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
2022-03-16宣国琴
宣国琴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2021 年春节期间,笔者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两期综艺节目——《奇葩说》,看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赛。其中许多辩手都是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不禁让笔者感叹:他们是如何这样能说会道的?语文确实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口语和书面的交流是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教材中占了百分之六十的阅读课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笔者结合自身的阅读教学经验谈谈提升高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一、背——夯实基础
(一)为何“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都知道一个普遍的现象:阅读量大的孩子比较会说、会写。由此可见,积累语汇能够为会“说”提供坚实的语言基础。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实就可以看作是建筑师砌成墙,要把城墙砌得高大、优美,需要的就是一块块质量好的墙砖。砖头越多,质量越好,那么总有一天,城墙能砌得气势雄伟。《奇葩说》中的辩手在辩论时常常能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大大增强了他们观点的说服力。生活中的专家在做报告时同样如此。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能让学生储备大量的语言词汇,储备量越丰厚,学生运用起来也就越容易。
(二)“背”什么
在这个学生、老师不断被“考”的年代,老师们通常重视的都是书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但是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仅仅满足于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不去挖掘精读课文中乃至课外的好词佳句,便够了吗?比如六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这里以上册为例:
第一单元——《草原》第一自然段、《古诗词三首》,第二单元——《七律·长征》,第三单元——《春日》,第四单元——《回乡偶书》,第五单元——无,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第七单元——《伯牙鼓琴》《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第八单元——《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如上所列,整整一个学期,书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屈指可数,全部都是短小的诗词或者段落。回想十几年前的教材,要求背诵的一篇文章就比现在整本书的内容多得多了。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懒是人的通病,大部分学生如果仅仅满足于背诵书本上这些内容,学生怎么积累语言,又怎么会“说”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必须要既重视书本,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首先教材中优美的、有价值的语言老师要能精确把握并提倡学生背诵。“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背《丁香结》中那些优美动人的诗句,在描写惆怅情绪时用上这些句子,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添一份诗意;背《花之歌》中的排比句、比喻句,说不定下次的习作中你也会用上优美的修辞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含有关联词的句子,“不是……而是……、虽然……但是……、即使……也……”,让学生背一背,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不自觉地把这个句式给用上了……文中的这些内容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内容和形式最好的例子。
除了教材,也要提倡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进行背诵。笔者目前在六年级连续任教了两年,班级学生从笔者接手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按照笔者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一篇优秀习作或者美文,每一周要选择最喜欢的句子或文章进行背诵,下一周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背一背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这时候会发现,同学们有的会说其中有些词很美,有的会说句子所用的句式很特别,自己写作时可以效仿,还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大致背出一整篇,他的理由如果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接着,小组中推选中一名“眼光”最好的、理由最具说服力的学生把他的“推荐”粘贴到阅读角中。长此训练,就会发现,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越来越会说了,在习作中也越来越会表达了。
(三)怎么“背”
有人会说:“如今高年级的孩子学业如此繁重,哪有什么时间去背那么多东西?”这样的想法笔者非常理解,但这不是学生不用背诵的理由。老师不仅要不断提供需要背诵的名篇佳作,还要教会孩子如何进行高效地背诵。可供选择的方法越多,学生就越能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几种进行事半功倍的背诵。以下几种方法是笔者从教十年来觉得行之有效的。
巧用板书——在熟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高效地背诵。对于需要背诵的内容,老师就可以在如何编拟板书上多下功夫:可以提炼关键词,也可以列提纲。那么学生在刚开始背诵时,就可以借着老师的板书,进而把板书记在脑中,从而加快背诵速度。例如在背诵《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老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提炼出月光曲节奏变化的关键词——月亮初升,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相机板书,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不要吝啬课堂上的时间,要让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个别学生如在课堂上还是无法背下来,那么建议他把板书抄下来课后继续背,这样可以省去许多学生自己琢磨的时间。
中间突破——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背诵时,一头一尾总是很容易记住,但是中间的部分却常常会遗忘。问题就在于许多学生背书总是喜欢从头开始背,结尾又印象深刻。因此老师要提醒学生,背诵比较长的段落或文章不要和首尾“纠缠”,必要时舍弃首尾,在中间部分多下功夫,最后再把首尾接上去。
