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大水面生态渔业的现状与思考(上)

2022-03-16奚业文金生振张四刚

科学养鱼 2022年2期
关键词:巢湖湖泊渔业

韦 众,奚业文,金生振,张四刚,严 燕

(1.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 合肥 230601;3.安庆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安徽 安庆 246001)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两山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大水面渔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相关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配套制定和颁布了《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计算方法》(SC/T 1149-2020)等水产行业标准。大水面生态渔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渔业生产方式,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生态渔业是根据鱼与其他水生生物之间共生互补的原则,利用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系统,采取相应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措施,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大水面生态渔业是一种提高渔业效率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摄食天然饵料资源,优化鱼的种群结构,恢复水域生态环境,把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优质水产品,从而达到“以渔养水”“以渔净水”的目的。安徽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试点与摸索,有一些成熟的例子,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安徽省大水面的水域面积正在逐渐缩减、水质也日趋下降,造成了渔业资源的锐减。怎样促进安徽省内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与国家的有关指导政策相符,进一步搞好渔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环境优美、产品优良、三产融合、生产生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是摆在广大水产从业者和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重要任务。

一、安徽大水面生态渔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安徽省近年渔业概况

安徽省水域总面积1 581万亩,鱼有140多个品种,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域类型多样,是我国中部渔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产品供应区。安徽省2020年渔业经济总产值924.4亿元,较上年增长3.6%,居内陆省份第三位。其中,渔业产值579.5亿元,渔业建筑业和工业产值129.6亿元,渔业服务和流通业产值215.3亿元。安徽省2020年淡水水产品总产量232.4万吨,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产量的7.2%,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淡水养殖产品产量218万吨,在全国排名第六位,较上年增长3.3%;受长江和保护区退捕、禁捕的影响,2020年捕捞产量仅14.4万吨,较上年下降29.8%。

2.安徽省大水面渔业资源

(1)湖泊资源。安徽省共有湖泊近600个,总面积1 750平方千米(262.5万亩),其中大中型湖泊49个。安徽省分布于淮河、长江沿岸的湖泊面积为1 250平方千米(187.5万亩),占全省湖泊面积的72.1%。全省湖泊已利用面积约1 500平方千米(225万亩)。

淮河流域主要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八里湖(八里河)、焦岗湖、高塘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花园湖、洋湖等湖泊。

长江流域主要有巢湖、南一湖、大观湖、泊湖、龙感湖、黄湖、菜子湖、武昌湖、白荡湖、升金湖、陈瑶湖、黄陂湖、石臼湖等湖泊。

(2)水库资源。安徽省共有水库6 080多座,总库容量为203.76亿米3。大型山谷型水库多分布在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小型丘陵型水库多分布在江淮之间,淮北平原则有少量煤炭塌陷区形成的“水库”。比较著名的大型水库有黄山市太平镇的陈村水库(太平湖)、安庆市太湖县的花凉亭水库(花亭湖)、六安市舒城县的龙河口水库(万佛湖)、六安市霍山县的佛子岭水库和白莲崖水库、六安市金寨县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滁州市定远县的江巷水库以及合肥市蜀山区的董铺水库(蜀山湖)等。安徽省水库可养面积近1 470平方千米,已利用790平方千米(118.5万亩)。

3.安徽大水面渔业生产情况

从养殖水域来看,池塘和稻田养殖是安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其中池塘养殖面积为2 047平方千米(307.05万亩)、养殖产量为126.6万吨,主要在安庆、滁州、马鞍山、蚌埠、芜湖和环巢湖地区;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为3 391平方千米、养殖产量为44万吨,主要在沿江、沿淮和巢湖周边的渔业经济带。而湖泊和水库也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生态渔业模式,水产品产量分别为24.3万吨和12.7万吨。

长江禁捕后安徽省内大水面渔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省制定了“1-8-44工程”全面禁捕范围:1条皖江(长江干流安徽段)约420千米(和县江段至宿松江段)、8条主要通江支流和44个种质资源保护区。

目前,以非禁捕区域的中小型湖泊和水库利用为主,发展增殖渔业,即“人放天养”。主要投放品种是以鲢鳙等滤食性鱼为主,充分利用湖泊和水库等大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资源,实现以渔抑藻、以渔控草,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获得优质水产品。

4.安徽大水面生态渔业存在问题

(1)部分大水面环境生态持续恶化。水是水生生物生存的首要条件,水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长。湖泊和水库水环境质量改善与否,也直接关系渔业种群结构的演变和生态渔业的发展。安徽省个别平原型湖泊污染较重,比如巢湖水体富营养化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还有一些城市小型湖泊水质没有得到改善,安徽江淮丘陵地区仍然有部分中小型水库在进行精养,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

(2)淮北地区大水面利用率不高。安徽省还有部分大型水库和北方煤矿塌陷区处在荒芜和半荒芜状态,几乎不放鱼,或者投放密度很低。一方面是管理困难,另一方面是投入太大,再就是没有养鱼的传统,特别是淮河以北塌陷区这种观念还较严重。此外皖北渔业欠发达地区还有一些人认为渔业是水域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现在加强环保是大趋势,就不要发展渔业。

(3)中小型水体存在盲目追求产量情况。安徽许多中小型湖泊和水库面临着高产的诱惑。想获得高产,势必会施肥投饵,这样水体自然也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鱼产量虽然提高了,但水环境和商品鱼质量都会下降,综合效益并不明显,得不偿失,这与养殖初衷是背离的。另外由于鲢鳙鱼投放量人为地大幅增加,大水面的土著鱼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鱼种群结构未达到最佳状态,生物多样性也受到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

(4)渔业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经营管理体制的改变,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渔业科技的创新和养殖模式的优化提升,这就需要水产科研院所技术人员的理论指导。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生态渔业当然也需要渔业科技的支撑和科技人员的参与。安徽是渔业大省,但还远远谈不上渔业强省,安徽渔业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支撑还不够强大,大水面投放品种、投放密度、投放比例和规格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这次长江禁捕以后,鱼资源的调查严重滞后,巢湖鱼的种群结构短时间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巢湖“三珍”中的银鱼和白虾资源严重下降,主要是因为禁捕使得巢湖水体中鲌鱼得以大量繁殖,群体较大,作为鲌鱼的饵料生物,银鱼和白虾自然就会减少。这说明水产科学研究与大水面生态渔业有些脱节,很难及时地给渔业以指导。

(待 续)

猜你喜欢

巢湖湖泊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害羞”的湖泊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奇异的湖泊
中国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基于1999—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