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市甲鱼池塘种菜育苗模式的技术措施与效益分析(下)

2022-03-16赵春光林大牧林亚伟黄福明

科学养鱼 2022年2期
关键词:甲鱼水生种养

赵春光,林大牧,林亚伟,黄福明

(1.浙江杭州龟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1201;2.南安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南安 362300;3.泉州市黄和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4.鳖苗放养

水面种菜20天左右、水生菜基本覆盖菜排、并已形成菜荫,就可放养鳖苗。为了提高鳖苗成活率,种菜池塘放养的鳖苗规格应在150克/只左右,不放刚出壳的稚鳖。放养密度以不超过1万只/亩为宜。鳖苗放养下塘前应称重计数,并用市售聚维酮碘按产品说明进行鳖体消毒。放养时可贴着水面轻轻用容器倒入水中,为防止大型野生鸟类猎食鳖苗,鳖苗放养后应在池面罩上防护网。

5.种养管理

鳖苗放养后就可进行日常种养管理,水生蔬菜除了致密后及时采摘上市,甲鱼苗种培育就按苗种培育管理进行。

(1)饲料投喂。鳖苗放养后应及时投喂,投喂一定要按定质、定量、定点、定时的“四定”原则进行。定质:投喂的饲料可选择有资质的饲料加工企业的品牌饲料,放苗后前期应投喂市售的幼鳖料,个体长到约250克后就改喂成鳖料。定量:投喂量开始时可按放养实际重量5%的投饵率投喂,10天后可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和上餐吃食情况以10%的比例进行增减,如当天天气很好,上餐也全部吃尽,就应加10%;相反如上餐没吃完,如果天气又不好,就应减10%。定时:日投喂两次,第一次上午7点、第二次下午5点。投喂后吃食时间为1小时,如1小时后还没吃完就应捞出剩下的饵料。定点:饲料要投喂到设置的饲料台上,不可以直接投到水中,这样不但会造成浪费,也难观察实际吃食情况。

(2)水体管理。甲鱼池塘种植水生蔬菜后,水体水质明显改善,所以整个培育期不用换水,培育的甲鱼苗种也没有因水体问题而造成死亡。鳖菜池塘的水体管理主要是要控制好水生蔬菜的蔓延面积,否则会因菜荫面积过大而影响光照,从而降低水温,对鳖的活动和生长带来不利。再是当pH低于7时,可以用生石灰50克/米3化水泼洒调节。

(3)按时巡塘。巡塘时间安排在投喂前,主要是观察池水的变化、甲鱼的活动情况、水生蔬菜的生长情况等。如果发现大量的蔬菜被甲鱼采食,说明甲鱼缺乏维生素,应及时在饲料中添加市售的多维添加剂,按产品说明进行补充,而当蔬菜面积超过总水面20%时,就应及时采摘。巡塘时还要仔细检查设施的完好情况,特别是进排水口栏栅和刚放养后的池面罩网,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同时做好巡塘记录。

(4)鳖种捕捞。每年的6-7月通常是甲鱼养殖企业的野外池塘成鳖养殖和各种种养有效水面(如稻田养鳖、茭白田养鳖、果林养鳖等)放养鳖种的时节。这时鳖菜池塘培育的鳖种也长到了500克/只以上,就应及时捕捞上市。捕捞前应先把种菜的浮排逐个移到其他有水的养殖池塘进行暂放,然后放干池水进行清底捕捞,捕捞完后空池塘曝晒几天,再清塘消毒。消毒后注水至80厘米,然后把水生蔬菜移回池塘继续种养,此时的空池塘可以放养大规格鳖种,按成鳖养殖规范继续养殖商品鳖,养到第二年5月再用同样技术措施培育大规格鳖种。

四、效益分析

现以福建省泉州市黄和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例,2020年5月-2021年7月在1.2亩常规养鳖池塘中用上述技术措施,在水下培育大规格鳖种,水面种植蕹菜,实际投入产出与邻池1.3亩的常规池塘单独培育甲鱼苗种的结果进行单位面积效益对比分析。

1.鳖、菜产量

通过跨年度15个月的种养鳖、菜和单养池塘培育鳖种的放养与收获情况计算,鳖、菜种养池塘亩产大规格鳖种5 800千克、菜160千克;单养池塘鳖种亩产为4 897千克(表1)。

表1 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结果

2.鳖、菜产值

育成的大规格鳖种通过同时间统一批发销售给省内外稻田养鳖户和甲鱼养殖户,核算结果为鳖菜池亩产值284 680元,单养池239 949元,鳖菜池高18.6%(表2)。

表2 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不同养殖模式的产值结果

3.效益利润

本模式的种养成本主要由鳖苗、饲料和其他费用组成,其中鳖苗价格6元/只、饲料价格11 000元/吨。鳖菜池饵料系数1.35,单养池1.48。其他部分包括塘租、水电、工资、消毒药物和设施设备等费用。通过投入产出核算,鳖菜池利润为79 309元/亩,单养池利润为45 733元/亩。亩利润比较,鳖菜池高73%(表3)。

表3 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不同养殖模式的利润结果

(全文完)

猜你喜欢

甲鱼水生种养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朱桥甲鱼席:汤浓味鲜 醇而不腻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吉祥三宝”破壳记
互助
一个农民的四季
袁善楚