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 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2022-03-16马应彪马芳莉
马应彪 马芳莉
(会宁县第二中学 甘肃 白银 730799)
1.化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有效性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皆可为化学知识所解释。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原理,金属生锈的原因,用酒精、福尔马林等消毒杀菌的缘故等。以上都是生活常见事例,但背后的原因原理,学生未必清楚。又因为出于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他们对此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思维将非常活跃、兴奋,此时,若教师能敏锐地洞悉到这一切,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学效果不可谓不高。
近年来,虽然国家屡屡出台了保护环境的政策,但环境污染依然有增无减,尤其是白色污染大行其道,塑料颗粒出现在深海动物体类,甚至出现在人类的躯体之内,教师恰恰可以借助这条事关人类身体健康的事例,呼吁学生保护环境,发现更绿色环保的新材料代替塑料,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化学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创新化学教学策略,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观察力、思考力、探究力、创造力及责任心,并养成积极进取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2.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在高中阶段,因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加之,高中化学知识本身就抽象而零碎,导致有些同学对化学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良,久而久之,跌入“成绩差—厌学”的恶性循环中。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需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板块下功夫,做到防微杜渐,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2.1 巧用生活素材,构建高效课堂
让教学回归生活是高中化学推进新课程的一大趋势,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且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如空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化学课堂中,引用生活实例,巧用生活素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将自己所学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会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慢慢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模式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最终自然而然将构建高效课堂落在实处。
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公园中的喷泉引出《氨气》的学习;也可以引用电视上对“漂白银耳、生姜”的报道导入《二氧化硫》的学习;还可以用洋葱解释原子的结构,更能够解密“吹气生火”、“滴水生火”这样的魔术……这些生活素材在教学中均可取得不俗效果。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热点新闻及生活话题巧妙穿插于导入、过度、不同知识点的衔接等环节,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让化学知识与生活事例密切相关,进而发散学生思维,借势构建高效课堂。巧妙利用生活素材,不但丰富了化学教学资源,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开展趣味实验,构建高效课堂
实验是化学教材内容的基石。实验本身极具趣味性,但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及某些偏远地区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实验的教学中,往往是口头直接讲述实验,因为学生不能观察到直观的实验现象这就势必使得实验变得枯燥无味,加之学生生硬记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容易混淆,正因为如此,学生逐渐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佳。要使实验教学理想化,就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并将其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利用实验资源,做好实验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进而为理论教学做好铺垫。故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十足的趣味性,大力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来探究科学理论真知。实际上,理论来自于生活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再通过总结归纳,生成理论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重视实验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使学生享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到成就感。
比如开展《焰色试验》,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节日燃放烟花的视频,在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下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及求知欲,紧接着引导学生投入趣味实验,学生在高昂兴趣的促使下,能够顺利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能够清晰记得相应物质在灼烧时产生的特殊颜色,接下来让学生解释烟花在绽放时产生各种绚丽色彩的原因也就不是难点了,即便是解释生活中常见于道路两侧、车站、商场、展览厅、体育馆、宾馆、娱乐场等场所发黄光的灯是应用了金属钠的缘故,亦可得心应手。故而利用好化学实验资源,将其生活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实际生活出发,挖掘实验趣味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前提。
2.3 增加实践活动,构建高效课堂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脱离生活的化学教学是没有生机的,也毫无价值可言。同样,脱离实践的化学教学也难以在教学质量上有所建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时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完全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
如在有机化学部分学习到皂化反应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皂化反应的原理,精心设计了实践活动——《自制一块肥皂》,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4到6人的实践小组,提出问题,分解任务。此前,学生通过教材[2]学习对皂化反应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通过查找文献、咨询请教教师、自行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肥皂的制取实验。
学生在协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优化迭代,最终形成完善的实验步骤完成了该项实践活动。
(1)炼制动物油或准备植物油;
(2)配置1L40%的氢氧化钠溶液;
(3)进行皂化反应,在反应中不断搅拌,直到皂化液彻底皂化;(此时,用玻璃棒蘸取皂化液,将其置于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无油状物出现,则证明皂化液已皂化完全。)
(4)在彻底皂化了的皂化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钠细末,搅拌,静置,直至其分层后将其通过纱布(质地致密,避免高级脂肪酸纳透过,造成浪费)过滤,获取上层的高级脂肪酸纳,装入模具(儿童玩具、瓶盖、3D打印等模型应有尽有)定型;
(5)时经一夜(15—20小时)后,脱模,自制肥皂成型;
(6)检测自制肥皂的去污性能。
以上所有环节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全程参与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到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意义[3]。学生在看到自制肥皂时兴奋异常,说起在实验操作时虽然在皂化反应及盐析环节经历多次摸索才得以成功,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才体会到了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这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一次洗礼,也是对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次历练。不言而喻,这样的实践活动对构建高效课堂必将起到质的提升。
2.4 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技术早已走进教室,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为教学改革铺就了康庄大道。高中化学知识抽象而复杂,单凭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理解起来着实费劲,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恰恰可以弥补学生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鸿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及播放视频音频等手段, 把难以理解的概念或原理,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发地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内因,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无疑会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成功解决抽象复杂的化学问题。
如《电离》一课,通过动画可模拟演绎酸、碱、盐的电离过程,此时,理解电离的概念对学生而言便会顺理成章。再到后面的《离子反应》一课,学生自然就知道离子反应是怎么一回事了。由此,“电离及离子反应”的模型就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了;再如《元素周期律》一课中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用三维图像来呈现,电子云图的形成用动画来演绎,将生硬抽象文字转译为多媒体技术呈现的通俗画面。如此,将抽象原理变得具体而生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枯燥理论知识,并且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恰当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据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用合理恰当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吸引学生聚焦化学学科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习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形象具体、进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当然这样的高效课堂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也是事半功倍的。但是,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仍需广大教师不断地努力为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