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
2022-03-16耿步健高雨童
耿步健,高雨童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改革开放以后,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一度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1]。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形成了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促进中国和世界不断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世界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生态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从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到引领世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一方面,我国“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3]392,生态环境治理欠账较多、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3]232;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长,需要下大力气“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3]232。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并接续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初步探索成果,团结带领党和人民创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而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当代中国版本或风格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4]。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理论根基。对18、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成果的批判与继承,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形成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人的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的辩证统一,主张以物质变换为主要内容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努力达到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协同共赢。第一,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5]209,自然界是人外在的身体。这就是说,自然和人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01。这其中既彰显了人的社会属性,也标志着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但也应该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和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在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关系问题上,尽管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统一,但马克思也强调人同动植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5]209。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对待与环境的每一次平等相处,而不是醉心于所谓的“人类的胜利”,否则就如恩格斯所言“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二十世纪上半叶频发的生态环境灾难性事件,以及近几年的极端天气,使人类遭受了因无视自然规律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的无情惩罚。这似乎在暗示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只有尊重与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尊重,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和谐共生。这也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独特理论魅力和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也正基于此,多次提醒我们要学会改变人类自身的一些行为。比如,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曾经是“强求改变、绝对征服”[7],热衷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在受到大自然的种种负面反馈后,我们应该从过去的那种态度中吸取教训,逐渐向纠正人们错误的生态行为转变。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关注生态问题,其中涉及许多关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都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孕育了诸多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如先秦儒家的生态整体哲学、生态道德价值、生态经济思维等,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道家“道生万物”“物我同一”“无之为用”“物无贵贱”“道法自然”“自然无为”“节俭寡欲”“返璞归真”的经典论断,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对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尤为重要;佛家“缘起论”“心灵环保”“庄严国土”“众生平等”“戒禁杀戮”等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前生态伦理思想的完善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儒道佛三家在生态智慧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张“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天人合“德”,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与儒家天人合“德”相区别,道家以自然主义为原则,用自然的“道”来解释“与天为一”,其实质是天人合“道”。佛家则提出了“天人合一律”,其“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宇宙都是从本性里变现出来的。总之,早在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时代,中国古人就提出了“天人合一”,并以此作为最高境界。今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中也有许多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思想遥相呼应的理念和观点,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尤其是,秉持着把我们的世界建设成更加清洁美丽的和谐世界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理念”[8]435,这与中国古代强调人与自然同命运共发展的生态思想高度契合,同时也表明中国古代天下观为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全球观的生成奠定了重要文化根基。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诸多智慧,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提供了丰厚养分。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探索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探索成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经验借鉴。任何理论的探索都来源于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求发展、谋创新的同时,他们用关注长远未来的生态眼光,将环境保护视作推动社会前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毛泽东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同志本人对林业资源十分重视,在他看来,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他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大力发展林业、保护林业;此外,他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对我国水利资源利用等问题都有着深刻论述。毛泽东同志还亲自主持起草了“农业十七条”,提出加强农业建设、治理江河、植树造林、造福人民等生态文明思想。邓小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邓小平同志在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指出生态环境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要靠科学”[9]。1982年11月,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举行,邓小平同志为此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0]21,成为后来我国开展全民植树造林运动的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开创性实践。继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江泽民同志多次重申绝不能走挥霍浪费自然生态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1]464,强调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做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11]533。胡锦涛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开创提升。进入21世纪,针对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同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进行系统的谋篇布局,探索出了一条超越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和阐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满着生态辩证思维和生态经济智慧,是新时代有利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重要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尊重、保护、发展生态环境,将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的主要内容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12],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稳固”[1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彰显了其独特魅力和独特价值,主要包括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价值旨归、建立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石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体系、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治理的新高度、实现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新超越。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人民”展开,关注人民需求、倾听人民诉求、了解人民渴求。站在人民的立场,去解决人民反映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理论特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我们党是真正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有温度的政党,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深厚而宽广的人文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关键少数”:“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13]26-27,这是多少金钱都不能代替的。