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开发潜力评价方法
——以辽宁省为例
2022-03-16邱琬钧王英杰张梦娜
李 鹏,邱琬钧,虞 虎,王英杰,黄 栋,张梦娜
(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9;2.辽宁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海岸带对人类的活动至关重要.滨海旅游的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了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1],也向旅游者提供了舒适的自然体验与新奇的文化享受,改善了身心健康[2].但是频繁的滨海休闲活动聚集在带狭小的海岸地带上极可能将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或海滨消失,并且在未来几十年里,这一趋势还将会继续且很可能会加速发展[3-4].可见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保障.
辽宁省滨海城市包括丹东市、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5],因其有利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辽宁省海洋旅游资源在滨海沿线集聚,如营口市的金牛山猿人洞穴,保存完整的猿人化石在人类学发展史上较为罕见;丹东的朝鲜民俗文化以及抗美援朝纪念馆;大连的金石滩景区既拥有知名的海滩自然景观,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广场,日俄战争主战场的旅顺设有近代战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星海广场是旅游者到访必去的景点;盘锦以其独特的滨海湿地红色自然景观而驰名;葫芦岛兴城古城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城.此外,作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辽宁省滨海城市还拥有丰富的现代化工业景观.本文将通过分析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索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提出其高质量持续发展改进建议,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合理有效地对该区的发展开发决策提供更加科学、更具建设性的理论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旅游资源数据从辽宁省文化和旅游信息网以及各县市相关网站中爬取,并通过百度地图获取经纬度坐标[6].然后参照相关分类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初步分类、分级处理[7-10].最后,利用ArcGIS10.6平台构建了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录入旅游资源名称、地区、地址、主类等属性信息.从辽宁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其主要沿着滨海城市呈“工”字型分布,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辽宁省旅游资源单体分布
1.2 研究方法
(1)滨海旅游功能区识别方法
目前,关于旅游功能区的划分大多数是以专家经验等定性识别为主,往往存在一定主观性[11-12].本文将尝试结合城市功能区分类方法[13],借助GIS手段对各格网化的旅游功能区单元,结合指标频数密度和类型比例进行分类并划定旅游功能区,具体模型如下:
(1)
(2)
式中,i表示旅游资源类型;ni表示格网i内旅游资源数量;Ni表示i类型资源总数;Fi表示旅游资源的频数密度;Ci表示i类型旅游资源频数密度占单元内所有类型资源频数密度比,通常用来表达旅游资源的集聚水平.
(2)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
网格化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由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数量和旅游资源类型相互作用下的结果。通过进一步改进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模型[14],分别构建辽宁省滨海地区1、3、10 km格网评价模型,公式如下:
Pij=a×Aij+b×ρij+c×Rij,
(3)
(4)
(5)
式中,Pij为i行j列网格单元的旅游开发潜力;Aij、ρij、Rij是经过标准化的无量纲表达式,它们分别表示旅游资源群优良度、规模大小和丰富程度;a、b、c为权重可借助AHP法或由资深专家确定,这里分别取值为0.5、0.7、0.3.Vi1、Vi2、Vi3表示较高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ω为权重;N为各类旅游资源总数;Mi为格网单元内旅游资源数量;si为区域面积;Rij为格网单元内旅游资源类型数量.
(3)滨海旅游资源分类方法构建
根据海洋区域管理的要求,结合辽宁海洋资源的地域特色,剔除公众赏识度较低的旅游资源如废弃寺庙、象形石等[15-16],选取具有代表旅游功能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代表滨海文化的海洋展览馆、海洋博物馆、代表体育文化功能区的滨海赛事等.再结合旅游活动的性质划分为滨海观光体验旅游功能区、滨海文化旅游功能区、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区、滨海乡村旅游功能区4个主类,14个亚类,尝试构建一套滨海旅游功能区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辽宁省海洋专题旅游功能类型划分
2 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2.1 辽宁省滨海旅游功能区识别
根据辽宁省滨海地区旅游资源特点、区域跨度等特征,构建1 km×1 km、3 km×3 km、10 km×10 km等不同尺度格网化模拟,再利用公式(1)和公式(2)分别求出各格网单元的频数密度和类型比例.选取各类型所占比例最高者作为旅游功能区类型的标准,旅游功能区的性质则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来确定.从格网尺度来看,1 km尺度旅游资源集聚区分布相对分散,旅游功能区空间分布特征颗粒性较强,由于区域较大且格网尺度越小,包含的资源单体数量则越少,旅游功能区类型表现不够突出(如图2a);3 km尺度旅游功能区差异性较为明显,旅游功能区类型分布显著(如图2b);10 km尺度各地区旅游功能区分布特征显著,更适用于宏观分析(如图2c).
图2 1、3、10 km格网尺度下的辽宁省海洋旅游功能区分布
从上述旅游功能区识别效果来看3 km格网尺度最佳,更适宜本文的旅游功能区识别,其他1、10 km尺度可作为参考依据.经分析,3 km格网尺度下的滨海观光体验旅游功能区、滨海文化旅游功能区、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区和滨海乡村旅游功能区的数量分别为160、221、151、47个.其中,滨海观光体验旅游功能区包括大连星海公园、星海湾跨海大桥、滨海路、旅顺老铁山、营口白沙湾、月亮湖公园、丹东鸭绿江、丹东太平湾、葫芦岛白狼山风景区、盘锦江南风情园、锦州世博园、盘锦红海滩风景区等旅游资源集群,多数以特色海滨城市风貌海洋景观旅游资源为主,发展海洋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滨海文化旅游资源集群是以大连啤酒节、海洋展览馆、金石滩国家地质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辽沈战役纪念馆、田庄台庙会、营口西炮台遗址、兴城古城以及朝鲜族、满族等民俗文化为代表形成的以海洋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等旅游集群.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区包括大连小平岛旅游度假区、七贤岭森林公园、旅顺阳光青果生态园、广鹿岛、盘锦红海滩、熊岳植物园、丹东五龙山、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觉华岛旅游度假区,目前已形成以山林休闲、生态农业、田园及湿地景观为主体旅游资源集群.滨海乡村旅游功能区包括丹东大鹿岛、小黑石村、金州樱桃采摘园、獐岛渔村、石槽村、盘锦北旅田园、七彩庄园、思拉堡温泉小镇等特色乡村,形成了以旅游景区为依托的海洋渔业、海洋农业及东北特色乡村为核心的渔家乐、农家乐等旅游资源集群.
