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03-16张龙丽

理论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张龙丽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共同富裕体现了其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凸显了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新的发展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程度已达到一定的满足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提上日程,实现精神与物质同向同行,注重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正确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从提升个体素质、构建美好社会、助推民族复兴等方面理解其价值所在,从立足新发展阶段中把握发展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开拓发展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引领发展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增强发展力量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现阶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逻辑起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理论的发展,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富裕重视的继承,是现阶段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要求。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理论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是涵盖了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最高社会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处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有许多种需要。物质需要是基础,精神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前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人的物质需要满足,精神需要才会顺利产生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3]。表现的是人类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追求来增进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力量,以及对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不懈追求,这样才是完整的人,理性健康的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理论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科学理论。

(二)历史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富裕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追求共同富裕。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致力于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不仅重视物质富裕的重要性,也强调精神生活富裕在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并将其融入实际的生活中,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毛泽东同志首次使用“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认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需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后由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结合我国现实发展状况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对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给予重视,凸显富裕的共同性、全面性和协调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重富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提出物质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彰现了不仅要注重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还要注重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指出要“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5]。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7]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也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认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求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需要精神上的富足,人人都能做到明荣辱、知礼节。如果人民只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裕,而忽略精神生活上富足的追求,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就谈不上真正地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也要注重人的发展和解放,因为人既是发展的客体,也是发展的主体。

(三)现实逻辑: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要求

从现实角度来看,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目标更加彰显了其全面性、全民性、协调性,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着力解决在发展中存在精神与物质不同步发展这一短板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物质生活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条件。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于共同富裕目标追求就有相应的侧重点,但是基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物质生产方式始终是衡量人民富裕程度的标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现实的角度对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不断丰富着共同富裕的内涵。人民从原来的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到现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多样化需求,其中最重要的需求是人民要在思想和精神方面丰裕和富足起来。新时代,面对着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人民的物质财富得到较大的满足,但人的精神生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精神懈怠、精神脆弱等方面,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会给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是指在精神生活富裕方面主体的满足程度,体现精神富裕对主体的有用性。

(一)提升个体素质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个体素质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0]精神需要是人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而个体素质提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富裕能够满足个体在追求自我完善中的精神需要,在个体素质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内在驱动作用,有利于个体的完善和发展。对于广大的青年而言,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精神富裕可以有效引导青年的价值观建设的方向,对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身品质、完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中国共产党自身而言,广大党员应该是精神富裕的代表者,精神生活富裕对广大党员永葆初心和使命、提升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党的发展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为更好地应对危险和考验,需要精神作为力量支撑。世界上的一些大党、老党的垮台,其原因之一就是精神信仰的缺失。我国少数干部之所以贪污腐败,原因之一就是精神方向迷失、精神信仰缺失。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不是抽象的,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为提升党员的精神境界,强固党员的精神信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自身的教育。广大党员要有精神信仰来指引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向先进模范学习,以党的传统优良作风为标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牢记初心和使命。各级党组织通过在实践中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培养奋发向上的党员,为使命的完成创造优良的主体条件。

(二)构建美好社会

美好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物质丰富作为发展的基础,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社会中出现了“躺平”的现象,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一些人却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在精神领域中表现为精神懈怠或精神萎靡不振。为此,我们需要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精神富裕在社会发展中对人们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这样有助于缓解社会上的负面情绪,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造就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社会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构建美好社会提供精神力量。

物质富裕、精神充裕,是社会文明的生动体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发挥人的道德价值观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由于受西方不良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消费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建设,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建设。在网络上,有些人为了所谓的“流量”,博取关注度和粉丝量,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道德领域方面出现问题,除了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还需要加强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教育,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实现人们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挥精神富裕在社会治理中的精神引领作用,需要引导人们相互关爱,引导社会秩序有序进行,培育社会成员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更加文明的风尚。

(三)助推民族复兴

“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11]。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发展才有希望,精神是民族向前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一方面需要继续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民族复兴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精神这一内在驱动力在民族复兴中的激励作用,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助于激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人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人民的精神生活富裕可以有效激发主体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增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动力。一是有助于增强主体为民族复兴奋斗的信心和决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人们精神境界普遍提高,品德高尚,人自身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是健康理性的,知道自身肩负的使命,明晰自身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其价值有助于坚定人们对民族复兴的信心和为之奋斗的决心,增强意志力,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二是有助于激发主体积极投身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会推动实践的进行。精神富裕的人,其认识也是正确的。民族复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发挥精神的激励导向作用,将观念转化为外在的行动,有助于推动民族复兴由梦想变为现实。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从立足新发展阶段中把握发展机遇,从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开拓发展路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引领发展方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增强发展力量。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发展机遇

我们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积极掌握历史主动,立足新发展阶段,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出谋划策。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程度日益增强,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人民对精神文化上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二是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完成,这些都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有能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三是当前人民的爱国热情高涨,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日益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12]46,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良好发展的氛围。四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国内一些错误思潮出现,网络乱象尚未彻底根除,都在影响着人民的价值观建设,急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我们有效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一是要趁热打铁。所谓趁热打铁,就是在当前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强的趋势下,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如加大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宣传力度、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等,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二是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1]。要让人民从思想上、观念上认识到共同富裕的真正内涵,自觉抵制那些错误理解共同富裕的思想。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对共同富裕理念的正确宣传,为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精神塑造的引领力,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路径

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手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尤其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问题,用新发展理念开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提升人民的精神素养。

一是加快创新发展和文化建设。“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12]69。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核心,文化创新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创新,提高我国的软实力。要以创新发展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发扬光大,满足人民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推进协调发展,解决短板问题。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不是单方面的富裕。协调发展可以提高精神富裕在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中的重视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如果缺少精神的滋养,也会昙花一现,立世不稳,所以我们要做到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三是坚持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所指的良好生态环境不仅仅指需要在自然方面树立生态文明观,做到保护自然,绿色发展;还指在社会方面要有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生态发展环境,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美好社会。在实践中,要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充实人民的精神世界。四是推动开放发展,拓宽思维空间。我们需要有胸怀天下的开放精神、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加强。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国际意识,认清国际发展大势,了解发展方向,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这样我们才能紧跟发展的步伐。五是推进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目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所有人共享到国家发展的红利和成果;要注重加强农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乡村振兴,鼓励农民劳动致富,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村的特有优势,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发展方向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论述,将其运用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上,引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要以教育宣传为主,注重对于人民价值观、道德观的正确引领,进行优秀文化的宣传,而且还要将优秀文化和红色精神与文化对外宣传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这样既能增强国内民众的文化自信,还能鼓励人民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滋养人民的精神世界。一是需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3],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素养。近年来,影视作品的质量提升明显,各种红色影视作品不断出现,如《跨过鸭绿江》《长津湖》《战狼》等,极大地激起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文化产品高质量发展。二是继续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通过一些国际体育赛事的参与和举办,不仅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也是向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机会。当前人民的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在不断增强,在加强对国内人民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从历史上看只有文化交流繁荣的国家才是一流国家。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发展力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因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要精神富裕,起到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要做到: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其精神,对外宣传好党的理论和主张。二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精神空虚的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为党、为国、为民奋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要保持党的政治本色,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共产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质,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意气风发向上的、精神饱满的政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离不开人民。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发挥主体力量:一是要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转化到行动中;二是加强理论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三是要深入实践,树立劳动观,依靠劳动锻炼自己的精神意志。人民的实践力量不断地推进美好生活之路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14]“要幸福就要奋斗”[15],这深刻揭示了美好生活的实现和幸福的追求需要靠人民的劳动和奋斗精神。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实现精神上的富足,这样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