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重逻辑

2022-03-16罗建文

理论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逻辑现代化

罗建文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64,“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63,这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68,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形式,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人民走向现代化目标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与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体智慧结晶。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更好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理论逻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这些规律既有自身内在要素组成结构中的规律,也有自身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规律,还有自身发展现实进程中的规律,“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2]254这些规律有些隐蔽在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之中,也有一些规律存在于历史进程的复杂现象之中,需要人类凭着理性的智慧和探索的激情才能“发现这些规律”和掌握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去寻找和探索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把握“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的动力”,理性认知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更好地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2]256。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理论逻辑和规律,也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法则和探索方法。唯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理论逻辑和内在规律,才能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性自觉,才能形成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为自觉和意志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理论逻辑,是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内在要素之间的,决定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向、进程和性质的内在必然性和特质规定性。这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文明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规定性,也是有别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和其他所谓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规定性。离开了这些内在必然性和特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改旗易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变质变向了。

第一,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结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准则,离开了这一规律和准则我们的道路就会出现错误或变质变性。恩格斯告诫我们:“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2]601这既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态度和理性把握,更是对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理论逻辑的科学判断。任何将社会主义固化为某一种理论、僵化为某一种模式、弱化为某一种思潮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逻辑,都是十分有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和理论逻辑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思想基础和认知逻辑。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南。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南和正确的方向指引,就不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从而取得最后胜利。同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引就很难有成功的革命实践。因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能转化为巨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1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根本指南和思想指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真理力量和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66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关键的一条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马克思主义指引方向、照耀前途,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提供克敌制胜的方法论和真理的力量。“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66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指引下克服各种困难和险阻,战胜敌人和挑战而形成的,因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根本保证和政治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革命和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形态,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革命对象的顽固性和强大性、革命历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都超出人们的想象,没有坚强的政治集团来组织和领导,没有“特殊材料”和“铁的纪律”组建的政党来指引和实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很难形成的,更难在艰难困苦中坚定不移地行稳致远。科学社会主义的早期思想家基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反复强调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无产阶级政党是由本阶级及其忠实的同盟军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进性和战斗性,又由于代表和忠诚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强支柱和核心力量。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品质和阶级属性决定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站在无产阶级革命和运动的前沿,动员和组织各种革命力量努力奋斗,“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3]413“历史和实践都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65,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功的政治保证,是领导各族人民探索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力量。

第四,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目标和根本标志。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夺取政权并建立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是革命的目的和终点,而是新的革命的起点和更好推动全世界无产者解放的重要手段,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才是自己的目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3]421,建立自己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兑现自己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党领导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39,贯彻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取得重大进展,创造了追求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依靠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勤劳智慧,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内涵,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权利,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1]41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政治基础和制度逻辑。

第五,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辩证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渐进性有着科学的预测和辩证的分析,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必须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还可能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渡和低潮时期,还要经历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长久阵痛”后分娩的曲折阶段,因为社会主义往往“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4]363。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性失误是可能的。无产阶级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建设必定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认识,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本质要求形成正确和深刻的理性自觉,我们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觉者和真正主人。科学社会主义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需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和踔厉奋发,为此,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奋斗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了谋求自身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4]103所以无产阶级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满怀完成这种使命的英勇决心”,“要解放那些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4]103。7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必然经历艰难的探索过程,必然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误的教训,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秉着勇于探索真理和善于总结教训的勇气和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辩证逻辑。

第六,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最终动力和价值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批判和否定上,也不仅仅是局限于打破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束缚上,而且更注重从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社会制度对人的约束的解放上,更注重建构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人联合体”[5]。社会主义始终应遵循解放全人类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始终着眼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无穷的动力源泉,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描绘了最终的美好蓝图。7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让世界更多的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未来希望,也让更多的人民充满着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自信,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价值目标。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6],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所谓历史逻辑就是研究对象发生发展历史进程中呈现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它是贯穿在历史进程的始终、对历史进程的属性和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历史规律性。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某一历史进程的历史逻辑,有利于推进某一历史进程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和坚定关于研究对象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因此,深刻认识和准确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历史规律,对于增强和坚定中国道路的历史自信,凝聚和吸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智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动精神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政治保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根本的特征。无论是走过中国式革命道路,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论是克服和战胜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险阻,还是战胜各个历史时期的敌人和灾害,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发展大局的命运所在、希望所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65因此,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最根本的历史逻辑和政治优势。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制度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建立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政权。确保人民群众的革命成果和人民江山不变质和不变性,就必须建立和巩固最能体现和最能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制度。政治是经济利益最集中的体现,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2]257。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首先要确保的是自己阶级及其同盟军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就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根本手段,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充分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是最有效的民主制度形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思维方式上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关系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发现最隐蔽的秘密,发现隐藏着的基础。”[7]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这个基本思维和历史逻辑,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状态和规律,制定出相应的社会革命和“政治形式”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社会革命和政治斗争的全面胜利。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历史变迁基本规律和“最隐蔽的秘密”找得最准、政治形式中“隐藏着的基础”把握得最透彻的历史智慧。