他反复要求各级政府要将“人民”视作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3]87的生态价值理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13]34,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号召我们:“从现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8]376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导向,同时也是这一思想生成发展的重要逻辑主线,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科学学习、认真把握和主动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引领我们拥抱美好生态环境、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一起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企业和个人或因受短期利益驱使,或因未能够准确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10]377“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4]323等改革话语的深刻内涵,没有很好地警觉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有意无意地误入西方式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以往“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既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挥霍与浪费,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并继而反噬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形成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瓶颈,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唯物史观。“生态文明建设始于人,建设过程在于人,落脚点也是人”[15]。总结历史经验,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16]355,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生态唯物史观的彰显。
(二)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石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它对自然本体论进行了深化,对生态价值论进行了拓展,对自然生产力论进行了延伸,对生态民生论进行了丰富,对生态历史论进行了创新,对生态治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其中的“两个共同体论”“两山论”“文明兴衰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三大支柱。
“两个共同体论”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命共同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8]39,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关系。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46。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创新重要内容的“两个共同体”理念,内含了体现生态向度的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社会向度的人与人的和解(即“双重和解”),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与指导。
“两山论”是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40的论断。“两山论”充满着辩证法色彩,同时又很好地彰显了我国生态治理思路的全新演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指出,生态系统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还表现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回望过去,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路上,人们往往只看到要发展经济、建设“金山银山”,必然会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牺牲绿水青山,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两山论”体现的是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双碳”的目标,因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深刻领会“两山论”,对于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3]232“努力走向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新 时 代”[13]35意 义重大。
“文明兴衰论”是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374。“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它的本意是指家或者我们生存的环境。但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将“生态”与“文明”联系起来进行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究不断演进的“生态”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以“文明兴衰”为要义的生态历史观,这对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本体性具有登高望远的意义。古往今来,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基本呈现积极正相关态势,即良好生态环境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生态环境的极端恶化必将损害和毁灭人类文明。这说明,只有“生态兴”,才能孕育和发展出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文明兴衰论”既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为我们厘清生态与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生态思维方法论。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治理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极大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增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自觉性与生态治理能动性。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作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更加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完善的体系、更科学的指导和更强大的动力。
中国绝不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座孤岛,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因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弥散性、全球性而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世界全局、审时度势,不仅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而且基于全球生态治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主动融入全球绿色治理体系的积极作为,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情怀、全人类情怀和历史主动精神,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治理的新高度。一方面,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全球绿色治理体系至关重要,这是一份“价值选择”,更是一份“绿色责任”;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13]37。有英国学者指出,“生态文明”一词出现在了中国中央政府文件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文件中,足以表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全球有目共睹,除了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解决中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挑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还可以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示范,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进而有利于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17]155。这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战略高度,也具有全球绿色治理的广度。从中国出发,向世界迈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再仅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发展,而是有了更高站位、更远目光、更大步伐。
(四)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超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界一直存在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争论,该争论关乎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倍受中外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选择坚持尊重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就是走向自然中心论;相反,选择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然结果,就是走向人类中心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沟壑,该问题在学术界也成了“遗留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石,在强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双重超越。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片面的人类中心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科学自然观,在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特别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从而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科学自然观超越了片面的人类中心论。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片面的自然中心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过去那种将“生态”与“发展”对立的观点不同,它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第一次辩证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低碳发展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5]529(即“人和自然的统一”)思想的继承发展,超越了片面的自然中心论。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双重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自然主义出发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并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出发理解和把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自然主义,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两大和解”中“人与自然和解”的思想,使“人和自然的统一”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历史的自然(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历史(人道主义)在新时代获得完美的辩证统一,真正实现了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新超越。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的世界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实现了古老文明形态与现代化国家建制相契合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不断走近国际治理舞台的中央。这也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成效及其中蕴藏的生态智慧得以传播,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治理和美好世界家园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开启了建设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
