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2-03-16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节段椎间盘腰椎间盘

林 建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北城骨伤二科,山东临沂 276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外伤或腰椎退行性改变等各种原因引起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组织突出,进而刺激或者压迫神经根或者脊髓,导致出现腰腿疼痛等症状[1-2]。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L4~5、L5~S1,腰腿疼痛为其主要的临床症状[3-5]。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了经济负担。目前临床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6-8]。与传统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以及恢复较快等特点,因此,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具优势。本研究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在临沂市中医医院(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8例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照组45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3.16±8.86)岁;病情分布:椎间盘突出节段为L3~4的患者有5例,椎间盘突出节段为L4~5的患者有29例,椎间盘突出节段为L5~S1的患者有11例;病程6~25个月,平均(15.85±5.25)个月。试验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35~73岁,平均(52.24±9.08)岁;病情分布:椎间盘突出节段为L3~4的患者有3例,椎间盘突出节段为L4~5的患者有28例,椎间盘突出节段为L5~S1的患者有12例;病程8~24个月,平均(16.05±5.3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9];②符合手术指征;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具有脊柱外伤史的患者;②伴随多节段椎间盘脱出的患者;③脊髓病变或恶性肿瘤等。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嘱患者采取俯卧位,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采用C臂X线机对病变腰椎间隙进行定位。于患者后路正中棘突取一4~6 cm切口,逐层切开取出残留髓核组织,置入脂肪块及引流管并逐层缝合。

试验组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采用椎间孔入路,嘱患者采取俯卧位且胸腹部处于悬空状态,采用C臂X线机定位穿刺点,实施局部麻醉后在其引导下进行穿刺,于椎间孔中置入工作套管及椎间孔镜(Hoogland Spine Products GmbH 1002-TS001),在内镜的引导下取出病变髓核,经电凝止血后取出工作套管进行缝合。

1.5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炎症因子(TNF-α、IL-1以及IL-6)水平情况。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10]。JOA分值为0~29分,评分越低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ODI分值为0~50分,评分越高则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11]。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 [n(%)]表示,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TNF-α、IL-1以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TNF-α、IL-1以及IL-6水平均下降,均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患者术后TNF-α、IL-1以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x ± 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ODI以及VAS评分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JOA,ODI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的JOA,ODI以及VAS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试验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以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ODI以及VAS评分比较(x ± s)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12],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为18.0%,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且同时具有年轻化趋势,由此可见其形势较为严峻。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也逐渐完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相对其他手术方式更为优化的一种治疗方式,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而且对于椎内神经具有减压的作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部分关节突关节实施切除,然后由硬膜外腔向椎间盘内部递进,进而实施切除椎间盘组织。该手术方式不仅能够使得椎间盘突出症状得到改善,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骨性狭窄的情况。相关研究显示[13],对于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疼痛等症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与此同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如出血,神经根或硬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临床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且在术中需进行多次透视[14]。

炎症反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术前,两组患者的TNF-α,IL-1以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TNF-α、IL-1以及IL-6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患者术后TNF-α、IL-1以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的JOA、ODI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的JOA、ODI以及VAS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试验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以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障碍,缓解疼痛。有研究报道[15],相对于采用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以及术后疼痛能够有效的降低,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功能障碍以及缓解疼痛。

猜你喜欢

节段椎间盘腰椎间盘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造成颈椎及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半躺姿势最伤腰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帽子莫乱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