第四,尊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才能夯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经济逻辑和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决定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道路走向的根基和前提。7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告诉我们,不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不筑牢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就不可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的道路自信就不可能形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7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建设,不仅根本改变了旧中国民不聊生、贫穷落后的面貌,建立起世界上最完整的国民生产体系和工业体系,而且还在许多经济领域和国民生产领域引领世界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走出低谷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应我国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状态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伟大创举,也是与我国社会制度优越性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佳结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必然要求和经济制度逻辑。

第五,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胜利之本,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坚强后盾。维护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对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党的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和人民军队的建设,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学说在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上的最好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保证。历史与实践证明,“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9]1074无论是抵御外来侵略,还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和建设祖国,人民军队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钢铁长城,是捍卫国家主权、守护人民幸福、维护社会安定、保护发展利益的坚强依靠。特别是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局势中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因素日趋凸显的背景下,“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1]52-53这是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所必需的安全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必要保证。

第六,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变色和不偏向的精神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保持自己属性的基因,是影响和制约一个民族国家发展道路性质的最深厚、最广泛的内在规定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和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深厚力量和血脉本性,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和革命先进文化是保持中国道路方向不变、颜色不改的精神标识和不竭动力。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先后呈现出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浴血奋战为精神主题的革命斗争文化,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为精神主题的艰苦创业文化,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精神主题的改革开放文化,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砥砺奋斗为精神主题的民族复兴文化,集中彰显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和优良传统的血脉赓续。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文化积淀和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第七,健全的法治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必然选择。中国人民多年来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和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上升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决不容许任何人肆意破坏和为所欲为。因此,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就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大事。历史和实践证明: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息息相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因此,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确保司法公正、强化法治监督、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夯实法治社会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前迈进的有力保障和政治逻辑。

第八,忠实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初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告诉我们,“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初心和历史使命,也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紧跟共产党干革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内在动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证明,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并竭尽全力去实现和维护,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执政初衷。百年奋斗历程铸就了人民至上的历史丰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其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66。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力量源泉和事业不断胜利的历史逻辑。

第九,全方位开拓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思想境界。马克思认为,创新的根本内涵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并应用到社会生产和历史进步中去,因而科学创新“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0]。创新不仅带来生产技术的革命和人类知识的新发现,而且必将带来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历史运动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新发展。在中国社会迈向人类文明新进程中,要打碎一个旧世界、不断创造新世界,要克服各种复杂困难、战胜各种各样的敌人,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制度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住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1]69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创新思维和能够创造更多人间奇迹的历史逻辑。

第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立场。纵观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历史,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外在的力量、模仿别人的做法、跟随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不需要立足于自己民族的努力奋斗就能够走向富国强民的先例;相反,最终的结局要么是成为别人的附庸而卑躬屈膝,要么就是受尽欺凌而惨遭失败。因此,中国人民“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67,始终依靠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敢于和善于战胜国外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和孤立封锁,夺取了民族进步和国家强大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国际视野和应对国际乱局的历史逻辑。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实践逻辑——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要求的客观必然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总是蕴含着自己内在的真理性本质和必然性联系,它们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历史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4]811,就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历史实践进程中真理性本质和必然性联系的把握和认识了。对这一点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全面,我们越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因此,对历史实践进程中真理性本质和必然性联系的把握和认识,就是遵循和坚守历史的实践逻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只有努力做好当下的实践才能在未来的历史中不留下遗憾,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因此,在实践进程中就必须遵守和坚持一系列必要的准则和原则。实践逻辑就是根据研究对象内在的必然性联系和内在真理性原则而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进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通俗一点讲,就是在与实践对象、实践进程、实践行为和实践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实践主体必须遵守的内在规律性和必须坚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实现从理论认识到客观实践进程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遵循和坚持相应的实践逻辑,主体在实践进程中才不会犯颠覆性错误和根本性失误,主体才能有效链接和跨越理论认识与实践行为之间的距离和隔阂,才能更好地达到主观预期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必须遵守其实践逻辑,这条人间正道才不会变色和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此,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就必须遵守和坚持自身应有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告诫全党的原则和要求,“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7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就是我们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成果付诸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时,所必须坚持的方向性要求和基本原则,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未来实践中的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的必然性准则和根本保证。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共同认知和精神财富,值得中国人民倍加珍惜和永远坚守。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价值逻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的现实必然性

