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园林建筑意境营造方式探究①

2022-03-16刘阳阳田朝阳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1期
关键词:拙政园园林建筑点题

刘阳阳,田朝阳

(河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与鉴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字面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山水诗的“三境”,只写山水之形为“物境”;能藉景生情为“情境”;能托物言志为“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词的两种境界,其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二,“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可以看出,这里的“意”与“境”类似“情”与”景”的关系,在美学上指创意与表现的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把观者引入想象的空间境界。

中国文人对待造园的态度如同对待诗、画,即按照诗和画的创作原则行事,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2]。这种对“诗情画意”或者对意境的追求在园林建筑中表现的格外突出。计成《园治》卷一园说篇:“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缨[3]”,指出园林建筑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写有:“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眼里,都自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外,还使其感到一种建筑意境的愉快[4]”。孟兆祯、艾定增、曹林娣、王其亨、庄岳等大批专家学者均从园林景点名称角度,探究点题(景名)与园林创作、意境表达间的关系,其中孟兆祯先生在《借景浅论》中把“问名”作为“借景理法”的六要素之一,上升为造园法则,可见对题铭的重视[5-9]。2018年唐宁在语言学视域下,从景名的修辞、结构形式、选词等方面探讨不同语言形式下的意境美[10];2020年孟祥斌、史英霞从景名的“音”“形”“义”方面讨论了圆明园四十景景名的诗意表现[11];李雄、王钰从畅春园的匾额楹联变迁角度探讨了园林意境和文化内涵[12]。

综上,目前研究多集中于景点题名或匾额与园林意境间的辨析,而对园林建筑如何表达意境的讨论却较少见。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点题、位置经营、身体感知、建筑形式”是园林建筑意境营造的4种具体方式,并以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怡园、耦园、环秀山庄为例加以辨析。丰富了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为此后设计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提供了借鉴。

1 江南园林建筑意境营造方式释义

“点题、建筑形式、位置经营、身体感知”是江南园林建筑意境营造的4种基本方式。四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位置经营、建筑形式”是形成客观场景的基础,“身体感知”则是观者本身的主体感受(包括五感体验与心灵感受的统一),而“点题”明确了观赏对象,引发联想,形成情景交融、获取建筑意境的至高境界(图1)。

图1 园林建筑意境营造4种方式间的关系(自绘)Fig.1 Relationship among four modes of cre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of garden buildings (drawn by author)

1.1 点题与意境营造

童寯先生在《东南园墅》中提到“建筑物总是以一个单独和恰当的名称或题目命名,这些题铭需要兼具精采的词章和书法,并常见于厅堂、亭榭或门道上[13]”。点题作为园林建筑的题铭方法由来已久,从先秦模拟神仙海岛的灵台、灵召,到魏晋南北朝的山水园林,再到唐宋时期的升华,后至明清,这种带有明显文学性质的“点题”手法,已成为园林创作艺术的主要方法。既是文人园林的一大特征,也是激发观者物景情思、意境联想、获取象外之意的重要手法。《红楼梦》第十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充分诠释了这一点。原文写到:贾政叹曰:“……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随后宝玉以“编新不如述古”的高见,题“沁芳”二字命其中一亭为沁芳亭[14]。

1.2 建筑形式与意境营造

抛开建筑所具备的点题功能,其本身的“建筑形式”也是营造意境的重要因素。园林建筑是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不同于其他各类建筑如宫殿、寺庙,更不同于西方建筑,其风格多变,不拘泥于形式,力求灵活多变,这种现象在江南园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产生原因正如周维权先生所总结的4个特点,中国园林建筑从一开始所遵循的原则便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力求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融糅[15]。常见的园林建筑有厅堂轩馆、楼阁屋室、亭廊榭舫等,如《园冶》中所讲“合宜则立”“格式随宜”,建筑的使用功能减弱,而观景作用显著提升,导致建筑形式朝着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山水意境方向发展。

1.3 位置经营与意境营造

南北朝时期,画家谢赫所著《古画品录》[16]首提“绘画六法”,其中一条即“位置经营”,唐绘画理论家张彦远首次将“位置经营”论述为“画之总要”,清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同样认为“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画论中的“位置经营”主要指画面安排与构图间的关系,而本文指园林建筑与其他园林要素山、池、花木、地形的有机配合,并通过造园者的精心设计,营造出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空间。美学大师宗白华在《美学散步》[17]中提到:“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因此,“园林建筑”与“位置经营”的关系也主要从空间角度讨论建筑意境的营造。

近年来有学者对传统园林“亭踞山巅”的现象作了详细讨论,认为其主要作用在于憩息眺望之“观景”而非点缀山景之“景观”[18],如拙政园中部“待霜亭、绣绮亭”,东园“放眼亭”等,这些亭子都位于假山之巅,实际就是亭子与地形的经营关系,加之古人素有登高望远的传统,位于高处的亭子正迎合了人们这种需求。

1.4 身体感知与意境营造

关于身体感知与意境美的关系,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明确提出,古典园林中对于意境美的感受,必须借助听觉、味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才能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也正是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感官的因素以获得诗的意境美[2]。另有著名学者董豫赣在《玖章造园》中,借郭熙对中国山水画的品评,以是否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身体动作作为鉴赏石山、理水、树木高下的标准[19]。

