文化要在实践中得以传承与发展,必须回答时代问题,满足人们实践需要。唯有如此,这种精神文化才会符合人们利益需要,才是有价值的文化。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发展、国家富强过程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厚植信仰根基。一方面,要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说服力。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但凡理想滑坡、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就会自乱阵脚,甚至不战自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11]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表现为“文化困惑”“精神荒芜”和“信仰危机”。因此,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理论说服力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党员、干部不但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还要研机析理掌握科学方法,实现从零散到系统、从粗浅到精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跃升,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根植头脑、融入血脉、化为行动。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人民立场,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另一方面,必须回答时代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大众接受、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回答人们迫切关心的现实问题,才能增强理论对现实的回应能力,从“空洞的”理论世界回归“生动的”生活世界,才能使伟大建党精神更具有解释力、说服力和吸引力,使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6]137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般而言,一个政党的全部领导活动和建设活动,都需要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如果不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精神动员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尊重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领域的主体性、主动性地位,一切发展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正当理由。

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凝聚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真正将亿万人民写在心中。如果不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那么就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无法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凝聚作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出发,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员力。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凝聚社会、指导实践、激发动力的功能。新时代,共同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亿万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员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斗志和责任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伟大建党精神感召下,朝着共同富裕的道路稳步迈进。

(三)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结合新的历史特点进行伟大斗争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生成的优秀精神成果,同时也是凝聚和鼓舞人民群众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对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排除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我们要始终以昂扬奋进、坚韧耐久的精神状态接续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第一,要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为着力点,加强斗争的调查研究能力。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国际格局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蔓延,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世界进入政局动荡和国际冲突多发期。因此,我们应通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提升观察世界、判断形势的能力,以只争朝夕、敢于担当的拼劲和闯劲在斗争中把握主动权、掌握大方向。第二,要主动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坚定斗争信念。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仍有弱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同困难作斗争,既需要积基树本的物质力量,也需要顶天立地的精神力量。因此,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党员、干部的斗争信念,在困难面前不得“软骨病”,不患“恐惧症”,发扬顽强的斗争精神,锻造高超的斗争本领。第三,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讲究斗争方式方法。当前,针对一些人或势力故意散布否定或歪曲党的历史的错误思想、观点和言论,要讲究斗争策略,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立场,敢于揭露和批判丑化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潮。

(四)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延续性,自形成以来就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实践活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需要认识问题、破解难题、解决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直面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除,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

前进道路上,我们党要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免疫力,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把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必修、常修的终身课题。一方面,要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思想建设包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等基础性建设。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真理观,又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理想信念、初心使命、革命意志等,能够充分与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等具体内容相互衔接。因此,应当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筑牢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免疫力”,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实现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同时发力,巩固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成果。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推进党的建设的力量源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服从党组织决定、遵守党组织纪律的自觉性。同样,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也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成果,营造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氛围。因此,要把制度治党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体落实到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各项法规制度中去。只有实现两者正向激励与警示震慑相结合,才能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巩固党的建设成果。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伟大建党精神永远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砥砺前行中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新的征程上,只有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凝聚和领航作用,才能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此外,我们也要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建党弘扬中国共产党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