要阐述清楚价值逻辑的基本内容,首先要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二是价值选择或价值行为究竟是人的主体性问题还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实践问题?三是价值逻辑是什么?四是历史实践中价值逻辑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包括哪些方面等。价值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的体现,这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是主体的“实践过程”,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反映,既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态度表达,也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具有的主观属性,例如效用、意义、满足主体的需要等。人们的价值行为都是价值关系的体现,因此,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等价值实践行为既是主体属性的体现,也是主客体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决定和制约主体价值行为属性和方向的“实践过程”的价值关系准则。所谓价值逻辑就是主体在自己的价值实践中作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时所坚持和遵守的价值立场、价值意志、价值要求、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等价值关系的必然性要求和内在规定性,是决定主体作出相应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价值逻辑是贯穿人们价值实践进程中有关价值意志和价值精神、价值选择和价值评判、价值要求和价值标准等协调历史实践中人们之间价值关系、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客观准则。主体的实践行为究竟为谁服务、行为出发点及其最终目标是什么等基本问题,就是实施主体行为时所遵循和坚持的价值逻辑的基本内容。

历史活动是人们过去的价值实践行为,是由那个时期的人们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决定的。关于人类历史实践的价值内涵问题,“就历史逻辑而言,合理的结论和评判是:价值不仅仅是文化的灵魂,同时更是人类历史的导向标。”[11]这种“人类历史的导向标”就是由当时人们的价值实践的价值逻辑决定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253只有有了一定的价值逻辑作为历史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和“导向标”,人们的历史活动才会按照自己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意愿来“追求某种目的”,才会产生“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历史活动。因而特定历史实践活动都是受到特定价值逻辑的决定和指导的,这种价值逻辑在历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客观的和实实在在地发生效应的。所以,有学者把价值逻辑的特性总结为:“历史学家总是受到内容方面确定的价值的指导,这些价值是从他所关注的历史文化生活中获得的。唯一重要的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发展一般说来都具有绝对客观的意义,也就是说,某些与文化生活相关联的价值必定是绝对有效的。”[12]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所遵循和坚持的价值逻辑在特定的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绝对客观的意义”,它决定着历史活动的性质,决定着历史道路的选择,还决定着历史活动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同情、肯定、支持和拥护。因此,人们尊重历史选择和评价历史属性也就必然要尊重那个时期的历史主体和人们的价值逻辑,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价值逻辑,包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进程中逻辑起点的价值理念、逻辑进路的价值选择、逻辑归宿的价值目标和逻辑标准的价值要求等多方面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价值进程的逻辑起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为社会主义奠定了价值实践的基本理念和逻辑起点。“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共产党人的一切“运动”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幸福,代表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毛泽东也做过充分地论述:“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光明磊落,人民群众就会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9]1004-1005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从几十个人发展壮大到九千六百多万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3]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接续奋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会有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价值实践的逻辑路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9]1096人民群众永远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依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4]61“不断造福人民,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15]民生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兜底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兑现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政治承诺的现实体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和细处,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发展才会获得无穷的力量源泉。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动力源泉,切实激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励人民群众创造活力的释放,让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之美和创造之实。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进路。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价值实现的逻辑归宿。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814,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确保“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3]308。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不仅体现了社会财富的充分供给,更体现了全体人民所思所盼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16]因此,在积极推进社会经济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让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向前迈进,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变成现实。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应有的美好愿景和价值归宿。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价值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价值评判的逻辑标准。所谓价值评判主要是看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及利害关系状况,例如评判客体对象对主体需要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是促进还是阻碍主体的生存发展,以及这种利害关系的结果状态与影响大小。评判的标准就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对象的属性之间价值关系的本真内涵,价值评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取决于价值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价值评判需要一定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的尺度决定着价值评判的成效。因此,评价历史实践的标准,主要看历史实践是否有利于历史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否与历史潮流和趋势具有一致性,总的一条就是历史实践是否有利于满足、促进和实现历史主体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切实强调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14]63,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着力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新发展、新成就和新辉煌,“在幼有所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47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价值评判的逻辑标准。

五、结 语

恩格斯在1893年致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特别是在当前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它的一切要求都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政治表现的话,那就更是如此。”这样的政党“是政治领域中唯一生气勃勃的力量”[17]。中国共产党不仅“知道自己的目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知道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不仅非常清楚自己是什么,也非常清楚自己未来还要做什么,并且还是有着包含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谱系的“顽强精神”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政党。有中国共产党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定是“不可战胜的”人间正道,也一定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猜你喜欢

中国式逻辑现代化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