结伴互背——一般情况下,如果有背诵任务,老师的做法都是回家背给父母听,家长签字,第二天到校再背给组长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弊端?首先,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认真、耐心、仔细地听孩子背书的。其次,组长要管理至少五六个同学,不光浪费了学生排队背诵的时间,其实也浪费了组长的时间,还容易引起疲劳。因此笔者一开学就会给他们分好小组,二人分为一组,如果学生总数是单数,那么有一组就三人一组。教师提前制定好规则:谁先背熟,到课代表那里领取积分奖励(期末会结算总积分进行评优)。在“你背给我听,我背给你听,你追我赶”的模式下,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听”的机会,在纠正别人的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当然,背诵的方法还有很多,整体背诵、读默强化、师生共背等都是好方法,只要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背书就不再是天大的难事。高效的背书是快乐、有趣的。
二、练——创造基地
要让学生会“说”,光靠背诵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阅读课上多加训练。现在所讲的“训练”不同以往,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符合时代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训练”。有专家指出,语文训练应包含三个维度: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表达是终极目标。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毫无疑问是语文训练的重点。在阅读课上,老师就要依托文本,在备课时设计好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训练,从而让学生慢慢会“说”。
(一)借鉴语言进行仿写
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几经筛选的名篇佳作,有着很多优美的表达方式。老师要善于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仿写训练。
比如在《草原》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中连用了两次“既……又……”这一组关联词,老师可以相机安排学生也用这一组关联词说一说假如你也置身于草原上的感受。再如后一句描写骏马和大牛的句子,作者利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牛马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草原景色之中。老师也可以安排学生用拟人手法写一写草原上的其他事物。仿写训练,能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让学生对于修辞的类型、句子的样式和词语的结构更加敏感,同时也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文本,简洁又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抓住情感揣摩内心
部编版高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情节跌宕起伏,牵动人们内心世界的文章。比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无一不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深思,恨不能钻到主人公的心中去看看他的内心世界。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同时,还要抓住学生那一点小小的共鸣和欲望,巧妙地设计一些揣摩和描写内心独白的训练。
比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训练点。课后的小练笔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想桑娜在沉默中想些什么,这是大部分老师都会关注到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但是笔者在上课时却发现能真正把桑娜那份复杂的情感表达清楚的学生却很少,无非是在要不要告诉丈夫这一点上纠结徘徊。其实,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关注一下第九自然段,这一段忐忑不安的内心独白其实隐藏着桑娜许多的想法:有对丈夫身上生活重担的担忧,有对未来生活能否熬过去的担心,还有宁可承受一切也要收养孤儿的决心。如果抓住这一自然段,让学生再把这份内心独白丰富化,那么在完成小练笔时,语言表达上就不会那么苍白了。
这样内心独白的描写,不仅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学生对人物情感产生了浓浓的共鸣感。通过细腻的想象和表达,也让学生变得善良、敏锐、成熟。
(三)根据情节续编故事
老师在备课时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无穷想象力的素材。在充分理解和感悟阅读文本之后,要鼓励学生对故事的结局进行大胆地猜测,进行故事续编,往往这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比如《桥》这篇微型小说,就很适合让学生对结尾进行续编。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基本都沉浸在震撼的氛围中,老师进一步烘托气氛:当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村庄又一次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忙忙碌碌,然而有一家人,却从此阴阳两隔了。此时出示老妇人跪在墓碑前,村民们也来祭奠的图片,让学生想想老妇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村民们呢?这样的练习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又一次梳理,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训练创造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四)依托古文鼓励创作
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可以理解,相较于容易读懂的白话文,难懂拗口的小古文很少有学生能沉下心细细品味。既然如此,还怎么谈再创作呢?其实不然,这里的创作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一篇文言文进行改写变成现代文。同样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把一篇现代文改写成文言文,这是比较有意思的做法。老师如果能选择一些有情节的、有意境的古诗文要求学生进行改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还大大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其实描写的就是一场辩论赛,文章的内容也比较浅显易懂,何不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把这场辩论赛用现代文写一写,大胆地发挥想象:他们还有其他的证据吗?他们会做出什么动作?他们会是什么神情?加上动作、神态等这些细节描写,把两小儿的天真、聪慧、自信表现出来。当然老师在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提醒学生要根据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最后互相读一读、演一演,同样也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这个分数仍然无比重要的时代,老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做题正确率,但是老师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说”。老师不要求把学生都教成《奇葩说》中那么能说会道的辩手,但是,至少不能忘了初心。当下的新时代语文老师要注重揣摩、研究、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以表达为重点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