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性疾病的症状及防治
2022-03-16孟丽霞山东省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50300
孟丽霞/山东省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50300
郝慎文/山东省济南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50100
1 发病特点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羊梭菌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病菌感染而成,且感染源种类繁多,包括如腐败梭菌、魏氏梭菌等,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常存活于土壤及污水等地。消除此类菌状病菌需借助较高的温度或消毒性较强的药剂灭杀,以削弱此类病菌的抵抗性。而梭状芽孢杆菌的繁殖体则不具备较强的抵抗性,则可采取一般措施进行灭杀即可。同时,此类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性,难以被及时发现,一方面,梭菌在羊体内的繁殖过程相对较为缓慢,且毒素分泌量较少,因而在羊体内停留时期相对较长。另一方面,梭菌病能够与其他疾病共存,导致养殖人员难以清楚辨别。一般情况下,处于潜伏期的梭菌不会发病,甚至于部分羊群直至其死亡都不会发病,但当受到外界刺激,如天气的骤变、养殖环境潮湿、食物供给不足等,则会加速梭菌在羊体内的繁殖速度,增加毒素的分泌,从而导致羊突然发病,短时间内则可致死。
2 疾病种类及症状
羊梭菌性疾病为梭菌感染而引发疾病的统称,因感染源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症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羊梭菌病有羔羊痢疾、羊猝狙、羊黑疫、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
2.1 羔羊痢疾羔羊痢疾的感染源为B 型魏氏梭菌为。由其名可知,这一疾病高发于小羔羊,年龄范围在其出生后一周之内易于感染,由于小羔羊体质较弱,因而其病症表现相对较为明显,一旦感染,则致使小羔羊身体各方面整体不适,包括如精神不振、不具食欲、四肢无力,且伴随腹泻、呼吸急促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于出现粪便异色并伴有恶臭气味,或是水样便、血便等,致使体温逐步下降,从而在2~3d 内死亡。剖检症状可见消化道尤其小肠广泛出血,病程长的,小肠或大肠黏膜出现溃疡,严重的形成坏死区。羔羊痢疾常高发于冬季与早春时节,梭菌由羔羊的消化道、伤口或者脐带进入其体内,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症,严重的直至死亡。另外,这一疾病在感染初期有1~2d 为潜伏期,而后则出现临床症状。针对于这一疾病可通过疫苗的接种进行预防控制,特别在这一疾病高发地区,还需在母羊生产前2~3 周接种疫苗,以此增强母源抗体,提高羔羊抵抗力,降低这一疾病的发生。
2.2 羊猝狙羊猝狙的感染是由C 型魏氏梭菌引起,以1~2 岁龄的绵羊为主要发病对象,与羔羊痢疾发病季节相同,多发于冬春季节,且具有地方流行性特征,如低洼、沼泽等地区感染相对较为严重。此病菌可随饲料和饮水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当羊感染这一类型的疾病时,表现为急促性痉挛、卧地不起、精神衰竭等现象,发病亦是较为急促,在短时间内即可致死。羊猝狙的病害性亦是较强,严重损坏羊的消化道及循环系统,如肠道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出血严重、甚至糜烂,胸腹腔有大量淡黄色渗出物,形成腹膜炎,死亡过程存在突发性特点。针对于这一疾病,由于其发病期较短,死亡率较高,因而需在前期做好预防工作,包括疫苗的接种及日常饲养管理等。
2.3 羊黑疫羊黑疫的疾病感染是由B 型诺维氏梭菌所致,且感染羊群不止为绵羊,亦高发于山羊群体,其感染的羊群年龄范围主要为成年羊,年龄在2~4 岁左右。因而其发病主表以肝脏坏死为表现,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常被称为“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感染过程主要为食有芽孢菌体的草料,经消化道转移至肝脏,进而受肝片吸虫的感染而引发一系列病症。这一病症亦是以潮湿地区为主,因而需这些地区的养殖场特别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做好肝片吸虫的驱虫工作。本病发病时亦伴有急促性特征,表现为羊突然倒下、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肛门流血等现象,常在发病3~6h 内死亡。剖检特征性病变为肝脏表面有大量圆形坏死灶,直径3cm 左右,皮下淤血严重,导致皮肤成黑色,故又称“黑疫”。同样由于发病速率较快,难以及时救治,因而需做好前期预防工作,可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进行预防,降低感染率。