2 典型江南园林建筑意境营造分析——以拙政园为例

拙政园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始建于明中叶,最初由明御史王献臣在大宏寺基础上扩建形成以水景为主的私家别业,明文征明著《王氏拙政园记》《拙政园图》记载当时园内面貌。明末,园荒废,东部划出另建“归田园居”,中西两部至清初顺治年间恢复并重建,后在原有基础上历经多次修复,现今园中建筑基本保持为清后期面貌,分为西部补园、中部“拙政园”、东部“归园田居”三部分,全园总面积约4.1 hm2[20]。选取拙政园中三处典型园林建筑“梧竹幽居亭”“与谁同坐轩”“荷风四面亭”作为对象,以前文所述意境营造的4种方式对其作详细分析。

“与谁同坐轩”位于拙政园西园,轩前是水池,后有一座小土山,山上建有笠亭,周围花木丛生。轩似扇形,三面开敞,一面围合,依水而建,凭栏可观望三面之景,具有很好的点景效果,趁着夜色,若位于轩中,则有“清风、明月、我(水中倒影)”的诗意画面,正对应苏轼《点降唇》:“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点题“与谁同坐”与位置经营、建筑形式、身体感知共同勾勒出观者那种孤芳自赏、与清风明月为伍的孤高意境(图2,图3)。

图2 “与谁同坐轩”位置关系立面(自绘)Fig.2 Location of the “With Whom Shall I Sit?”Pavilion (drawn by author)

图3 与谁同坐轩(自摄)Fig.3 “With Whom Shall I Sit?”Pavilion (photographed by author)

“梧竹幽居亭”位于拙政园中园东部,此亭特殊之处在于四面有墙且均开月洞门。这种建筑的空间构造类似道家的“壶中天地”,“壶”源自道家经典道具“葫芦”,其口小肚大的空间特征对应神仙洞窟的“仙居”意向,“洞门”即是壶口。而外部经营,亭北植有慈孝竹、梧桐,“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这句谚语清楚地表明梧桐树具有韵雅圣洁之意,竹则有刚柔忠义的含义,古人云居必有竹,以陶情励志。所以,此处通过梧、竹、筑墙开洞的亭三者间的巧妙组合,把佛道两家洞天福地的“仙居”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图4,图5)。

图4 “梧竹幽居亭”模型示意(自绘)Fig.4 Model diagram of Secluded Pavilion of Phoenix Tree and Bamboo (drawn by author)

图5 梧竹幽居亭(自摄)Fig.5 Secluded Pavilion of Phoenix Tree and Bamboo (photographed by author)

“荷风四面亭”位于中园西山下西南角,亭位于水池中央,亭西、南两侧各架曲桥,把水池一分为三,西桥通柳荫曲路,转至见山楼,南桥则与倚玉轩衔接。此两桥虽将水池分为三部分,但桥身通透,栏杆很低,似分非分,保持了水面的广阔浩渺。亭周满载荷花,夏日荷花盛开,美不胜收,视觉、嗅觉得到极大满足。由于亭子位于三水中央,加之亭四周开敞,构建风从四面而来的基础,此意境正对应清李鸿裔诗:“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点题“荷风四面”与位置经营、身体感知相呼应,名副其实(图6,图7)。

图6 “荷风四面亭”局部位置关系(自绘)Fig.6 Location of the Pavilion in the Lotus Breezes (drawn by author)

图7 荷风四面亭(自摄)Fig.7 Pavilion in the Lotus Breezes (photographed by author)

3 江南园林建筑意境营造方式统计——以苏州园林为例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造园高潮从明嘉靖到清乾隆再到清末,历经300余年,现存数量最多,规模上涵盖大中小尺度园林,与杭州、扬州、无锡等地相比最具代表性。因此选择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和环秀山庄8座园林作为研究对象,包含大中小3种尺度。依据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测绘图,查到具有题铭的园林建筑:拙政园共37处(包括西部补园、东部“归田园居”),留园共25处,狮子林共19处,沧浪亭共11处,网师园共15处,怡园共16处,耦园共7处,环秀山庄共5处,8座园林共135处(表1)。

表1表明,在所统计的8座园林中,基于135处园林建筑统计了意境营造方式,其中符合“建筑形式”的有79%,符合“位置经营”的有83%,符合“身体感知”的有77%,符合“点题”的有92%。可以得出园林建筑的意境营造方式与前文所述的4种意境营造方式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每一项符合率均在75%以上,进一步验证了此4种方式具有普适性。

表1 基于135处江南园林建筑的意境营造方式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modes of 135 garden buildings on the Yangtze Delta

续表1

4 结语

江南园林在明清时期后,园林建筑数量大幅增加,大型园林建筑密度在15%以上,中小型建筑密度高达30%以上,其景点分布基本以建筑作为依托而展开。如拙政园共有景点40处,其中直接以建筑命名的景点有35处(包括西部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且观景点多位于建筑内,可以说建筑的意境也代表着园林意境。

基于此,从“位置经营、身体感知、建筑形式、点题”4个方面研究了园林建筑意境营造的具体设计途径,并对苏州8座园林(共135处园林建筑)进行验证,从客观角度分析了其普适性。“建筑形式”从内部空间处理与形制两个方面承担了意境表现的客观物质基础,“位置经营”从园林建筑周边环境的营造入手,包括植物、花木、水体、地形等层面,形成意境体现的外部环境基础;“身体感知”通过观者亲身的体验,体会园林建筑意境;“点题”浓缩了文化、典故等人文特征,是意境表现的关键,承担了“问名”、揭示“谜底”的作用。总体来说“位置经营、身体感知、建筑形式”是表现特征鲜明,使观景意象得以明确的基础,“点题”则是精华所在,四者相互组合,赋予园林建筑更高的审美意境。

猜你喜欢

拙政园园林建筑点题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风雨拙政园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文末点题太直接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
中考作文点题技巧“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