2.2 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格网化评价
为进一步得到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小,结合公式(3)中改进的模型,从旅游资源禀赋方面分别构建了1、3、10 km等不同尺度格网化模型进行分析评价,这样能够消除由行政区域分析导致的各单元内旅游资源统计数值的均匀分布(如图3).
图3 1、3、10 km格网尺度下的辽宁省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从评价结果可见,辽宁省旅游资源总体上开发潜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环渤海湾海岸线沿线,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地区.其中,1 km格网尺度下,多呈零星点状分布状态,大连金石滩-发现王国、星海广场-自然博物馆-跨海大桥、旅顺船坞-白玉山-东鸡冠山等开发潜力值最高,营口望儿山-白沙湾-熊岳火山口、葫芦岛首山-兴城古城-将军府开发潜力值次之,这些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多、品质高、类型丰富且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大连金石滩等一些知名旅游资源已发展成为高质量旅游景区(图3a).3 km格网尺度下,盘锦红海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等这些区域跨度较大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值较高,锦州地区也呈现出较多的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如北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辽沈战役纪念馆、青岩寺、医巫闾山,但是这些旅游资源相比本溪水洞、鞍山千山等高级别旅游景区或者是沈阳、大连等旅游城市,其资源知名度和竞争力尚存在明显不足,旅游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整合(图3b).10 km格网尺度下,区域旅游资源组合分析评价更能体现出宏观分布特征,评价结果差异性较大,其中,辽东半岛东海岸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值最高(图3c).其原因在于东海岸沿线分布着龟裂石、象鼻洞、巨龙卧海等众多的自然地貌景观,又因这些滨海城市发展历史较为悠久,遗留下来的古迹颇多,如黄海北部的中日甲午战争、旅顺日俄战争遗迹等.锦州、盘锦和营口的旅游资源在数量上、质量上相比大连市均存在一定差距,其综合开发潜力评价结果略低,后续开发上需重点关注海洋资源的利用,加大资金投入,丰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在我国滨海旅游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格网化技术尝试构建了功能区分类及提取方法,并结合GIS技术设计了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以期为辽宁省滨海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首先,从分析方法上来看,采用了1 km×1 km、3 km×3 km、10 km×10 km等多尺度格网化的方法将辽宁省滨海旅游划分成了4大功能区单元,即滨海观光体验旅游功能区、滨海文化旅游功能区、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区、滨海乡村旅游功能区,以及10个旅游资源格网单元集群,同时对各功能进行了开发潜力评价.既有文献多数采用以行政区作为研究单元对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分析或赋权重的AHP评价方法,目前采用这种打破行政区界限的格网化分析方法的研究较少,这也属于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能够为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功能区划分、开发潜力评价提供参考思路.本文不足之处在于格网化时对旅游交通等开发条件的因素考虑较少,这也将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其次,从分析结果来看,辽宁省滨海沿线城市旅游功能类型多样、数量丰富,赋存了优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集群,且开发潜力较大.但在辽宁省滨海乡村旅游和“夏可避暑、冬可冰雪”气候资源方面的旅游资源开发仍有待于提升,而且这些滨海城市的旅游协同、组合开发程度不高.
综上所述,提出辽宁省滨海旅游开发建议如下:
(1)加强海洋生态旅游推广,践行海洋生态文明和助力“碳中和”目标.高质量的海洋生态旅游能够采取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引领产业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发展.恪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伦理,构建适应辽宁省沿海区域资源环境本底的生态旅游产品谱系,推进全省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
(2)促进辽宁省滨海乡村旅游、冬季旅游的持续动力.近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以点带面,深入挖掘滨海民族民俗文化、农业生产、手工技艺、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等各类资源优势,开发“滨海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不断变化的游客需求.加快乡村卫生环境、垃圾处理、旅游厕所、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率先打造一批有文化品位、有地域特色、有服务水平、有市场吸引力的滨海乡村民宿.利用海洋优势结合东北冬季寒冷、夏季避暑特色,开发冰雪世界、温泉小镇、滑雪等项目,做好宣传力度.
(3)协同开发海洋专题旅游路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合理利用现有的高铁、轮渡等交通网络制定科学、协同发展的省内旅游路线,如构建以“大连-营口”老虎滩、金石滩等旅游资源为核心的辽南滨海休闲旅游路线;以“盘锦-锦州”红海滩、青岩寺、万佛堂石窟、辽沈战役、兴城古城等旅游资源为核心的辽西海洋观光、宗教、历史文化旅游路线,和以笔架山、阳光海岸度假村、菊花岛等特色的辽西南海岛度假旅游路线,以“大连-丹东”冰峪沟、凤凰山等自然景观为主的辽东观光旅游路线.省际间应建立以烟大轮渡为核心的海上旅游路线、以哈大高铁为轴线的陆-海旅游板块.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以大连为中心充分借助轮渡、高铁陆海交通协同发展,构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黑吉辽旅游路线及环黄渤海旅游路线,形成滨海环岛游路线协同发展的辽宁省滨海旅游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