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舞动课堂
2022-03-16黄海萍
黄海萍
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本土民间艺术更是集当地风土、人文及环境等因素于一身,彰显出本土风味与特色,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足见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弘扬和传承本土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一、翁源本土艺术 “鹤蚌舞”简介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南部的翁源县,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建制的16个县之一。民风淳朴,山川秀美, “龙僻灵池,梅岩书堂皆胜地;仙开翁水,双腊如珠尽韶天”便是专门赞美翁源的古联。 “崇文尚艺”是翁源人长久以来的优良传统,如调王舞、舞推车、舞春牛、鹤蚌舞等民间艺术,在粤北地区久负盛名,到现在仍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中的“鹤蚌舞”,源于翁源县的一个古老民间传说,这一舞蹈从传说到初创、成型及推广开来,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具有浓重的乡土文化特色、个性特色与文学特色。因此,在演出的时候,人们称其为“流动的成语”。该舞最初属于三人舞,通常在舞蹈时会有一人做花旦打扮,身披蚌壳,或合壳护身,或用壳戏舞,跳跃自如,旋转如飞;一人做生,身披鹤装,扮演仙鹤;再有一人做老翁打扮,手提渔网,头戴竹笠草帽,做撒网扣蚌的各种舞姿,白鹤则用嘴去叼蚌,蚌灵活地闪躲,并将鹤嘴用壳夹住,这时候,控制鹤的人口吹竹哨,模仿鹤哀鸣的声音。整个舞蹈动作灵动、活泼、自由,富有变化,舞姿优美轻盈,极具生活气息,常用钹、鼓、锣等乐器进行伴奏。
二、本土艺术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本土艺术不够重视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爱动,喜欢新鲜事物,因而更关注流行元素,觉得本土艺术不够时尚,甚至认为有些 “土”。同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本土艺术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中小学教育对本土艺术的赏析、引导都较为缺少,进而导致学生在审美观念上对本土艺术不够重视。
2.教师对本土艺术理解不够深刻
不少音乐教师受到流行音乐、西方音乐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本土艺术感到较为陌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学改革的重要中心,若不能深刻地了解本土艺术,对本土艺术没有足够的兴趣,必然会在把握艺术作品的文化与特征的时候出现偏差,进而给教学成效带来影响。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从而致使学生缺少接触本土艺术的机会。
3.本土文化艺术基础、群众基础薄弱,面临失传的危险
本土文化向来不受重视,再加上现代娱乐多样化的冲击,不仅传承受到影响,更难以发展。欣赏、喜爱翁源鹤蚌舞的当地观众多为中老年群体,使其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三、 “鹤蚌舞”融入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展开教师队伍培养、建设:一是从中小学现有的音乐教师中,选择对鹤蚌舞等本土民间舞蹈有一定了解、爱好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使之能够更好地胜任本土民间舞蹈音乐课堂教学;二是在平时的鹤蚌舞、调王舞等众多民间舞蹈表演中,进行人才的挖掘,将表演出色、舞台效果好的人,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由其负责本土民间舞蹈的教学工作;三是联动地方文化非遗传承部门,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师资的培训。
2.进一步完善音乐课堂教学体系
首先,中小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土的具体实情,开发校本课程,对伴奏音乐进行改编,使学生更易接受;其次,教师须对音乐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确保鹤蚌舞课程的开设;第三,开设中小学本土艺术传承社团,每月每周定时按期开设活动;最后,民间表演无疑是最好的课堂,应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民间的舞蹈比赛、表演,使学生参与到鹤蚌舞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之中。
3.注重音乐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把一些优秀的音乐课程教学资源呈现于学生眼前,缩短学生和音乐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摆脱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束缚。例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搜集鹤蚌舞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示于学生面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模仿,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使之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4.删繁就简,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在鹤蚌舞融入课堂的初期阶段,着重于激趣扫盲,在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则可与长时间活跃在街头巷尾的社区文化分队进行交流,或是拜师学艺,与他们一起排练;在中期阶段,凝聚科组成员,将原始的伴奏音乐进行二度创编,加入现代流行元素,让音乐更加丰富、动听;在后期阶段,进行动作、队形的改编,让鹤蚌舞恒久地留在学生的生活之中。
每所学校都有责任肩负起传承及发展本土艺术的重任。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清楚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对其推广、发展受阻的缘由做深入分析,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