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科学表征及意义

2022-03-16李媛媛

理论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华文明道路

汪 浩,李媛媛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中正式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大理念。他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的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根基,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框架,其价值旨归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实践,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不懈追求;作为一种思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逐步实施的现实国情下,人类文明新形态被反复提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鉴于此,分析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的生成逻辑,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表征,有助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有着深刻的思想源泉、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源泉

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大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以大历史观为研究视角,将人类文明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在此基础上深刻阐述共产主义新文明的思想。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但他们在共产主义思想中已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意蕴。其一,对人类历史文明的划分。运用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科学解析人类文明的创造和发展、洞察文明时代的社会本质,将人类历史文明阶段划分为: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该时代以原始社会为具象,呈现出无阶级的特征;文明时代——经历了奴隶、封建、资本主义时代,以阶级对抗、私有制为特征;共产主义时代——以消灭阶级为特征。从这个意义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共产主义时代的范畴。其二,对文明的时代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研判。资本主义文明是超越野蛮时代的文明,同时也是充满冲突与对抗的文明,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缺陷和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以野蛮的方式推动文明的进步,野蛮与文明并存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3]147,因而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相比之下,共产主义以文化自觉为先决条件,以自由、平等、公正为价值追求,是在对私有制文明的缺陷进行否定的基础上进入历史长河之境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120。其三,对共产主义文明内涵和特征的揭示。共产主义文明不是阶级对立中的文明,而是消灭私有制的文明。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异化特征已被解决,生产力极度发达;社会生产具有计划性,超越了商品经济,实行产品经济;阶级走向消亡,联合、协作代替了竞争和斗争;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博大精深,这在中国早期思想家、政治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物质、精神、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论述中均有体现。在政治方面,中华文化中强调“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德治国、以文化人”,遵从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治国理政。如果说天下大同是政治方面的诉求,那物质上富裕已涉及均等分配了,“等贵贱,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在物质分配上要求共同富裕的展望。在精神方面,“君子成人之美”“言必诚信,行必忠正”等思想,反映了在大同政治下对个体素养及精神层面的要求。在社会方面,更多的是倡导一种道德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以天下为己责也”“尊老爱幼”,唯有如此,社会的和谐才有道德助力。在生态方面,“顺天而动”“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天人合一”等思想则表达出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条件

理论的兴起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的形成有着历史必然性,它与中国开启的现代化探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同频共振”。具体而言,经过以下阶段。

1.以西方为师:器物、制度、观念向“西”看

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百姓生活更加艰难,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捍卫中华文明,成为爱国先驱不懈探索的主题。探索初期,呈现以西方为师的特点,从器物、制度和观念维度向西方学习,谋求“现代化”。无论是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未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现代化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包含三个逐渐递进的结构层次,器物只是最表层的结构,制度居中,观念结构处于最核心的层次。器物和制度层面的失败,使得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器物、制度,还要学习思想文化,于是向西方学习观念和文化被提上日程。一场以思想文化解放和革新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2.以苏为师: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思想的革命往往是先于社会的革命。正在中国人民苦苦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迷茫和危难中的中国从此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救亡复兴之路。这一阶段的探索以苏为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真理,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的发展道路。苏联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之后,逐渐步入欧洲乃至世界强国之列。苏联的由弱变强使处于艰辛探索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坚信: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才能挽救危难中的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由于自身缺乏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以苏为师”也从理论和道路选择的宏观维度向具体的革命斗争、指挥的微观维度转移。在具体的革命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偏离了中国现实国情,使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以中国为根: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新审视“以苏为师”所带来的“水土不服”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开启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为根本指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苏联已经“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5],使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必须对全盘模仿的发展模式做出改变。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为根,走自己的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底色。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3,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得出的正确结论。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始终坚持“以中国为根,走自己的路”,并从奋斗价值的角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7]的正确认识。

4.以时代为伍:融入世界、贡献人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坚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诉求,坚持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趋势。一方面,在发展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也要融入世界,顺应时代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坚持开放、反对封闭,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吸收、借鉴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经济、政治和文明等健康发展的条件和因素。中国在近代卷入现代化发展潮流是被动的。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态度是积极的、自主辐射的,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另一方面,中国在融入世界发展进程的同时,始终不忘把走和平发展之路与维护世界和平之责互推互进,也不忘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旨归,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己任,以自身在世界舞台中的能力贡献人类、造福人类,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世界有利因素促进其探索成形并最终“反哺”世界,坚持胸怀天下,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内涵。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基础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8],是在现实基础上展开的实践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路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和表征就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直接否定,而是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扩大其外延,涵盖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的需要。恩格斯也把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划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9]三种层次,且这三种层次呈现递进式上升的关系。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恩格斯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需求的第三个层次有着异曲同工之境,都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定趋势和必然结果。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重要一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了世界上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困难形式多样、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为人类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典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完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从人口规模、共同富裕、文明视角、生态和谐以及和平发展等方面诠释了现代化,这些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是建立在当前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等社会结构各系统的历史成就上。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起点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既是对其发展道路中现代化本质的凝练概括,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精准总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更加成熟