(一)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一直以来,生态问题都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生态赤字、生态危机、自然灾难、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此大背景下,我国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命题,就立刻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打造蕴含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此理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能让世界各国人民从生命与共、命运相连的意义上,更好地理解、参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怀揣更为强烈的建设美好家园意愿参与到全球生态治理的大队伍、大环境中来。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给出了中国样板、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从而更加彰显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8]364。
第一,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相适应,积极倡议“一带一路”绿色建设行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8],积极参与全球“绿色”行动,主动拓宽全球治理路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筑与推行贡献积极力量。
第二,主动加入《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积极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国际会议,积极履行相关条约义务或主动承担全球生态治理责任,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同时,提供“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13]260等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努力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保护等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
第三,定期举办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积极承办“中非合作论坛”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等国际生态治理会议,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行动、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和全球生态治理的正确走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提出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16]436等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主张,使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者。
(二)为增进世界人民的民生福祉积极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美丽中国梦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自身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19]8。由此不难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也具有宽广的世界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26,不仅仅是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的,也是针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的,因为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良好生态环境都是一种公共性、基础性保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将成为不可能。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主动担起时代大任,表明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并与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成果分享,以求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3]525。在其后众多的外交场合和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国际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民生福祉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为增进世界人民民生福祉积极贡献力量。
虽然西方国家也讲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为主导原则的社会,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支点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表面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背地里在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它割裂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性,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和资本对利润的疯狂追求。正如大卫·哈维所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就是“仅仅在‘事后’干预”[20]430,因为“对环境正义的关注(如果它们真的存在)严格地服从于对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和资本积累的关注”[20]431。即便是事后解决环境问题,也是由发达国家的寡头资本“对全世界资源进行技术上先进的垄断管理”[20]439,把生态问题要么甩锅为人口增长,而并不挑战“与环境问题对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20]439,要么甩锅为众多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造成的,从而利用环境问题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特别是“不平等的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20]449造成了发达国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只有一种,即“污染源转移”或“污染物转移”,毕竟“富人不大可能‘不惜一切代价’……反之,根本没有能力承受损失的穷人则很有可能为了一笔微不足道的钱而牺牲它”[20]424。这也充分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治理不可能为提升世界普惠型民生福祉贡献什么积极力量。
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一开始产生就致力于普惠意义上的民生福祉,在搞好自身生态环境治理服务本国民生福祉的同时,努力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而服务世界民生福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会像西方发达国家搞生态霸权和生态帝国主义,更不会成为西方人所想象的可怕的“墨菲斯托”[21]264,在生态环境治理和民生福祉上中国绝不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21]273。我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目的就是为各国人民谋福祉、作贡献。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特别强调要把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3]473为目标作为重点来指导当前的全球生态治理。在同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着力实现共享发展、绿色发展”[22]。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更是在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362的同时,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持续不断努力,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为更好地增进世界各国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永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13]261。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永远心系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6]436。
(三)为人类文明走向新形态擘画美好蓝图
历经原始、农业、工业发展时期的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黄色文明”与“黑色文明”。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人类开始思索自身未来应如何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也兴起了各种各样的绿色环保运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此背景下孕育产生的。
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了过去的新型文明,是一种以绿色理念、生态思维积极建构起来的新型绿色文明。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对人类服从自然的“黄色文明”、人类征服自然的“黑色文明”的时代性扬弃与超越。我国倡导的“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1]211也日益成为全人类反思过往生产生活方式后的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直以来,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6]10。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及生态自然规律等相关认识,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则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正确把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与机遇并存,以绿色发展为必然要求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旨在为人类文明走向新形态擘画美好蓝图、创造美好光景,从而更好地为世界人民谋发展、谋进步、谋幸福。放眼未来,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中国无疑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为世界生态环境向好发展贡献重要理论力量,甚至成为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迈向现代化征程的强大物质力量。现代化进程虽不能一蹴而就,但在持续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稳步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会扛起时代大旗,用最坚定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为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底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山辟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面对旧文明形态发展存在的生态环境悖论,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16]424,我们必须勇于担当、不惧困难、同心协力,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行动导向等相结合,努力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迈向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共创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