2.4 羊快疫这种疾病的梭菌感染主要为腐败梭菌,这种梭菌属于厌氧菌,不喜有氧环境,在此环境下能够形成芽孢提高其抵抗力,且生长繁殖速度较慢,因而一般情况下,体质较好的羊不易发病。但当有外界影响时,如气温骤变、潮湿天气等,羊的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如此一来,则会刺激这一病菌的生长速度并大量繁殖,进而引发疾病。同时,这一疾病主要感染年龄在6~18 月的羊群,亦是因误食含有病菌的食料或水源而致使病菌进入体内,从而形成潜在的疾病隐患。病羊常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表现体质衰弱,运动失调,呼吸急促、口吐白沫、站立不稳、腹胀、昏迷等,严重时直至死亡。剖检典型症状为皱胃弥漫性出血,甚至溃疡。这类疾病由于病程短,生前诊断困难,一旦发病则无法有效治疗。对于病程稍长的病例可对症治疗,进行抗菌消炎、输液、强心等治疗手段。另外,在消杀腐败梭菌时,需要通过强力消毒药物进行消杀,如20%漂白粉、3%福尔马林、3%~5%氢氧化钠等。
2.5 羊肠毒血症羊肠毒血症亦是以绵羊为主要感染对象,感染病菌为D型魏氏梭菌,通过消化肠道进行感染,多存在于土壤当中。这一疾病的发病频次相对较高,涉及春夏秋季节,特别在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更高。与前几种不同,羊肠毒血症的发病更易于侵蚀体质较好的羊,但在发病的表现上同样具有发病急促、死亡率高等现象。具体表现为突然倒地死亡,或是口吐白沫、腹胀、痉挛以及腹泻等濒死状态。在发病速度上可分为急性与最急性两类,死亡过程则为昏迷致死或抽搐死亡,一般在3h 左右则会死亡。如若及时发现这一疾病,可通过药物注射及紧急性强心镇静等方式进行治疗。剖检典型症状为小肠出血,严重时整个肠壁呈红色;肾脏软化,质软如泥,故此病又称“血肠子病”、“软肾病”。在预防方面,亦需采取疫苗接种的方式,且需注意日常饲养管理。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前文对常见羊梭菌性疾病的分析可知,部分疾病的产生源自于病菌的食入,致使病菌由羊的消化道进入羊的体内,存在一定的疾病发病及传播隐患,因而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日常管理意识。首先在饲料的供给与喂食方面,保证饲草的干净卫生,并且采取多样化喂食,包括如牧草、干草料、精料等,给予羊充足、全面的营养供给,使其能够在全面营养下提升自身的抵抗能力。同时,还需保持羊群每日的活动量,多沐浴阳光,以增强其体质。其次在圈舍环境方面,则需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进行全方位消毒处理,包括羊圈、粪便、设备等,及时清理,以保持羊生活条件的清洁与卫生,提高羊圈环境的清洁性、干燥性与通风性。再次要重视羊群圈舍内的温度控制,天气变化亦是羊梭菌性疾病感染的因素与刺激源,尤其以季节交替时,要避免由于温差过大而引发疾病的发生。
3.2 药物治疗通过近年来对羊梭菌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结果分析,现阶段病羊的存活率逐步呈上升趋势,可见,药物对于这一疾病有着一定的抑制效果,使得疫病得以有效控制。常用药物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即可。根据发病情况也可在患病羊群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按自由饮水的方法使用,以防病羊腹泻脱水,增强羊体抗病力。此外在患病羊群饲料中添加中草药,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三黄加白散。
3.3 免疫预防疫苗预防还是控制羊梭菌性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可根据当地疫病发病情况,并结合自家养殖场地区环境、羊的日龄等方面因素进行针对性疫苗接种。现阶段针对于这一疾病的疫苗主要为三联四防疫苗、五联菌苗,种类有干粉苗、铝胶苗、蜂胶浓缩疫苗等。特别是疾病高发地区,如潮湿地带的养殖场,则需每年定期对羊进行免疫接种。在此过程当中,需将2 月龄羊集中进行首次免疫,并在2~3 周后加强免疫1 次,以提升免疫效果。而针对于种母羊,亦需在其配种前后进行疫苗接种,以保护母羊及羔羊的健康,降低疾病的侵袭概率。
4 结语
作为农业大国,养殖业是农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尤其在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养殖业的发展更是与日俱增。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发展中亦是存在各类问题,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则为疾病问题,不仅危害羊群,更是牵系着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管理者则需加强对羊梭菌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充分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相关内容,提高日常管理效率,控制这一传染疾病的产生与扩散,从而提高羊群饲养质量,促使羊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