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好的自信表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实践,走出“以中国为根、走自己的路、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以时代为伍”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向度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尤其是制度的基础保障作用。邓小平就制度的作用曾这样表示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0]制度功能的发挥只有经过时间的积淀定型,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6]37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发挥了保障作用。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表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发展阶段上形成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表征为社会主义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还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的文明,更是对现有文明的新超越。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贡献就在于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考察,阐释了资本主义灭亡的不可逆性以及共产主义最终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这一规律也即是“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回答了当时整个世界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6]382故此可以断言,资本主义文明时代必然随着其制度的灭亡而灭亡或陈列在人们的思想中。与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较,社会主义文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文明形态是文明的类型划分,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12]。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和发展的新文明形态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科学规律的,代表并隶属于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在历史实践的发展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趋势,代表着理性和科学。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最显著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文明,而非资本主义文明。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

实践的探索促进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助推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经历了理论上的科学发展、实践上的不断建构、范围上的不断扩展、方式上的不断更新,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进入低谷。尽管充满挑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低潮中勇进,“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而不是数典忘祖、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13]。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前行,必然会推动其道路属性下文明的顽强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表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在新阶段的具象形式。人类文明新形态被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样式上绽放的璀璨之花。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了“两创”的中华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古老中华文明的换羽新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思想源泉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悠久的中华文明蕴含的有关政治、生态、物质和社会等思想和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的智慧结晶,同时又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价值。中国早已用实践表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自身的优秀基因,会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同时还能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和稳定。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14],“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5]。因此,在对其尊重的基础上应保持坚持、发掘、阐发的态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6]。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在实践中渐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在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底蕴中吸收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文明互鉴,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彰显时代精神,在立足本国底色的基础上又辐射世界。相对于其他文明形态和传统的中华文明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两创”的中华文明,是古老中华文明的涅槃新生。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现有文明的新超越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根基上吸收过往文明的积极因素,是对现有文明的新超越。不可否认,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现有文明的超越是建立在对过往文明扬弃的基础之上,尤其是资本主义文明。这种新超越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身本质的外在表现、自身理论的独有表达,主要体现在:其一,是超越私有制主导的文明,以公有制占主体的文明;其二,是超越资本至上的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多数人的文明和共同富裕的文明;其三,是超越片面发展的文明,以“五位一体”相协调、整体性发展的文明;其四,是超越冲突对抗的文明,以包容共建、和平共处为原则的文明;其五,是超越照搬依附的文明,以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坚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文明。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世界从民族历史转变为以西方现代化为中心的世界历史,将西方文明发展的特殊规律标榜为人类文明发展样态中的“普世”规律,最终的归旨是“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7]。资本主义文明尤其偏好并努力将这一归旨付诸实际,但其包含的资本逻辑、私有制主导、片面发展、冲突对抗等内涵特征决定其历史短暂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其超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新文明。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

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与强起来的中国相匹配的话语革命,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话语重塑,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意义: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在文明的发展中,制度的不同必将衍生相异的文明形态。可以说,文明发展的状态如何,取决于制度发展的情况,反之亦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互关联、相互形塑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所展示的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显示并将继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遭遇挫折、陷入低谷,西方国家叫嚣这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发展,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正从低谷逐步走向复兴,是社会主义实际发展的当代诠释,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美好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新、形态创新和话语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性升华和飞跃。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中国的发展路向,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奠定时代之基、中国之境,“历史终结论”不攻自破。

(二)中华文明史的意义:中华文明的“换羽新生”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预示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在21世纪绽放出新时代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是有着辉煌成就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文化积淀孕育出天下大同等先进理念和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潮中,曾长期处于领航员的角色,引领人类文明的前进和发展,直到近代才落后于西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中,一度出现否认中华历史、否认中华文明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但中国几千年发展至今,中华历史和中华文明从未因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而中断,更不可能虚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18]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过往“集体记忆”的文明重构,是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发展,也是中华文明的当代中国样态和中国文化基因的当代延展,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地位的重新确立,实现中国话语体系的现代性建构,最终实现中华文明的“换羽新生”。除此以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时代中国,在实现中华文明“换羽新生”的同时,也将反哺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伟大复兴成果覆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

(三)世界文明史的意义: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向度

长期以来,世界文明格局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欧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和经济的优势,企图在全球推行“西方式文明”,建立以资本逻辑为价值旨归的世界。但这种文明形态有着致命缺陷:以压制和对抗为特征,即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受制为条件,“迄今为止的一切文明和社会发展都是以这种对抗为基础的”[19]。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人民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进行的新探索、新智慧、新贡献,是人类与蒙昧、野蛮几千年征战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文明成果,在差异中寻找统一,开创了整体性、多元共生系统的文明形态,也开创了人类文明追寻的新境界,是对“西方式文明”的扬弃,重新塑造人类文明的出场格局。另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中华文明逻辑在世界场域的位移和展开,是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哪里去”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的中国答案和中国智慧,“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5],为引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提供中国向度,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中国贡献。诚如黑格尔所言,一个民族在特定方位阶段所实践的特定任务,在特定任务被世界历史赋予了共性,特定任务属性的民族性变为了世界性。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特定阶段,其民族性扩展为世界性,具有世界意义: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向度。

四、结 语

纵观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文明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被塑造,人类文明的任何成果都能折射出人类实践的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既是对文明形态实践探究的过程,也是对文明发展规律理论升华的过程。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20]。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完成式,而是进行式。共产主义文明只是表明私有制文明时代的结束,但这种结束不是人类文明的结束,而是真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启。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华文明道路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激活时装新形态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